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銷瓷:千年絲綢之路中的“世界印跡”

中國外銷瓷:千年絲綢之路中的“世界印跡”


伊萬里風格的瓷盤主圖,描繪的是法王路易十四和他的情人在花園漫步的情景,在歐洲幾乎家喻戶曉。

中國外銷瓷的生產和貿易歷史悠久。在明末到清中期時期,景德鎮成為中國外銷瓷的主要產地,其生產的瓷器開始大規模銷往歐美市場,逐漸成為參與全球化進程的“世界商品”。

世界上或許找不出哪樣東西,能夠像景德鎮外銷瓷那樣,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多文化共同參與創造的商品載體。

中國外銷瓷的故事,就是一個聯通世界的故事,一個全球化的故事。時光流轉,每一件外銷瓷背後都寫著一個美麗的絲路傳說。

“克拉克瓷”在中國外銷瓷中久負盛名。

“克拉克”在荷蘭語中是“葡萄牙戰艦”的意思。17世紀初,荷蘭人截獲了葡萄牙船隻“聖卡特琳娜”號,船上載有10萬件明朝萬曆時期的青花瓷器,這些瓷器當時在阿姆斯特丹拍賣時轟動了整個歐洲。從此,不少人把中國外銷青花瓷稱為“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的裝飾圖案在中國風的基礎上為迎合海外消費者需求做了適度改造,構圖呈幾何形,畫面充實整齊,看起來充滿異國情調。


中國外銷瓷:千年絲綢之路中的“世界印跡”

粉彩英國恩菲爾德家族聯姻紋章盤 (清·景德鎮)

考古調查發現,景德鎮老城區有眾多燒造“克拉克瓷”的窯場,觀音閣便是窯口之一。

“克拉克瓷”是歐洲人與中國瓷器的“不期而遇”,而“紋章瓷”則是歐洲人自主設計圖案的訂單外銷瓷。承接由歐洲人設計的圖案和造型的外銷瓷,反過來又影響了中國瓷器的風格。

在中國,一件普普通通的瓷器,漂洋過海到歐洲就成了奢侈品,當地能用得起瓷器的人非富即貴。在瓷器上畫上家族和組織的徽章,成為歐洲貴族炫耀家族地位的慣常做法。

縱貫千年歷史,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的中國外銷瓷,最能印證“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中國外銷瓷:千年絲綢之路中的“世界印跡”

克拉克青花開光八寶花鳥紋盤(明·景徳鎮)


“伊萬里”瓷器紋樣源自中國,但構圖形式卻有日本風味。中日為角逐歐洲市場而在“伊萬里”風格上的循環摹仿,是瓷器這一全球化商品上的一個有趣故事。

明末清初,中國瓷器出口中斷,荷蘭東印度公司希望用日本瓷器代替中國瓷器以滿足歐洲市場的需求。由於日本出口到歐洲的精品瓷器均從伊萬里港口出運,故被歐洲通稱為“伊萬里瓷”。

中國製瓷業恢復後,“伊萬里瓷”已經在歐洲大受歡迎。為了爭奪市場,中國製瓷者開始仿製“伊萬里瓷器”。

“中國伊萬里”不僅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在裝飾水平和瓷質上甚至還優於日本瓷器。一段時間下來,日本瓷器競爭不過中國瓷器,最終在18世紀中葉退出了國際市場。

通過中國瓷器這一物質載體,不同國度的製作者、購買者和欣賞者的風俗信仰與文化心理等精神層面的東西,都化作具象的器形、圖案和繪畫,非常清晰地流露和表達在瓷器之上。

外銷瓷中,不少是經過二次加工的。為了同當時歐洲流行的巴洛克美學風格相適應,許多進入宮廷的中國瓷器都被穿戴上了華麗富貴的金屬“衣帽”,既保護了貴重的中國瓷器,又同歐洲宮廷風格搭調。

這種經過歐洲金匠打扮過的中國瓷器,組成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上流社會尤其是宮廷陳設一道靚麗華貴的風景線。



中國外銷瓷的數量沒有統計,但有外國學者估計,明末到清中期,由歐美公司組織運輸和銷售的中國瓷器,應有3億件之多。


外銷瓷是中國留給世界的記憶,把其中一部分代表作品收集起來,讓其迴歸到中國瓷文化的母體中,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重光,可以從它們出發與歸來的旅途中獲得新的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