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心理諮詢師/電影愛好者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當我被這所學校錄取的時候,我父母第一次說他們為我感到驕傲。——阿波納斯(電影角色)

剛上大學那幾年,我瘋狂迷上了美式青春片,經常熬夜蒐羅同類型電影來看。或許那個時期的心理需求就是這樣滿滿的正能量和青春無畏的勇氣。因為年齡和環境的關係,彼時身在象牙塔的我們,還不知傷害為何物,生活的殘忍被一層溫柔濾鏡小心掩飾起來,電影主人公的逆襲童話、甜蜜愛情、朝氣和闖勁兒,看起來就是真實的人生。

高端玩家們詬病這類型電影劇情差不多,沒有深度藝術價值,都是千篇一律的“困境——反抗——離經叛道——衝突——大團圓”,略顯雞肋。選角偏好俊男美女,設定都是Loser逆襲。但我還是樂此不疲,沉浸在美式校園勵志喜劇的世界不能自拔。當年的我,就連《校園兔女郎》都能看3遍以上。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不是一句空話,浪漫熱血的美式青春片看多了,很可能跟我一樣心理年齡定格17歲。這個甜蜜的後遺症讓我的人生充滿新鮮的可能性,讓我對自己的愛好不吝付出,讓我願意把多年觀影的心得付諸筆端,這一切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好奇,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錄取通知》(又名《Accepted》《虛擬入學》)是2006年環球影片出品,由斯蒂夫·平克執導的一部典型美式喜劇電影。當年還是影壇新人,飾演主角巴特比的賈斯汀·朗表現幾近完美。《緋聞女孩》中的美豔Queen B布蕾克·萊弗利飾演校花莫妮卡,也是男主的夢中女神,電影上映時,她還沒爆火。飾演男主學霸妹妹的小姑娘也非常可愛,甚至有幾分玉婆伊麗莎白·泰勒少女時期的影子。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舊金山紀事報》評價“電影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很棒的開懷大笑的時間,足夠有理由讓你的一個半小時花費得有價值。”但電影最可貴的是:在典型美式青春片的大尺度幽默表象下,注入了離經叛道又暖心催淚的勵志內核。2007年青少年選擇獎,就這樣被《錄取通知》收入囊中。每場曾經“被拒絕”的挫敗青春,都需要相信未來的無限可能。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電影故事一言以蔽之:落榜差生辦學記。成績不佳但頭腦靈活的男主巴特比,高中畢業後被大學殘忍“八連拒”,面對望子成龍的父母,他實在沒辦法敷衍了事,於是央求死黨合作,鼓搗出一個虛擬的“南哈蒙理工大學”網站,做戲做全套,巴特比還租了一棟廢棄的兩層小樓(原來是精神病院)作為校址。

這所“野雞大學”的宣傳語是“錄取只在彈指間”,功能化的網站一下子給巴特比帶來上百個落榜生。原本只是打算矇騙自家父母,沒想到玩兒大了。面對好不容易重獲希望的同齡人,巴特比沒法狠心戳穿事實,於是只能拼盡全力把學校辦下去。一場年輕人維護自己追夢權力的冒險即將顛覆美國的傳統教育機制,甚至還有“詐騙”危機……怎樣把這個冒牌大學合法化呢?我們都想知道。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電影《錄取通知》的情節設置偏重理想主義,看起來如此荒誕不經,但這所虛擬“南哈蒙理工學院”在現實中的原型——美國橘子郡“查普曼大學”卻異常靠譜。創立於1861年的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是一所中型綜合性私立非盈利大學,在美國加州頗負盛名。影片取景工作,也全部在加州南部的聖費爾南多和橘子郡完成。(沒想到吧?電影故事來源於現實)

《錄取通知》表面看是一個美國差生自創大學錄取自己的故事,但實際上導演也通過電影人物與情節著重凸顯了關於教育的社會問題,折射出那些落榜生心中渴望被認可的迫切願望,用青春無畏的美式烏托邦打敗妄自菲薄的迷茫靈魂。



01 、美式青春片勵志校園喜劇類型化特徵背後的人物設定和對立衝突,共同展現了挫折中成長的浪漫青春和勵志內核。

世界電影格局中,美國好萊塢無疑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電影作為美國的“軟實力”,無形中影響了全世界的觀眾。而像《錄取通知》這樣的青春片,在具備成熟體系的美國類型片中,也憑藉自身的“浪漫、勵志、狂歡”色彩,躋身好萊塢商業電影版圖的成功子類型。

雖然不是美國電影的主流,但它所蘊含的內容作為一種特殊的時代標記,卻是最具有闡釋與記錄意義的。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青春片,著重表現“殘酷、叛逆和迷惘”。《電影批評》中的闡述極具參考性:“所謂青春片的基本性,在於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可以說是對‘無限美好的青春’神話的顛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殘酷物語’,近似於意大利作家莫里亞克的表述,‘你以為年輕是好事麼?青春如同化凍中的沼澤。’”

這部《錄取通知》是2006年的電影,彼時的好萊塢已經摒棄了單純迷惘和反叛式青春殘酷,開始走向生活化與平民化,由此誕生了更多青春勵志帶有明顯商業特徵的浪漫故事。校園青春片關注流行的青少年文化,在故事中注入時尚元素,提升視聽體驗,從而斬獲不菲票房。像《律政俏佳人》、《天生一對》、《足球尤物》、《歌舞青春》都是此類型經典之作。

說到好萊瑪類型片時我們經常說到它的“敘事模型”:某些業己定型的,可供反覆套用的安排情節的方式。這種“敘事模式”就是情節發展的模式。美國校園青春片的情節安排也具有程式化的組織和佈局,但套路也會帶來重複和乏味,難免被觀眾吐槽所以《錄取通知》即使題材高尚,也沒能躋身8分電影。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人物是敘事和表達主題的核心元素,在青春電影中,人物性格會被設定得比較簡單,讓人物特徵更加明顯,這種類型人物特徵更加適合青春片的類型化生產,缺點就是過於臉譜化,千篇一律勵志主角和邪惡壞孩子。

本片主角巴特比就是典型“逆襲主人公”角色設定,影片開場就是高中教室,用一場群像戲和重口味笑話,側寫了男主性格中的叛逆不羈、頭腦靈活和蔫壞兒本色。被男主依賴的高智商胖子死黨施瑞德,也在轉場前露面,毒舌互懟中體現“相愛相殺”的鐵桿友誼。

此時的男主已經被七所大學拒絕,正在焦急等待最後一所州立大學的消息。不出所料,第八所墊底學校也落空了。而出身中產階級家庭的男主,面對難搞的父母,油嘴滑舌徹底失效,他必須去上大學,別無他路。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這個社會有它的準則,第一條準則就是:上大學!你想擁有快樂而成功的人生嗎?那就上大學。你想出人頭地?上大學。如果你想融入社會,就去上大學!”男主父母的態度非常鮮明,巴特比必須上大學,不然皮鞋匠學徒的工作就在向他招手。質疑美國的教育系統和社會法則是否合理毫無意義,螳臂當車的男主必須為自己高中三年的叛逆承擔後果。

這樣的家庭矛盾衝突,奠定了後續情節的發展基礎,頭腦活泛的巴特比怎麼可能坐以待斃呢?於是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沒有學校願意錄取自己,那就自己創建一所,先應付父母那一關。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在他那正牌大學生,高智商死黨施瑞德的幫助下,再加上其他幾個落榜同學的出謀劃策,他們最終還真的用一所廢棄的精神病院成功開起了“南哈蒙理工學院”大學,簡稱也頗具內涵“S.H.I.T. ”。所有的規則、課程以及完整的教學體制,都由這些落榜生自己制定,想學什麼自己說了算。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被正統學院拒收的高中畢業生們,如同看到了人生中最美的曙光,那個明顯有點“阿甘”特徵的小帥哥阿波納斯,患有“注意力渙散症”,在進校頭一天就語出驚人:“當我被這所學校錄取的時候,我父母第一次說他們為我感到驕傲。”電影看到三分之一的我,瞬間落淚。這句話,改變了一切,聽起來也很心酸。這是一群被拋棄且渴望被肯定的孩子。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本來打算戳穿騙局,遣散學生的巴特比,因為這句話臨時改了主意,貢獻了精彩的歡迎致辭:


你們知道嗎?我也沒有進入真正的大學,真正的好大學。我知道被拒的感受,他們跟你說不,諸如對不起,你還不夠優秀,你沒有足夠的課外活動,你網球玩得不夠好,你沒有認真修學分,所以你還做得不夠。這都是百般挑剔,難道我們就沒有被接受的機會?

在南哈蒙,我們跟你說可以,我們對你的願望說可以,對你的夢想說可以,包容你的缺點,歡迎你們!找個房間,找個朋友,把握自己,我們不會插手,歡迎來到南哈蒙理工學院。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但是把一所虛擬大學運營下去,並非易事,為了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巴特比僱了死黨施瑞德的舅舅裝成院長。結果這個天馬行空的幻想竟然真的實現了。落榜生們在“南哈蒙 ”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理想,在提升自己的心態中得到靈魂的進階,觸碰教育的真諦。正牌 “哈蒙”的學生和校長就開始了對冒名者的反對和打擊,這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一組矛盾衝突。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這幾個“哈蒙”角色明顯就是“邪惡阻撓者”的類型設定,男主巴特比領銜的一眾落榜生勇敢追夢,在美式價值觀體系下,肯定是值得頌揚和鼓勵的。所以,就算漏洞百出,還是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電影結尾的聽證會堪稱衝突到達頂點後的高潮。“被拒絕”的青春集體享受高光時刻。他們成功了!

02、看似癲狂的冒牌院長卻揭露出高等教育最殘酷的事實:學歷不等於能力,上大學的根本動機是想找個好工作

從1977年至今,中國恢復高考已經有40多年了,知識改變命運,在中國高考制度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但隨著社會階層的日益固化“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這種事,越來越罕見,甚至“讀書無用論”和“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成為主流。

中國的大學常年擴招,畢業生人數日漸增加。在大城市的街頭,一個廣告牌掉下來,就能砸中三個大學生,就業人才市場的形勢好似修羅場,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就算僥倖找到工作,也覺得朝不保夕。

經歷過高考的中國人都覺得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非常慘烈,對考生和家長都是一種折磨。但看過《錄取通知》你就知道,美國學生在擺脫高壓學習的情況下,為了進入好的大學也必須有足夠的課外活動和做義工的時間。

因為在美國,不僅學習成績重要,其他各類因素也充當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至於求職就業,任何一個人想要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就必須付出相應程度的努力。中美比較之下,美國學生可能更清楚,如果他們不努力,必將被激烈的社會競爭無情淘汰。

電影中巴特比父母的想法,巴特比對蜂擁而來的落榜生的歡迎致辭都揭示了一點:這群迫切需要接納和肯定的年輕人,無論是在精神還是現實角度,都需要一個烏托邦式“南哈蒙”的拯救。但是一紙學歷就等於能力嗎?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的年輕人就能在社會大熔爐中輕鬆晉級,走向人生巔峰嗎?

片中的冒牌院長,看似癲狂卻比誰都通透,一語中的。指出那些渴望把孩子送進大學的父母,只是希望花錢給孩子買個光明未來!畢業後能否找個好工作,才是根本動機與核心利益。但現實終究會給所有人上慘痛一課。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上大學是通向完美人生的捷徑嗎?巴特比在影片開頭試圖用自己的理論忽悠父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嗎?在以高中畢業身份去工作四年賺8萬美元和繼續上大學交8萬美元學費兩個選項中,他和父母第一次產生了意見分歧。怎樣理解呢?

美國有一個機構調研了超過25萬美國人,得出了一個非常誇張的結論,近七成的美國受訪者說後悔上大學。美國作為這個地球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讓這些畢業生們後悔的最大原因就是——錢。美國上大學很貴,貴到很多中低階層的人需要貸款才能上大學。

美國3億多人口,其中有六分之一的美國人揹負著總額高達1.6萬億美元的助學貸款,這無疑是一座大山。電影主題重在教育模式的改革,刻意忽略了經濟因素。巴特比的老爸一次性給了他一年的學費,其他的落榜生也都歡天喜地交了錢。畢竟,和未來的希望,無限可能相比,這不算什麼。

但現實中貸款上學的美國人,畢業後買車、買房都要貸款,依賴信用卡,沒有存款,漫長的還債生活,從讀大學就已經開始了。幾十年裡工資沒上漲,學費和生活成本日益增加,面對雪片一般飛來的賬單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他們確實可能後悔。

03、傳統模式教育和烏托邦式離經叛道的正面PK ,真正的教育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激情和創造力

《錄取通知》有無數的笑點和高質量的兩個淚點(都看哭了)。除了我在文章開頭寫得那句話,引出的巴特比第一場激情澎湃演講,還有影片結尾處“南哈蒙理工大學”創始人巴特比在聽證會上的慷慨陳詞:

“我不準備回答你的問題,因為你們已經打定注意,我是拒絕方面的專家,我能看清你們的面目。太遺憾,你們的裁決和我們預料的一樣。你們沒有理解我們,這是因為你們想我們和他們一樣,但事實上我們不喜歡這樣,我為我們所做的事情而自豪。

哈蒙學院有它100多年的歷史傳統,但傳統是什麼?欺壓同學?羞辱看不慣的人?給孩子們很大壓力,導致壓力過大而染上毒癮?為什麼不能共存?你們有你們的規則,你們的構成,你們的象牙塔,而我們做我們自己的,為什麼要遵守你們的規則?

知道嗎?你是罪犯,因為你剝奪了這些孩子們的創造性和激情,這是真正的犯罪!我撒謊了,我對所有人撒謊,非常抱歉,尤其是對你,老爸!但絕望之餘有些事情很激動,一生有很多可能,難道這不是你們最後的要求?作為父母,我的意思是“可能”。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今天我們來這兒請求你們的批准,有些事情發生了。我不在乎,誰在乎你們的批准,我們不需要你的批准來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的,因為真相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當你發現了你就明白。我明白這是一個真相,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南哈蒙,無論你是否喜歡。

它是事實。不需要老師和教室,以及虛浮的傳統或者金錢來學習,只需要大家有著提高自己的願望,在南哈蒙已經擁有了。所以你們繼續堅持你們的規則,拒絕我們,打擊我們,做你們想做的,這一點都沒有關係。

因為我們不會停止學習,也不會停止成長,我們不會忘記,在我們的土地上灌輸的理想,因為我們是南哈蒙的主人,我們一直都會是南哈蒙的主人,無論你說的、做的、蓋的,都不會讓我們改變!”

這段話像是體育競技場的“一記絕殺”,在最後時刻扭轉戰局,力挽狂瀾。只能說男主是個天生具備演講才能、煽動性、感染力、領導才能和魄力的好苗子。而且頭腦清晰,格局和邏輯都不錯。也在言語間揭示了傳統教育和改革思維的尖銳矛盾。正牌哈蒙學院對冒牌學院的指責和詰難,主要原因是二者根本理念和意識形態的不同。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但叛逆的巴特比最終得到了權威者的肯定:“你的陳述有些另類,方法在傳統概念下也值得商榷,但真正的教育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激情和創造力,在這點上無疑是成功的。我們不會拒絕改革,但必須有所關注,因此,南哈蒙理工學院准許試用一年。

請繼續新的試驗計劃,別這麼快按我們的方法下結論。”

這場開端荒謬的傳統模式教育和烏托邦式離經叛道的正面PK ,觸及了教育最核心的本質,同樣引發了觀眾的深層思考。

大學 ”一詞源自拉丁文,大致意思是“教師和學者的社區”。它不僅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還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的積澱、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大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起初,主要是從德國、英國等國家最早發展起來的。後來每個國家和時代的大學都是對以前大學的創造性繼承而不是否定 。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成長。人只要活著,就不能停止發展,但教育並不是一定要像正牌哈蒙大學的學生一邊坐在教室裡聽課,一邊打瞌睡或者玩兒遊戲。冒牌大學“南哈蒙”提倡以學生為本,鼓勵興趣特長的個性化發展,才會培養出有趣的豐盈靈魂。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形式主義不可取,教育的內核才最寶貴。真正的興趣和熱愛才能導向“終身學習”,求知慾和好奇心就是源動力,不知疲倦地遨遊在知識海洋,不再把學習看成上刑一般的“苦差事”,即使不能成為人上人,也不會淪為真正的Loser。

雖然我們不能像影片男主一樣開掛般創建心儀的大學,但我們還有青春的熱血和理想,我們還有大把時間,就從這一刻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過好每一天吧!



《錄取通知》雖然直擊了青春的無奈與迷茫,但也用溫暖結局為觀眾埋下了救贖和希望。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所有為生活和未來努力堅持的人,只要自己不輕言放棄,總會在某一時刻贏得命運的獎賞和轉機。

導演在喜劇技法之外也不忘寫實,把美國高中生的平凡生活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原來外國的高考一樣難;原來去不了College,就只能做便利店售貨員。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高考季?今年疫情影響下,高考推遲一個月,但莘莘學子們依然壓力山大。

這就是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所以才能如此輕易打動我們的心。雖然過程中有痛苦和掙扎,但幸好最後結局是善意與溫情。感動之餘,也為我們帶來深刻的思考。

當我們的教育不再用刻板嚴厲的方式剝奪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求知慾,而是因材施教,讓他們做回自己,盡情發揮獨特的長處。這樣那些本應輸送到社會的“模式化人才”,或許會變成“有趣”“有料”的豐盈靈魂。

巴特比的辦學理念再次為我們印證了人生的底層邏輯:“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尋找他們想要的機會,如果找不到機會,他們便自己創造機會。”

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被拒絕”的青春背後依然有著無限可能

王石在“迴歸未來 2017-2018跨年之夜”的演講《挑戰人生無限可能》中說道:“我想回到生命的本源,就個體而言,認識自我,發現自我”,

功成名就的大佬還在期待新的可能,更何況青春正盛的年輕人呢?

By the way,誰的青春不迷茫?在命運面前,在“被拒絕”的常態中,這些既脆弱又堅強的靈魂,或許會感到挫敗和失望,但只要被接納一次,就可以在短暫的失落中重拾信心,勇敢面對新的挑戰。這不僅是一場青春無畏的美式烏托邦,更是每個鮮活生命裡閃光的無限可能。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