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說:從出生到7歲是人生重要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才能、思想、態度、情緒等都要在此時期打好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我們也常聽老人說:3歲看大,7歲看老。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在2歲的時候出現自我意識父母的管教使孩子在3歲左右形成性格特點,3-6時進入“潮溼的水泥期”,意思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都可以被塑造。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

1.不滿足就哭鬧

絕大多數孩子在2歲的時候就可以清楚的意識到哭是可以得到關注和滿足的。所以從2歲開始,孩子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用哭鬧來“威脅”父母。

這個時期的孩子沒有是非觀,只是嚐到了哭鬧帶來的甜頭,並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如果家長每次都會妥協,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2.無視規則,不守規矩

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比較佛系,覺得孩子還小不著急,總是一次次給孩子機會,用“嘮叨”代替懲罰。

孩子的自律性是非常差的,有能力遵守規則,但是沒有遵守規則的意識,而家長不痛不癢的態度,讓孩子認為規則不重要,形成漠視規則的態度。

在原則性的問題上,家長一定不能佛系,該嚴厲就嚴厲,不要因為心軟而耽誤了給孩子立規矩的時機,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該打就要打”。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3.亂髮脾氣摔東西

2到4歲左右的寶寶,意識和動作都有了明顯的發展,但語言能力還是比較差的。孩子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會亂髮脾氣摔東西,甚至打人。

如果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干涉,教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或者其它正確的方式,而不是通過暴力。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3到6歲左右,是孩子建立規則感的關鍵時期,而只有形成了規則的孩子今後才能明是非,而且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責任感。父母一定要狠心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受益一生。推薦給家長朋友們一套不錯的專業書籍《這樣定規矩 孩子才願聽》,就是針對新手寶媽寶爸如何培養輕鬆給孩子立規矩的講解。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作為一個合格的父母,遇到孩子頂嘴,不服管,不應該只會“打罵”“喊叫”等語言暴力這些方式來制止孩子,我們要做的是在愛孩子的前提下,給孩子立好一些規矩,並且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接受。

這套書籍,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列舉了管孩子代替懲罰的7個技巧,如何跟孩子約法三章,比如如何讓孩子乖乖主動的完成作業等,很好的詮釋了父母的愛是潤物細無聲的道理。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很多父母在管孩子的時候,遇到一些說錯話導致孩子頂嘴,一下子火冒三丈的情況,也可以從這套書的另一本《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找到解決的辦法,我們經常說“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也能壞事”,字啊教育孩子上也是這個道理,很多孩子喜歡聽的話都是有一定的規律。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而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說的話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不能說的很明顯,這本書裡也開篇幅講了“父母不應該講的10句話”。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無論是一個準爸媽,還是新手寶媽寶爸,都要清楚養孩子是一件科學的大事,要懂得方式方法,而不是僅僅的餵養,“以喊止喊”等出力不討好的錯誤方法。

這套育兒典籍兩冊兩個方面簡介,四十六元包郵,可以幫助很多家長朋友科學育兒,省下大把力氣,是值得信賴的選擇。

孩子這3個“小毛病”不要慣,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想要了解的家長,可以點擊下面的圖片,非常時期也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