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快人一步

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乃至高中大學,人們會很清晰的發現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人越來越少了。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幼兒園小學裡面的同學們為了爭奪老師的表揚把手舉得老高,到了高中大學的學生們就表現得很無所謂,愛舉不舉的樣子。

為何孩子們越來越不喜歡舉手,越來越不喜歡努力了呢?歸根到底有三個原因:

1競爭壓力大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小初高的教育體制,知識由淺及深,層層篩選之下,最後參加高考的人數仍有很多,而且個個都是從頂尖的學校一路選拔至今。

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覺得競爭壓力大,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多睡了十分鐘,在成績上就被狠狠的甩在了後頭。長期的壓迫環境下,孩子就很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想為之努力了。

2父母施壓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本身就心理壓力巨大,有些父母還會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強制報補習班,讓孩子每天學習。

在孩子成績掛著大紅燈籠的時候,父母的臉上更是愁雲密佈,無形之中給孩子的心理增加了負擔。巨大的恐懼害怕之下,孩子慢慢產生了厭學心理,不想去為成績努力片刻了。

3不明白學習重要性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很多家庭給孩子提供的學習環境並不差,有吃有喝有睡,孩子在父母的臂膀下成長,無憂無慮的,自然感覺不到生活的壓力。

他們亦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學習的意義,也不懂學習改變命運這句話,所以他們就養成了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對於學習懷著佛系的心理,也不會想到要去努力。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對於孩子不願意努力的行為,很多父母都很是頭大,想盡了辦法但是效果卻不見得很好。

不過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卻提出了一個建議:父母對於不努力的孩子可以給予表揚和期待的心理暗示,從而使孩子通過一系列的行為來達到自己想要他們努力的要求,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所以父母可以由此受到啟發,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激發孩子的潛能:

  •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孩子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父母,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也是父母。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強大的,好的父母可以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在孩子不喜歡努力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孩子。

比如說帶著孩子一塊學習,一起泡圖書館,一起看部有教育意義的電影並寫觀後感分享彼此的想法等。父母在孩子的人生方向上起到了正面積極的作用,那孩子也會跟著學習父母的美好品質,積努力奮鬥,好學上進。

  • 幫助孩子解決難題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孩子在人生成長路上總會遇到不同的挫折,有些挫折一下子就解決了,有些挫折卻是暫時的讓孩子感覺沮喪,有些挫折卻讓孩子陷入了深淵,自暴自棄。

作為父母,應該及時為孩子排憂解難,對於不懂的難題幫助解決,不讓問題反覆擠壓在孩子心上,以便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不願去努力改變的事實。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有意識鼓勵孩子去大膽嘗試新的方法,暗示他們能夠做的更出色。

  • 幫助孩子獲得自信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自信心會讓孩子們在做一件事時更加開心更加喜歡去做,"羅森塔爾效應"讓父母要學會對孩子加以鼓勵讚美和期待,但這份期待讚美需要不時的採用,因為挫折和困難總會在某個角落出現,學習任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當孩子有了新的麻煩時,父母要能及時發現幫助解決,並加以褒獎。這個反覆的過程是為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心,讓孩子對學習重拾激情。激情有了,自信心有了,孩子自然就會很喜歡努力拼搏,不斷取得新進步的感覺了。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羅森塔爾效應"為父母幫助不喜歡努力的孩子提供了一個新方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使用效應的時候,需要作出正確的引導,用適合的詞語誇獎孩子,對孩子的評價要客觀。

這樣"羅森塔爾效應"才能發揮出孩子最大的潛能,而不是停留在理論的表面。

孩子不喜歡努力,父母可採用

中國式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一位偉人背後都會有一對很了不起的父母。孩子喜歡努力拼搏,父母必然倍感欣慰,但孩子若是不喜歡努力,那也不要沮喪,順著美國心理學家給出的方向,不吝嗇自己的誇讚,為孩子重塑自信心,讓孩子愛上學習喜歡努力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