厲害!宜賓這個村種桑養蠶,實現人均增收上萬元

“這個桑苗,去年栽的,現在就是把下面的苞苞弄了,上面只留兩個”在省級貧困村江安縣鐵清鎮白鶴村村幹部正在與村民一起挖溝除草,這是村資公司新建的320畝桑園,這片桑園已經吸納了該村30多個貧困戶就業。

鐵清鎮白鶴村貧困戶胡寧友告訴記者,他家有5畝土地流轉了出來每年有2000塊錢的收入,同時自己還在基地務工一年有一萬三左右的收入,完全能夠脫貧奔康。

厲害!宜賓這個村種桑養蠶,實現人均增收上萬元

在村建制調整中又合併了一個省級貧困村給白鶴村,貧困戶達到了173戶553人,面臨著脫貧和鞏固提升的雙重壓力,村資公司應運而生。


鐵清鎮白鶴村總支書記譚賢君告訴記者“我們爭取了扶貧資金110萬,產業基金32萬,總共投入了142萬成立了村資公司,目前又建有蠶桑基地320畝,今後村上的貧困戶要發展產業,我們也可以用村資公司收益來給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

厲害!宜賓這個村種桑養蠶,實現人均增收上萬元


“一畝地的桑樹可以滿足5-8季的蠶桑,一季一張紙大概就是四十多公斤,行情好的話,就是35-45元一斤,就有一千多兩千塊錢一季。一般一年可以養五季,就是一萬多塊錢收入,比其他常規作物經濟效益高得多。”鐵清鎮白鶴村總支書記譚賢君說到。


其實早在2015年白鶴村就已經開始發展蠶桑產業,當時通過扶貧移民局的項目資金髮展了2500畝蠶桑,並引進公司,目前全村共發展了3500畝蠶桑現已全部見效,人均增收達到了上萬元。


鐵清鎮白鶴村村民萬明菊為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我家裡面有兩畝地,栽了1200株桑樹,去年我還沒什麼技術,只養了半張蠶種,養了三季,大概收入有兩千塊錢左右。我還是很有信心把這個養蠶技術進一步學一下增加家裡的收入,今年四月份發蠶種,準備養一張,一季有一千多塊錢,養五季就大概有五千多塊錢的收入,比去年的基礎上就增加得多了,慢慢把蠶桑技術學到以後,就有脫貧路了。”


如今蠶桑產業已經成為白鶴村農民增收、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接下來,白鶴村將提高蠶桑產業附加值,加強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扶貧攻堅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動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在促進產業整合、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以特色化佈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主要抓手,建立和完善從栽桑、養蠶、蠶藥、蠶具到蠶桑資源副產品綜合利用一條龍的產業體系,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


江安縣鐵清鎮白鶴村總支書記譚賢君表示“接下來再發展120畝,在桑園再間種菊花,綜合的發展立體農業,增加農戶和村集體的經濟收入,120畝又可以帶動貧困戶二三十個人,把這個產業發展到合併過來的村去,帶動插花貧困戶來脫貧致富,穩固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