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古鎮——伍佑

鹽城南部有座千年古鎮——伍佑。蜿蜒南來的串場河將古鎮緊緊地攬在懷裡,伍佑有了古樸淡雅青花瓷一樣的美;伍佑像一張弓,串場河是弓把,橫貫集鎮南北盛產珍珠的珠溪是弓的弦,搭在弦上的箭就是東西大街。伍佑,始終保持著張弓待發、奮勇向前的氣勢。

鹽城古鎮——伍佑

老伍佑鎮由六河九街十八巷二十六橋構成。共和巷、青龍橋、玉帶河、魁星閣……每條巷、每座橋,每泓清流、每幢古建,都有值得品味的人文佳話。

鹽城古鎮——伍佑


鹽城古鎮——伍佑

主街道,為南北東西十字街,南北長約五六里,東西短則二里有餘,街巷路面一式青磚青石板鋪砌而成。東大街起自東圈門,西至板橋口,街道兩旁屋宇林立,商鋪挨門。壯觀的東圈門近十米之高,牆厚一米,圈門上方鑲有“紫氣東來”城匾。類似的圈門有九座,門置柵欄,入夜關鎖。東圈門外,南與青龍橋、東包廠相通,北與灘子邊、北圈門相接,如今**大門前地域原是龍王灘大片水面。頗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崇文巷、共和巷與東大街緊緊相連。“椿茂號”“同源祥”雜貨、京貨店設在巷內,“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商家傳統理念,在幽深巷陌中得到體現。

鹽城古鎮——伍佑

過了青龍橋,則是東包廠。東包廠,本名東包倉,又名東堡莊,是伍佑最早形成的老街。彎彎曲曲的伍佑港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將其圍成三面環水的半島,“青龍橋”、“白虎橋”將老街與東圈門、文廟魁星閣連接相通。小街兩側青灰青磚封火牆,一式的榻子門面、前店後廠式作坊,鐵、木、竹業為主,間以金、銀、漆業;另外還有若干飲食、熟食、茶食、磨坊店鋪,以及南北貨商店。

鹽城古鎮——伍佑

在東大街與南街交會處,是地處集鎮中心的板橋。站在板橋眺望,“流水窗下過,輕舟盪悠悠”、“門前即鬧市,日日進斗金”,一派“清明上河圖”式的繁華市景。據說,板橋的“板”,本是老“闆”的“闆”,因橋端兩側佈滿了眾多老闆店鋪而名。又傳,乾隆年間,鄭板橋在伍佑,曾“繪畫書贈”橋上賣扇老人,遂將此橋命名為板橋,以弘揚扶貧濟困之善心。

鹽城古鎮——伍佑

板橋由木板方鋪成,橋頭鋪砌石階,東端迎壁牆上嵌有寬約1米、高約1.5米的焚香燃燭、祭祀神靈的磚雕壁龕。西街與東街交會於板橋形成了蛀口牙。東端南側石階有八九級,與正橋呈直角形,與東大街形成拖拉機搖把;北側臺階與珠溪東岸夾河邊相通;西端石階有十五六級,與西街后街大致相對。板橋下的珠溪,明嘉靖年間還是運鹽河道,舊時板橋下就是緝查鹽課的關卡,板橋又稱之為“關橋”。後來,“因場內兩岸居民稠密”,運鹽河成了條“夾溝”。雖說是“夾溝”,直至五六十年代,依然是集鎮南北重要水路。每天,板橋兩側珠溪內停滿了從“東海”“西鄉”搖櫓、抹篙來往的船隻,艙內是活蹦亂跳的刀魚、白條、招郎蝦,船上堆滿生鮮茨菇、芋頭、花香藕。一條條鴨蹓子、小披篷船穿行其間,不時傳來魚鷹的叫喚和艎板的敲擊聲。

鹽城古鎮——伍佑

緊挨板橋南面有一條由西北蜿蜒而來的玉帶河,交匯於此進入文曲溝。從板橋向西拐向南則走上了架在玉帶河上的“三步兩幫橋”。玉帶河寬約丈餘,人們將簡易房屋搭在河上,形成了板橋西特有的兩條商業街。后街即是西大街,前街則稱玉帶街。圍著板橋和“三步兩幫橋”,佈滿了南貨、百貨、雜貨、食品等各類經營店鋪。

鹽城古鎮——伍佑

西街最西面有座虹橋。“虹橋”歷史比串場河還久,有近千年歷史。虹橋原跨在越河上,後來夾溝變窄,串場河借道繞鎮而過的越河流淌。夕陽之時,登臨虹橋,晚霞餘暉映襯遠處“愛晚亭”,河面波光粼粼,行船川流不息,形成著名的“虹橋晚眺”古景。虹橋更見證了孫燦游擊隊與日偽鬥爭傳奇故事,留下了革命烈士姚公銘不朽英名。

鹽城古鎮——伍佑

從板橋口向南,是伍佑場南街。南街坐西朝東房屋臨河而建,駁岸型牆體,用糯米汁拌和的青灰將小青磚或石塊一碼一碼從河底向上壘砌而成。這裡是“戶戶臨水,家家開店”正兒八經的水街,佈滿整整六十家茶館雜貨店,“德裕”“德昌”,“德豐”“福來”,還有門外掛有大葫蘆店標的“天華堂”、“天壽堂”、“天德堂”等中藥房。

鹽城古鎮——伍佑

中藥鋪房再向南,就走上了文昌橋。文昌橋又名文曲橋,蓋因文曲溝、文昌閣而名。文曲橋南不遠處還有座染坊橋,正對染坊橋街東,有座陳氏家祠。品賞那門樓上方“仙鶴棲彩雲”、“石榴子滿堂”的磚雕圖案,你不得不為古代匠人的技藝而折服。再南面的南圈門上鐫刻有“薰風南來”“風葉燻時”門匾,寄寓著“解民之憂”“阜民之財”的美好願望。

板橋北面有座古樸滄桑的石拱橋,名為通濟橋。通濟,“必通而後有濟也”。通濟橋初建於明朝末年,清乾隆年間重建。石橋南橋洞橋聯“司馬壯懷題柱去,石高高誼授書來”,是對人傑地靈伍佑的良好寄予。石橋西橋頭正對場署街,橋東連接著北大街,附近則是王艮祠、水龍局。全鎮金融商號“同昌錢莊”、“宋小郎錢莊”、“同德號當鋪”分佈在北街,北街的經濟興盛可見一斑。還有“雷裕寶銀店”和“楊畫師畫室”整天門庭若市,國家一級美術師蔡知師的書畫啟蒙於此。北街北面與文鬥街相接,七星橋橫跨在朱家渡上。或許應了“文鬥街”名,被譽為“我國著名漫畫家”的王蔭華也誕生在這條街上。 傳說華夏四海有四大物寶:東海有個無米飯,西海盛產滾籠湯,南海奇在樹結酒,北海滿目地長羊。這東海“無米飯”當指“鹽”無疑。

伍佑場之由源於“煮海煎鹽”,伍佑場名源於“潔廉幹濟”、“清勤自飭”的宋朝“愛民太常”(太常為官職名)——伍佑。在兩淮鹽場中,用人名命名的鹽場僅伍佑這一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三墩漢墓出土大量罐、灶、鐵皮爐等鐵器、陶器,為伍佑場悠久海鹽文化提供了實證。與范仲淹同時代的北宋名臣餘靖在寶元元年寫下《楚州鹽城南場公署壁記》,“亭灶棋列”“富國也博”繁盛景象流於字裡行間,為“鹽城監在伍佑場境”提供了重要文獻資料。由文中推算,伍佑建置應有2160年曆史。南圈門外的鐵繩橋,是伍佑場署鹽務緝查關卡,這裡形成伍佑場特有的“鐵索驗舟”壯觀景象。

鹽城古鎮——伍佑

漫步鐵繩橋,沿著串場河向南,與南街一樣的小青磚路面延伸到柏家巷。這裡是歷史上串場河東岸老纖路的一部分。路邊一株近二百年的皂角樹,枝繁葉茂,高大挺拔,是記錄伍佑“煮海煎鹽”歷史的活化石。纖路以東,與東包廠相毗鄰設有鹽廩數十處。依著緊鄰鹽包倉庫的便利,鐵繩橋南在鹽場鼎盛時期專營鹽業店鋪就有二十八家。現今串場河東岸纖路兩側留有大量蜆殼遺蹟,是“伍佑場東,鹺邑之甲”之證,從中不難領略當初“鹽廩積雪”的壯觀輝煌。

鹽城古鎮——伍佑

時至今日,場署巷、大堂後等地名仍在,指明瞭伍佑場署舊址。上面說到的石橋,其西端正對的即是場署巷。場公署坐落在場署巷北側。伍佑場公署初建於宋寶元元年,明洪武十五年重建,設有廳、堂、舍、室、倉、庫四十五間。到清光緒三十四年,伍佑場公署已成為擁有廳堂、翼舍、廨室等四進二十八幢一百零八間建築群體的院落。院內有多株白果樹,樹圍五六個人合抱,可惜毀於戰火。光緒三十一年,伍佑場大使項永濤官至五品銜,封為世襲雲騎尉,可見伍佑場在兩淮鹽業中仍處於重要地位。

歷任場官,在行鹽辦課之時,並主持和參與社會民間宮閣、廟觀、社學、書院、祭堂修建。場公署后辟有一座佔地六七十畝的公園,是泰和鹽墾公司1922年所建。透過“名園時集名流,煮茗清談堪遠俗;佳境自饒佳趣,隔林閒步當登山”橋亭楹聯,可以想見這座西鄰串場河畔的公園迷人的風光。“溪上劇清吟,吏亦稱仙,始信昔人才大;海灘銷霸氣,民還喻水,願看此日潮平”,題寫在場署大門柱上這副對聯,或許也是歷任場署官員善心為民的寫照。   伍佑廟宇眾多,有八庵十九廟,不少廟宇建有戲樓。史書記載,安方廟始建於唐貞觀元年,與玄奘天竺取經幾乎同時;甘露庵內的小石橋如今尚在。

伍佑廟宇有個特點,菩薩神像,穿有華麗袍服,而不只是金箔塑身。這也是廣禮院聞名大江南北原因之一。廣禮院屬於“禪律兼修”寺院,執有佛教放戒之禮數,方丈出行持方燈籠。廣禮院建於明嘉靖三十年,隆慶二年重修,有大殿廂房七八十間,大雄寶殿、藏經樓依次分佈,天王殿內四大金剛壯觀威嚴,與杭州靈隱寺相比不在其下。除此,三元宮名聲遠播,鎮江焦山定慧寺大須和尚、寶華山隆昌律寺主持釋海然佛師就是從這裡出道的。

三元宮對面是“獨木沖霄”古景之一。兩塊高約兩米的厚石板間,穿夾一根三丈多高木杆,木杆頂端懸掛桅燈。或許是信號燈,預報風暴來臨;或許是航標燈,指引海船航向。遠古時代,珠溪以東汪洋澤國一片。桅燈高懸,民心安定。

緊鄰三元宮東側有道教聖地“佑聖觀”。佑聖觀初建於宋元時期,明洪武年間增建,後經多次重修。傳說農曆三月三日是真武大帝聖誕之日,這天上巳之辰,前來侍奉香火者絡繹不絕。與王羲之《蘭亭序》所書“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的“曲水流觴”故事,以及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述沒什麼兩樣。佑聖觀內建有卞氏宗祠,這裡是卞元亨誕生地。祠觀內有名為“飛來鍾”的鐵鐘,鍾鈕殘缺,蓋因卞元亨用力過猛而扭斷。這鐘與東海龍王廟之鐘互為雌雄一對,敲擊其一,另鍾應聲而響,此為“佑觀神鍾”古景。

伍佑文廟,位於場公署東南方向,“文廟墩子”地名仍在。文廟始建於明弘治二年。乾隆卅年,在兩淮鹽課大使方受疇督辦下,文廟擴建。院內建有崇文殿、魁星閣、學署等楹房六十多間,以及泮池、壁照等。光緒九年(1883年),場大使翟樂善將舊文廟改建成崇文書院,而在文廟東南重建新文廟,終成“不朽之事”。再後來,光緒年間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王壽彭為崇文書院親書碑記。

鹽城古鎮——伍佑

伍佑場興旺的鹽業,受到了“富可敵國”商賈巨戶青睞,留下各地眾多文人墨客的足跡。司馬相如壯懷題柱,石公高誼著文授書;李汝珍撰寫《鏡花緣》,李一氓探研《紅樓夢》;明新揮毫畫作“虹橋待月”圖,鹿潭下筆賦樂“水雲樓詞”曲;陳頤慶出版《政治教程》,吳東園發行《邗江雜誌》。這一切,為古鎮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民間流傳“人間遊玩到蘇杭,吃喝拉撒伍佑場”。鉅額鹽利為伍佑場繁榮奠定了基礎。熱播的《大清鹽商》有不少伍佑的故事鏡頭,這裡是劇中主人翁揚州八大總商之首汪朝宗領地。伍佑茶館菜餚小吃兼收南甜北鹹之長,形成獨有風味特色,不能不說與鹽商巨擘佳餚美食之好有相當關聯。“杏春茶館”瓜姜肉是突出代表。李汝珍名著《鏡花緣》也捕捉到伍佑佳餚美食的痕跡。伍佑俗語“五上六上不用功,就剩七(吃)上的功夫了”,與《鏡花緣》中“想著方兒,變著樣兒,只在飲食用功”的文字如出一轍。醉螺、糖麻花,甚至在大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留下了記錄。   

伍佑場菜餚有著鮮明的應時應節特點,以荷藕菜餚最為典型。八月中秋糖醋藕絲、寒冬臘月桂花糯米藕、除夕春節油煎藕餅、仲春清明擦藕團等等,都帶有美好寓意。還有什麼安樂十香菜、端午配十紅等等,從原料的選擇到配方的訣竅,從火候的掌握到五味的調節,讓你食之留戀,品而不忘,從而形成了古鎮獨特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

鹽城古鎮——伍佑

再說兩件小吃。

一是東街陳二麻子的“擦酥餅”,其原料用上等小麥面、熟豬油,佐以蔥、姜、鹽等,吃在嘴裡透酥,填飽肚子熬餓。這裡還有吸引食客的過人之處:其打餅的木槌子,能打起節奏,煞是好聽,甚至那鏟餅的火剪,也能打起板鼓的節奏,客人聞聲而至,既有悅耳的欣賞,更有美味的品嚐。二是東包廠的板油團,流傳的“咬一口,沙到手;手一讓,沙到頸項”的順口溜,就是對這家板油團特點的最形象描述。

鹽城古鎮——伍佑

串場如墨千秋畫,珠溪似弦萬古琴。漫步龍王灘親水平臺,是唐詩宋詞的幽雅意境;登臨虹橋極目遠望,是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我忽然覺得,歷史上繁盛伍佑場素描,豈能與今天“天翻地覆慨而慷”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相比?一座無與倫比、將歷史與現代相融合的伍佑特色小鎮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呈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