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可能是陷阱,不讓孩子犯錯是更大的陷阱(家長留步)



孩子犯錯可能是陷阱,不讓孩子犯錯是更大的陷阱(家長留步)

面對孩子犯錯,大部分家長不外以下三種反應:

★ 立馬站出來糾正孩子,生怕錯誤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

★ 指責甚至打罵,希望用懲罰讓孩子長記性,以後可以不再犯錯;

★ 無時無刻不繃著一根弦,希望堵死所有導致孩子犯錯的源頭。

我也是在這樣的反應中一路走過來的。2017 年,我在《父母的格局》裡,提出“讓孩子在錯誤裡多待一會兒”,希望家長讓孩子體驗一下犯錯給自己帶來的負面結果,由此引導孩子理解行為的因果關係,分析自己的錯誤,主動發現改正行為的方法和途徑,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現在兩年過去了,我在實踐和學習中發現:這種理性看待孩子犯錯的視角還是有一定的侷限,它是從錯誤所帶來的負面結果來考量問題的。現在,我又學到了一個全新的觀念,採用思維工具來衡量錯誤中包含的成功和失敗因素。這個新觀念告訴家長,不犯錯可能是失敗,而犯錯有可能是成功。

孩子犯錯可能是陷阱,不讓孩子犯錯是更大的陷阱(家長留步)

◎ 對孩子發飆前,務必要先做的一件事!

2006 年,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Manu Kapur)教授提出了“有效失敗”的新概念。 他把成功分為有效成功(productive success)和無效成功(unproductive success),失敗分成有效失敗(productive failure)和無效失敗(unproductive failure)。

即使孩子把一項任務正確地完成了,這份成功還存在“有效”或“無效”的結果。有效成功就是真正有所收穫的成功,而無效成功就是對未來沒有起到任何推動意義的成功。

卡普爾教授希望引導大家看到“有效失敗”在學習中佔據的重要作用。比如,老師給一群學生布置課堂作業,讓大家用模型搭出一座塔。有的孩子直接上網搜出最佳搭建方法,結果搭出了一座完美的塔;而有的孩子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創意,搭出了一座獨一無二的塔,但設計中存在許多錯誤和瑕疵。在卡普爾教授眼裡,雖然比起交出完美作業的孩子來說,後一種孩子花了更多時間思考,犯了更多的技術錯誤,還可能拿到了較低的分數,卻屬於“有效失敗”,因為這個孩子學到了更多知識,收穫了更多思考,在未來的設計中會有更多突破。

學習了卡普爾教授提出的“有效失敗”思維模型後,當孩子再次犯錯時,我會首先在大腦裡盤算一下,孩子這次犯錯屬於“有效失敗”還是“無效失敗”。如果是前者,我會立即和孩子展開討論,讓他說出自己做對了什麼,我也會明確表示我對他犯錯過程裡“有效”部分的認同。如果是後者,我會經過冷靜分析後,才會對孩子的錯誤或失敗做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反饋。

前一陣去開家長會,我發現小兒子的體育課成績才得了C。於是我去和老師聊了一下,立即發現了問題。原來,小兒子與自己的好朋友被分到了一個班上體育課,兩個孩子一有機會就躲在一邊“開小差”,根本聽不到老師的指令。回家後,我又從孩子這裡瞭解到,在過去的幾周裡,他們倆一直在忙著為詩歌朗誦會創作一首詩歌,於是在體育課上也忘情地討論起來。

這時,我拿出了“有效失敗”的思維模型和他一起討論:雖然他與小夥伴成功蹭到了體育課上的一點時間來進行詩歌創作,但這樣的“成功”卻屬於“無效成功”。不僅體育課的分數下來了,而且還失去了與別的孩子協作的機會。此外,學年結束時成績單上的全年平均分裡,語文課與體育課的5 分具有同等重要性,落後的體育課成績需要由其他科目來補上。

這麼形象地一比較,孩子對我說:“媽媽,我懂了。我們雖然討論了詩歌寫作,但屬於‘無效成功’,甚至還帶來了負面結果。而體育課的掉分又變成了‘無效失敗’,因為我們根本沒有獲益,還拿了一個低分。”後來,小兒子和小夥伴約定在體育課上各自行動,積極參與。前幾天,他告訴我,自己已經把所有落下的項目都補上了,體育成績也從C提到了B 。 他還說:“媽媽,彆著急,學期才開始兩個多月,我還有時間追上去。”在我看來,小兒子在體育課上所犯的錯誤就是一次“有效犯錯”,因為他懂得了在錯誤中反思和改正。

就這樣,小兒子不再害怕與我談論犯錯,甚至還會拿自己犯過的錯誤來向我“邀功”。因為他覺得自己能分析錯誤,並由此改正錯誤,是值得大家為他鼓掌的。這就是家長和孩子一起理性應對犯錯所帶來的良好結果。

沒有犯錯,就沒有人類的進步。一個學校和家庭是否存在良好的容錯機制,對孩子的性格養成非常重要。父母能夠容錯,孩子就能從錯誤中得益。父母不能容錯,孩子就會下意識裡害怕犯錯,並放慢嘗試新事物的速度,大腦接受外界新事物的刺激也會越來越少。表面上看,家長為自己的“乖”孩子很少犯錯而感到慶幸,但這樣的“乖”卻讓孩子付出了成長的代價,讓家長“收穫”一個鮮少有勇氣嘗試挑戰的人,一個在未來世界缺乏競爭力的人。

孩子犯錯可能是陷阱,不讓孩子犯錯是更大的陷阱(家長留步)

◎ 對孩子的隱形傷害,其實是父母的思維困局

一旦孩子犯錯成為事實,犯錯所考驗的對象就從孩子轉向了家長。如果應對得好,犯錯會成為孩子和父母皆大歡喜的好事;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導致一連串負面影響。理性應對孩子犯錯,是對家長最大的教養挑戰。

下面,我推薦三個應對孩子犯錯的新思維。

  1. 採用卡普爾教授的“有效失敗”思維模型

把“有效失敗”的思維模型打印出來,和孩子聊一聊怎麼看待所犯的錯誤,發現錯誤中的“有效點”和“無效點”分別在哪裡。經常進行這樣的溝通練習,孩子就不會害怕和家長談自己的錯誤,父母也能越來越平和而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錯誤和失敗。

  1. 帶孩子做兩個思維導圖遊戲

準備兩張白紙,教孩子畫兩個思維模型:“我改正不了”和“我可以改正”。

“我改正不了”思維模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圓。由於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改正,所以放棄任何改正的努力和行動,於是錯誤就會重犯。這個圓預示著孩子很難走出惡性循環。在畫這張導圖時,讓孩子說出他心裡的顧慮和擔憂。

“我可以改正”思維模型是一條從左向右上揚的直線,代表孩子有努力行動的意願,相信自己可以改正,並去思考如何行動,於是成功跳出了錯誤的循環。這個思維模型預示著孩子跳出惡性循環,離開不斷犯錯的思維環境。在畫這張導圖時,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要做的努力和改變。

家長越早和孩子玩這樣的思維遊戲,孩子就越能客觀而理性地看待和分析自己所犯的錯誤。慢慢地,他會成為自己的老師,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找到改正錯誤的方向。

  1. 不讓孩子因為犯錯而感到羞愧和恐懼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練習“有效失敗”和“我可以改正”思維模型時,就是在告訴孩子:不怕犯錯,就怕不知錯、不改錯。由此,孩子對犯錯的態度就會越來越正向,也會越來越有能力預知錯誤將會帶來的不良結果,從而糾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犯錯可能是陷阱,不讓孩子犯錯是更大的陷阱(家長留步)

◎ 孩子犯錯之後,關鍵在於親子溝通技巧

除了改變看待孩子犯錯的心態和眼光之外,我們還需要學習一些化解親子衝突的竅門。

我和兩個孩子有一個約定,如果他們在學校裡犯了錯或者需要我幫助,必須第一時間寫郵件給我,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需要我幫助的詳細要求。

我之所以這樣做,一是為了讓孩子有時間思考自己的錯誤,用理性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想法,以減輕犯錯帶來的情緒壓力;二是為了讓我更瞭解他們的犯錯過程和犯錯後的想法,也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來平緩焦慮,為直接面對孩子犯錯做好心理和情緒上的準備。

記得小兒子上初二那年,他為了結交新朋友,加入了一個打遊戲的微信群,不久就與其中一位同學因為遊戲發生了衝突,兩個人在學校的更衣室裡互相動手推搡,嚴重違反了校規。很快,我同時接到了小兒子和校長的郵件,小兒子檢討了自己的行為,並告訴我,“媽媽,請你別擔心,我已經邀請同學一起去見了校長,化解了矛盾,沒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而校長在郵件裡說,“因為兩個孩子能夠及時承認錯誤,態度也非常好,所以我們決定不予追究”。

就這樣,孩子們用自己的智慧化險為夷,這也是犯錯帶給他們的一份必不可少的生存能力。過了兩天,小兒子主動告訴我,自己已經退出那個遊戲群了。我問他以後打算怎麼交新朋友,他說自己主動提出每天早上8 點到8 點10 分為全班同學講新聞,老師也同意了。就這樣,小兒子一講就講了一整年,也由此吸引了更多朋友。

小兒子的這次經歷,就是一次完美的“有效失敗”,孩子從一次錯誤的衝突中領悟到了交友的規則,並勇敢地站到同學們面前,用自己獨創的方式讓大家瞭解自己,從而贏得了更長久的友誼和尊重。

孩子犯錯可能是陷阱,不讓孩子犯錯是更大的陷阱(家長留步)

以上內容來源於黃靜潔《學習的格局》:孩子犯錯可能是陷阱,不讓孩子犯錯是更大的陷阱

黃靜潔: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實踐導師”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母嬰健康成長萬里行”特邀專家和公益講師,成功幫助30000 父母解決養育困惑。與譚盾先生育有兩子。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20年,形成融合中西的家庭教育新觀念,並在實踐中建立起獨到的親子關係培育法,提出為世界養育孩子的父母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