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編/ 建盞君-陳簫

本文約4700字,23圖,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日本將軍家的名品——灰被天目從何而來?


編按:

日本茶道界與陶瓷界對唐物天目(中國傳來茶盞)的推崇,可上溯到宋代,已有近千年歷史。

日本天目有關刊物圖書,封面通常是建盞,而內頁中提及的唐物天目名器,除已經相對為眾人熟知的建盞之外,灰被天目也佔有重要地位。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左封為林原美術館藏南宋建窯兔毫盞,右封為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南宋建窯曜變盞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灰被天目茶盞(虹)

尺寸:12.2×6.9cm;等級:重要文化財;年代:南宋-元;產地:福建南平茶洋窯;收藏:九州國立博物館(日本文化廳所有);傳承:

足利義政(1436-1490年,室町幕府八代徵夷大將軍)→東大寺四聖坊…→若狹酒井家→益田家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灰被天目茶盞(秋葉天目)

尺寸:12.5×6.8cm,年代:南宋-元,產地:福建南平茶洋窯;收藏:MOA美術館,傳承:…→伊達政宗(1567-1636年,日本戰國時代大名,號稱獨眼龍)→加藤正義

圖源:淡交社《天目》別冊


“灰被”是日方在流傳過程中逐步演變出的稱呼,於中國古代文獻中不可考。目前公認的典型灰被天目茶盞,便是上圖“虹”和“秋葉”這類風格。

日本學者從傳承記錄推斷它們是宋元時期中國燒造(對此中國學者有異議,下文辨析,編按部分暫以通行說法備註年代為宋元),通過貿易等途徑傳入日本,但原產窯口一度成謎。

對於不熟悉宋代黑釉盞的朋友來說,灰被天目常易混淆為建窯或其他窯口所燒,但細看胎質、釉色與造型,其實與建盞有明顯區別。


▼左:灰被天目平切肩修足,右:建窯黑釉油滴盞淺圈足。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僅僅知道灰被天目不是建盞,當然不夠,早期研究者僅憑日方的文獻與傳世品入手,很快就陷入迷宮,要解開灰被之謎,還是得找到真正的原產地。

早在建國以前,作為黑釉瓷代表的建窯遺址就已經受到世界關注。當時福建其他黑釉瓷窯口尚在沉睡。所幸改開以來,我國田野考古的發展終於讓灰被天目的真正原產地——福建南平茶洋窯得見天日。


▼建窯與茶洋窯距離約百公里,建窯位於茶洋窯的上游,產品外銷時會經過茶洋窯,對茶洋窯的早期黑釉瓷風格產生影響。茶洋窯匠人從一開始的模仿為主到成熟期將胎釉表現、造型工藝都作出區隔,開發出平切肩與灰被釉的「灰被天目」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茶洋窯遺址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太平鎮葫蘆山村茶洋自然村。據考證創燒於北宋初期,隨著閩北地區茶事的繁盛與黒釉器的勃興應運而生,於元代依然興盛。

茶洋窯地處閩江上游,產品豐富多樣,青白釉、青釉、黒釉、綠釉、黃綠釉、素三彩等共存,集龍泉窯、湖田窯、吉州窯、磁州窯、建窯等宋代名窯技藝所長於一身,廣受海內外市場青睞。


▼下圖產品均為茶洋窯燒造,圖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窯》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由黑釉器衍生出的,以平肩與灰被釉為特徵的茶洋窯灰被天目茶盞,是宋代茶洋窯的代表性器物,也是宋代點茶文化盛行背景下,標誌性的茶盞之一。

目前灰被天目與茶洋窯的公開資料很少,微博等社交網絡有收藏圈朋友分享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黑釉盞時,能夠辨認出建窯、吉州窯、遇林亭窯、懷仁窯等窯口的同好,較之茶洋窯多出不少。

幾隻傳承有序的灰被天目名品被人認出的概率,倒是比出土出水的茶洋窯小盞高,但不知出處,誤斷窯口的烏龍時有發生。


▼無獎競猜,下圖六隻黑釉盞分別來自於哪個窯口?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宋代點茶法流行,“茶色白宜黑盞”,催生全國爭相燒製黑釉瓷的盛況,除福建之外,河南山西四川浙江江西各省百來個大小窯口,約三分之一都燒黑釉瓷,風格有借鑑重疊之處但又各有特色,且同一窯口不同時期還有變化,準確鑑別有一定門檻。


建盞君長期致力於建窯與宋瓷文化的傳播研究,也曾經簡單介紹過茶洋窯與建窯的區別,偶爾在微博頭條等地解答過窯口分辨的問題。

不過對於一個橫跨宋元,雜取眾家所長同時自成獨特風格,長期被低估忽略,實際上意義重大的老窯,簡報論文有限的篇幅、網絡上短暫的交流是遠遠不夠的,還是得有專門的圖書或者紀錄片。


立足當地、圖文內容豐富全面的茶洋窯專著今年出版,葉文程作序


市面上關於茶洋窯的圖文資料實在太稀缺,也難怪多數藏友對茶洋窯不甚瞭解。

2020年,終於有全面、一手、印刷清晰的茶洋窯寶貴資料以圖書的形式現世。即前文所提到的,南平市延平區學者楊惟喜先生主編,趙永先生撰稿,西泠印社出版的《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窯》一書。

廈門大學教授、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葉文程先生閱讀全書後,肯定該書對中國陶瓷史、海上絲路研究的重大作用,並親筆作序。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該書以數十年的鑑賞收藏與實地考察積澱,五年的精心組稿籌備,對南平茶洋窯的代表產品——灰被天目、白覆輪、黃天目、綠釉瓷等作出豐富的圖文介紹與清晰的歷史脈絡梳理,藏品展示多達100餘件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左:南宋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盤,圖源蘇富比官網

右:元 茶洋窯青白釉印花雙魚洗,圖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窯》


為讓更多喜歡灰被天目與茶洋窯的朋友能看到此書(《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窯》一書,為16開全綵銅版紙印刷,印量有限),建盞君與主編楊老師溝通後獲得代理授權,感興趣的朋友可掃碼聯繫助理。

下文將節選書中辨析灰被天目燒造年代一章內容以供試讀。

灰被天目的燒造年代是宋還是元?


※授權轉載自《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窯》,楊惟喜主編,趙永撰稿,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篇幅所限與配圖說明需要有部分增刪與調整。


有案可稽的灰被天目最早的激賞者和鼓吹者,為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其時距灰被天目的誕生已有好些歲月。深鬥型的茶洋窯盞究竟產生於哪個年代?文史志書闕如未載,而近、現代的日本學者,推定它大約是宋元時代的產物。

由於缺乏史證,無法進一步釐清確認,遂成為中國陶瓷史茶文化史和日本茶道史上的一樁公案。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黃天目(珠光天目)

尺寸:11.3×6.5cm;年代:宋;產地:福建南平茶洋窯;日本永青文庫藏;傳承:村田珠光(1423-1502年,室町時代茶人,被譽為茶道之祖)→細川家

圖源:淡交社《天目》別冊


究竟是宋代還是元代?這應是個嚴肅的學術問題。

宋代與元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社會文化背景的完全不同,在我國文化史、陶瓷史上有著十分鮮明的對比,比如宋代典型的“溫酒壺”及“影青”類瓷器的消亡,代之而興的是令人驚豔的元青花的創燒,以及新式的高足杯推廣。


▼元代茶洋窯黑釉高足杯,圖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窯》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高足杯(馬上杯)是元代產生的一類全新的特殊器物,一如元代茶洋窯的淺腹盞,我們能夠見到若干確切紀年款的遺物,可證其為元代流行的式樣。

有確切年代依據的韓國新安元代(約1320年從寧波港出發)沉船出水的淺腹盞,已證實為茶洋窯產品。


▼元代茶洋窯黃綠釉淺腹盞,圖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窯》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宋代文化的高度繁榮和茶文化的高度發達,促進了鬥茶與茶事品鑑的高度普及與發展。以適應鬥茶鑑事之需的深鬥盞,方得以廣為傳播,倍受歡迎,以建盞為代表的黑釉茶盞,方得以成為時代的風尚,風行數百年,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宋代點茶法講究茶餅須烘烤錘碎研磨過篩,以盞託承深鬥盞,熱水注入,竹筅快速擊拂出白色湯花,越白越好。故而建窯兔毫盞等黑釉深鬥盞大為流行。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來自蒙古草原馬背上的統治者,以共兇悍的刀劍徹底巔覆了文弱遷儒的南宋王朝,血雨腥風之後社會進行重構。

為文人士大夫的鬥茶之需而生的深鬥盞,此時不再有了社會需求,不再擁有市場價值和地位。

在社會政治與文化變化的大背景下,苟延殘喘的士人以及經風吹雨打後驚魂未定的文人們還會一起聚會逸樂,去操弄什麼“致清導和,沖淡簡潔、韻高致靜”茶事麼?

還會在社會高壓中,去體驗那種“盛世清尚”的茶文化?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南宋 傳劉松年《攆茶圖》,圖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在宋代的詩文中,我們常能讀到鬥茶、分茶等鄭重高雅的茶事,元代詩文雖偶爾涉茶,卻只是尋常茶事。正式的茶事需用正式的深鬥茶具,而尋常家常茶則只需用尋常器皿。

元代統治者曾下詔禁民間鬥茶,鬥茶用盞市場能不因此急劇萎縮?在這種大背景之下,茶洋窯還會再生產深鬥盞嗎?


▼元代茶洋窯褐黃釉兔毫淺腹盞(局部),圖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窯》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雖然元代人們一樣需要喝茶,但那時的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茶,只能是世俗中人心目中現實的茶,因此,同樣可以滿足日常茶事賞鑑需求簡易式的的淺腹盞應運而生,成功地成為滿足人們茶事需求的替代性工具,成為茶洋窯繼灰被之後新興的代表性茶盞,逐漸蔚然大觀。

現存的實物以及大量考古器物,實證了淺腹盞誕生的確切年代,其是元代流行的器式。由於社會變更,引起茶事變遷,而引發的器物的變革,淺腹盞成為元代我國大江南北各窯系黑釉系列碩果僅存的茶盞,成為有元一代專用茶盞的標誌性產品,在我國的陶瓷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地位。

元代的崛起,宣告了宋式茶盞的完結,現有的考古資料也基本實證了這個歷史事實,天下諸多著名的窯口,無不因元代的崛起而劃上了句號,不少千年的窯火因此而熄滅。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灰被天目茶盞

尺寸:12×6.5cm;年代:宋;產地:福建南平茶洋窯;德川美術館藏;傳承:尾張德川家 →德川美術館

圖源:淡交社《天目》別冊


入元后茶洋窯或許也有可能偶爾燒造少量(深斗的)“灰被天目”,但宋代茶文化高度繁榮時對深鬥盞的依賴,則完全不是元代可以比擬的,灰被的生產自是以宋代為主才更合乎情理更合乎實際,出土文物也證實了這個判斷。

宋代墓葬常見深鬥型的灰被天目,而元代墓葬則一變而為淺腹盞,可見茶俗的變遷,深鬥流行時代僅止於宋代而已。

我們基本可以確定“灰被天日”是茶洋窯宋代的產品。

有關部門在二十世紀晚期開始,對茶洋窯進行了若干次科學的考古發掘,在相關的調查簡報中,提及灰被天目類茶盞,往往因循日本學者的說法,言必稱其為“宋元時代”的產物,這 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1976年韓國新安元代沉船經專家考證為十四世紀初沉沒(1310-1325年左右),打撈出水的文物也證實了上述推論, 發現“有幾十個建窯黑釉盞,多數碗底有使用過的劃痕,口沿有破損,個個是舊物。被特意放在木盒裡保存。”(《新安沉船與 福建陶瓷》李榕青)


由於同時發現200餘件茶洋窯淺腹盞,但卻未見一件深鬥灰被,作者隨後還討論道:“有可能元代茶洋窯工並不知道日本依然崇拜建盞式的茶盞(指深鬥盞),所以隨大流停燒了中國不再流行的深腹盞,改燒大批淺腹的小茶盞。”

可見其時中土深鬥盞已經斷燒停產,商人只能從民間收購閒置的舊物,以供日本茶人的急需,這不失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一則佳話,同時也為元代停燒灰被提供了佐證。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新安沉船出水黑釉盞,完整的淺腹盞多典型元代茶洋窯風格(右下角是一隻殘損的建盞,當時建窯已停燒黑釉深鬥盞,應為民間收購)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流傳至今的日本名物灰被,應該也有若干件,是從中國民間收購而來的舊物吧?

元代早期就已不見了茶洋灰被深鬥盞的蹤影。爾後每況愈下,就更不會再有鬥茶盞的生存空間。在中國,深鬥型鬥茶盞被淺腹盞所取代,新安沉船就是有力的實證。

由黑釉器衍生出的灰被天目盞,是宋代茶洋窯的代表性器物,也是我國宋代標誌性的茶盞之一, 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陶瓷工藝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灰被天目茶盞(秋葉天目)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足利義政、伊達政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盞之謎

本書主編:楊惟喜(梅山坡·楊)

南平市延平人,建窯、茶洋窯收藏二十餘年。家鄉的山、水、草、木、窯口是他的鄉土情愫,使他總覺得有一個目的,一件事業,讓他去做,這件事合於他的個性,且合於他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