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析影響人生成敗的終極法則

我為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麗茲

如果你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一定會對這句臺詞銘記於心。這是一個從苦難沼澤爬起來的勇敢女孩對世界的宣言。她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因為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電影裡的麗茲,在真實生活中叫莉斯·默裡,她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8歲開始以乞討為生,父母雙方沒有工作,沉迷吸毒,母親還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她的外公,則是一個性侵自己女兒和外孫女的變態。在麗茲15歲那年,母親死於艾滋病。母親去世以後,麗茲卻活了過來,從此奮發圖強讀書。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哈佛,獲得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

然而,電影中麗茲曾經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兩個命運遭遇差不多的女孩,可她們最終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反差的人生結果?今天,我將結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深度解析造成兩個女孩不同人生局面的根源,以及這兩份成長帶給我們的一些啟發。

《風雨哈佛路》: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析影響人生成敗的終極法則

一: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電影中,克里斯告訴麗茲,她小時候遭遇了同麗茲姐姐一樣的厄運,她曾被自己的親生父親性侵。更加可悲的是,自己的媽媽不但沒站在自己這邊保護自己,還丟下她跑回去和惡棍爸爸繼續生活。克里斯說起這段往事的時候,內心的憤怒洶湧澎湃,她把點燃的香菸按在自己的手掌心,企圖削弱心靈上的痛苦。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感受到那種被血緣關係的親人狠狠傷害,是一種多麼切膚之痛啊!那是一種無力還手亦無力扭轉的痛苦無助。過去已經回不去,而克里斯也從家裡逃離出來,和麗茲過上了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

原本,她可以慢慢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旅途。因為她的骨子裡是怨恨人渣父母的,證明她不想和變成和他們一樣行屍走肉。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看到的卻是她逃離出來的一個空虛的軀殼而已。漂泊在外的日子,她仍然活在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痛和負面陰影當中,心靈卻被囚禁得根本無法動彈。

《風雨哈佛路》: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析影響人生成敗的終極法則

可是麗茲呢,在送走了身染艾滋病的母親以後,她把原生家庭帶給她所有的羈絆,都遠遠的甩在了身後。麗茲才是真正掙脫了枷鎖,得到了心靈自由的解放。

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和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我們的生活。

阿德勒的主張是,希望我們不要糾結於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因為再怎麼糾結,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過去。

朋友小喬,有一次我陪她去面試。面試出來後她雙眼紅紅的,我連忙問她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她面試的是心理學相關行業,面試官詢問她和父親的關係怎麼樣?她一愣,想到父親在她童年時代性情暴戾,經常對家人發怒的行為。於是脫口而出:不好,一點也不好,我們全家人跟他關係都不好。接著舉了很多佐證她觀點的例子。

面試官表示理解的點點頭。最後她跟小喬說了一句話:你不妨試著把自己代入你父親的角色中,想象在70年代貧窮的農村家庭中,你作為一個男人要養活一家老小,你的心理壓力是怎麼樣的?你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她按照面試官的提示做了以後,發覺這麼年以來自己從未換位思考體諒過父親的難處。比如在父親十幾歲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雙亡了,父親小小年紀就要扛起生活的重擔。那一刻她無比心酸,眼淚抑制不住地流了下來。

小喬說,雖然父親的確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是,她已經想通了,不必把成年後遇到的種種坎坷和性格上的缺陷,全部都算在父親和原生家庭的頭上。她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她完全可以自我教育、自我救贖,開啟自我完善心性的道路。

《風雨哈佛路》: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析影響人生成敗的終極法則

斯科特·派克說在《少有人走的路》裡說: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肯定於事無補;指望別人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明智之舉。唯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不幸的童年,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有錯。可是父母也有父母,可能他們的父母也沒有很好地愛過他們,教育他們。從這一點來看,沒有人是無辜的。

有人說:「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就會原諒現在的我」。而我要說,正是因為過去的你已經無法改寫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寫你的現在以及未來。

二:你的不幸,皆是由你親自「選擇」的

按電影呈現出來的劇情,我們已經知道麗茲的未來:全額獎學金考上哈佛,紐約時報提供了一套公寓給她居住,她則為紐約時報工作,每月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她的未來,不可限量。

而克里斯呢?按照她的表現,我們也能大致猜到她的結局。就像她自己說的:要麼去撿垃圾要麼當妓女,繼續死守在貧民窟,過上類似她父母的命運。然後成年後找一個和她差不多處境的男人結婚生子。

命運之輪週而復始地轉動,卻始終逃不出糟糕的輪迴。

麗茲最後一次見克里斯,是在她趕著去紐約時報參加面試的時候。克里斯被孤兒院趕了出來,沒有地方可以去,她請求麗茲幫助她。麗茲明確表示希望她來學校和自己一同上學,可克里斯憤怒地對她吼:“利茲,像我們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可能進哈佛。”

《風雨哈佛路》: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析影響人生成敗的終極法則

她來找麗茲,只是希望麗茲能恢復像以前那樣,陪著她到處流浪,做符合她們那個階層的事,過那種底層的泥沼生活。

所以造成克里斯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是誰?是她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你在人生某個階段裡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裡,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怎麼理解阿德勒這段話的含義?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性格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人生中思考或行為的傾向。從廣義上來理解,就是所謂的世界觀。

那麼性格可以改變嗎?可以,只要改變自己持有的世界觀就可以了。而克里斯的世界觀是什麼呢?用她自己的原話來講,那就是:“我不想上學,我不屬於那裡,你也不屬於那裡。”

克里斯的世界觀,如同泥淖,把她牢牢地粘在了底層。即使她看見了麗茲的改變,看到了麗茲取得了好成績,但是她視而不見,還覺得麗茲在做白日夢,異想天開。是她親手選擇了「不改變」的人生。

「不改變」的人生有什麼好處呢?當然有。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門的話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選擇吃生活的苦,而不願意吃學習上的苦?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因為生活的苦是自己找上門來的,好比你坐在家裡啥也不幹,它就從天上掉下來了,而學習的苦是要你主動去吃的。

「不改變」的人生會很輕鬆,你可以根據現成的經驗判斷以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應付起來也在自己的舒適區內。而改變的話,就要冒著更大的風險,生活會充滿動盪不安甚至得忍受更大的痛苦。

比如麗茲的姐姐,在爺爺性侵了她以後,仍然選擇和爺爺一起生活。因為站在生命被侵犯和流離失所兩個選項面前,她選擇了前者。而她的命運,就像麗茲的媽媽一樣,患上艾滋病,雙眼逐漸失明。她最終的悲慘結局,也是她自己親自選擇的。

雖然說出來有些殘忍,但這才是真相。

《風雨哈佛路》: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析影響人生成敗的終極法則

我們再來看看麗茲的世界觀是什麼樣的?她取得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後參加學校免費組織的五天紐約之旅,她來到哈佛大學參觀。她看著哈佛校園內神采奕奕的同齡人,她內心的獨白是這樣的:

“為什麼不能是我這種人,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我盡力拼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現在離那層膜很近,觸手可及。”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種是消極的,命運是無法改變。一種是積極的,永遠在思考可以改變的東西。一個人的世界觀是怎樣的,決定了她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三: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在還不到兩歲的時候被診斷出腦熱,這可怕的疾病毀壞了她的和聽覺,最終使她成為了一個盲聾人。但她沒有怨恨命運,而是比同齡的健康人更加努力學習。16歲的時候,她的語言能力已經訓練到可以支持她上大學了。1904年,她順利畢業,被授予學位。畢業後,她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知名作家和演說家,創作了多達14部經典暢銷書。成為了全世界聾啞人的代言人。

和一個健全人相比,海倫·凱勒擁有的東西太少了。可是,她卻深度利用好上帝給她的東西,比如敏感細膩的心思,高度的專注力,活出了精彩成功的人生。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一個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經歷了難以想象的心靈摧殘——他和父母、妻子、哥哥妹妹都被關進了”死亡之地“奧斯維辛集中營,只有他和他的妹妹倖存,其他人都死於毒氣室中。


然而,地獄般的經歷沒有讓他就此消沉,他靠著在監獄裡對生命的領悟,出獄後開創了心理學上的意義療法,寫下了世紀勵志經典書籍《活出生命的意義》。

蕭伯納說,人們總是因為自己的困難而譴責處境,我不相信處境。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的人,是那些站起來,尋找他們想要的處境的人。是那些如果他們找不到,就去創造這種處境的人。

《風雨哈佛路》: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析影響人生成敗的終極法則

麗茲在成長最關鍵的階段,同樣把自己身上擁有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她的智商比一般人要高,於是馬不停蹄地爭取所有的時間來學習,希望能追趕上學習的進度。她沒有去糾結:我無家可歸,怎麼能安心讀書呢?還有,我過去沒有正兒八經的上過學,怎麼可以和其他人競爭?我的基礎那麼差,能考上大學嗎?哈佛、全額獎學金?那是離我多麼遙遠不可及的東西啊?

從哈佛參觀回來以後,她強烈渴望上大學,而且是上最好的高等學府。她到處蒐羅報紙上的獎學金新聞,在她堅持不懈地尋找之下,終於發現紐約時報高昂的全額獎學金新聞。而她也出色的完成了紐約時報的論文要求和麵試才順利被錄取。

這些,是命運自己送上門來的嗎?不是的,是麗茲懂得利用現成的資源,不斷尋找突破口,一步一步向前走得到的結果。

《風雨哈佛路》: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析影響人生成敗的終極法則

《小狗錢錢》雖是一本理財書,但是裡面也提到了相似的概念。小狗對抱怨自己啥都沒有,啥都不會的小女孩吉婭說: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沒有的東西上面,而是想著你身上有什麼,並且如何去使用它們。

如果你只是一味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那麼你的焦點永遠產不出價值。而一旦你懂得在自己現有的基礎之上,進行深度利用甚至想方設法去創造出來你想要的東西,你的人生就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如果上帝關閉了一扇門,那麼你要學會如何打開一扇窗。

小結

我很喜歡《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因為它給每一個困在過去無法走出來的人、為自己的失敗找了無數借口的人,上了一堂真實又感人的勵志課。人生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起點不同。但是人生又是公平的,比如每個人的時間一樣多,比如別人無法奪走你的心靈自由。比如希望。

我很喜歡新華字典對「前程」二字的解釋: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不糾結出身,不痛恨過去,不在乎起點。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你說了算。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同電影裡的麗茲一樣,從沼澤裡逆風飛翔,從熊熊大火中浴火重生,擁有一個光明大膽的未來。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作者簡介:藍來來,一枚大齡清新女青年,劈柴餵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願與你成為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