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談|“臨時教師體驗不好”不是壞事

半島記者 王學義

一項針對1923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調查顯示,92.9%的受訪家長最近在為輔導孩子功課而發愁。“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最讓受訪家長頭疼的問題。受訪家長認為,最近輔導孩子功課更需要了解新知識點、全程把關。44.6%的家長對自己當“臨時教師”表示不滿意。

受突發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的孩子們都過了一個“超長寒假”。當學校開啟“停課不停學”,家長也不得不承擔起“臨時教師”的角色。就這項調查結果看,很多家長當“臨時教師”的體驗不好。而超九成家長為輔導孩子功課發愁,也說明了這種感受的普遍性。在現實中,一提起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況,瞬間也會變成一場“吐槽大會”。原本感嘆跟孩子相處時間太少的家長們,儼然切換進入了另一種“相看兩相厭”的模式。不過,部分家長當臨時教師體驗不好,真是一件壞事嗎?恐怕未必。

首先應該看到,這正是瞭解孩子真實學習狀況的契機。過去,很多人已經習慣把孩子交給學校和各種輔導班,自己當“甩手掌櫃”。疫情之下,以前的節奏被打亂,沒有發現的問題也一一暴露出來。比如,七成人最頭疼的問題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超半數認為“孩子自制力差”等。這些問題顯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行為養成非一朝一夕,而越早發現越容易矯正。家長正好跟孩子一起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光著急上火,氣急敗壞,顯然沒什麼用。

家長能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教育不易,也是一件好事。這是家長髮現自己本身短板的一個契機,不滿意自己的教育效果,就應該想方設法來自我提高。自己平時能不能賺錢,跟能不能教育好孩子是兩碼事。

如果說孩子成長中面臨很多場考試的話,那考的絕不僅僅是孩子自己,還有家長。家長也應該不斷學習,充實自身,才能做孩子合格的父母。

事實上,家長絕非孩子的“臨時教師”,而是“終身教師”。假如從漫漫人生路的角度來看,學校裡的老師或許才是“臨時”的。所以,應該珍惜在這個“超長寒假”中陪伴孩子的機會,多跟老師交流,真正做好因材施教,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不要過於苛責孩子和自己,畢竟家裡不同於學校,眼光放長遠一些,可能效果更好。

此外也要看到,很多孩子的居家學習狀況,並不需要過度擔憂。比如,過半受訪家長覺得自己最近“臨時教師”當得還不錯。這說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信心正慢慢培養起來,這是可喜的變化。眼下,很多地方的中小學都有了復課時間表,家長們不妨利用好剩下的這段時間,陪孩子走好這段路。畢竟,即便日後疫情結束,也不是我們教育責任的終點,做好孩子的“終身教師”,任重而道遠,需要時時自省,上下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