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個變革”實現新時代製造業由大變強高質量發展

回顧世界製造業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在特定時期內製造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集聚效應,先後形成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世界製造中心,他們都曾經和正在創造著輝煌的製造業成就。每一輪工業革命都對各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國際間分工模式和與之對應的國際生產體系以及全球價值鏈的分佈產生深遠影響。同時,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向後發經濟體提供難得的真正能實現經濟技術趕超的“第二機會窗口”。

21世紀世界經濟最顯著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是全球一體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日益廣泛、深入,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經由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向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競爭轉變。基於此,建設製造強國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製造業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短板、挑戰和關鍵路徑選擇。

一、現狀與短板

中國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多年來我國製造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從由大到強的轉型升級中,仍存在不少的短板。總起來看,可以概括為,“三高+三低”特徵。

(一)規模巨大但生產率較低

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先後趕超了英德日美,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由1994年不足4%增加到2015年的26.74%,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是美國的1.7倍多。客觀來說,製造業規模巨大但以生產率相對較低且以附加值低的加工製造為主,亟待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轉變。

(二)研發投入增速快但基礎支出比重低

2018年中國研發(R&D)經費達到19677.9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增速不僅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同時也領先於其他新興經濟體,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但2018年決定國家原創力的基礎研究經費卻僅佔研發經費比重5.7%,佔比不足美國的二分之一。

(三)資源能耗高但創新產出低

中國製造業能源消費總量在1996-2014年處於一個快速增長期,2014年我國製造業每10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能源使用量是英德美的130%至220%,且與英德美以天然氣為主要的消費能源結構存在很大差別。但與此同時創新產出方面卻較低,根據彭博社發佈的2018年國家創新力排名可知,我國僅排在第19位,明顯落後於歐美主要發達國家。

二、挑戰與機遇

全球生產分工的內容與形式一直都在發生著重大演化,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價值鏈分工網絡體系,同時部分西方國家公開把我國當作主要競爭對手,試圖在地緣上圍堵、在規則上鉗制、在發展上遲滯、在形象上妖魔化中國,使我國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

(一)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新趨勢

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徵的新工業革命推動了傳統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變革,促使全球產業鏈出現重構,傳統“微笑曲線”發生變形,國際分工出現新格局。

這對我國既是巨大挑戰,也是難得機遇。要充分利用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會窗口”,抓住智能製造這個核心,加緊實施創新驅動,推動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轉型升級,努力實現我國主要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目標。

(二)全球經濟面臨的新態勢

長期以來,美國通過控制產業鏈的研發和市場營銷的兩端,實現其利潤最大化,出現了“產業空心化”趨勢。與此同時,隨著人工、資源、能源和環境成本的上漲,我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加工製造業正梯次向越南等東南亞、南亞國家轉移。

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貿易保護主義等現象抬頭,致使逆全球化暗流湧動、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美國欲以貿易保護主義重振製造業,但貿易戰溢出效應將趨勢性重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我國經濟面臨著如何通過產業持續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從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挑戰。

三、特徵與優勢

新工業革命下,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實現高質量發展擁有幾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與優勢。

(一)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基本支撐

我國擁有全世界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這是企業構建完整、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體系的有力支撐。我國有高端、中端、低端產業,並且都已經形成完整、互補的產業生態體系,有助於系統內企業開展橫向聯合與縱向協同,促進優勢企業的強強協作,發揮製造業與周邊的配套企業、配套系統之間的系統性聯動和系統性集成能力,依託這種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我國製造企業能夠快速地將新產品進行商業化生產,實現技術趕超,而且在供應鏈成本上獲得優勢,這是相當多國家的企業短時間難以比擬的。

(二)巨大的市場需求是最大動力

巨大的內需市場能夠支撐新技術的產業化和新標準的形成,

這是我國實現經濟趕超的得天獨厚優勢。大市場有利於產生規模經濟,有利於新產品、新業態快速成長壯大,尤其對於主導尚未確立技術標準的新興技術,可以促進“中國標準”形成,併力爭在國際標準的制定中掌握話語權。此外,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合作,將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形成大聯通的要素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等,構建新型產業分工體系,促使全球供應鏈網絡體系生產率的大幅提升。

(三)獨特的舉國體制是重要優勢

回顧世界工業強國的發展史,沒有一個落後國家不是依靠政府的支持、保護而發展出強大的產業的。許多產業特別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業,投入大、回報期長,必須依靠政府的支持,不僅能夠彌補產業研發投入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幼稚產業獲得足夠的市場,使產品在不斷迭代中提高技術和質量,從而逐漸達到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水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正是我國科技攻堅的獨特優勢,今後在一些重要領域、關鍵技術上,要因地制宜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卡脖子問題。

四、思考與建議

當今,任何“逆全球化”的思想和行為是短暫的歷史倒退,我們必須在戰略上藐視之。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不平凡路程,使我們更加堅信我國的發展前途是長期向好的,更加清醒認識到前進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更加自覺地轉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情,化貿易戰的外部危機為倒逼創新的內部動力,走出製造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中國道路。

(一)通過以提升價值鏈層次為核心的質量變革,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新工業革命形式上對傳統生產模式、商業模式、組織模式等產生顛覆性影響,實質上將重構全球產業價值鏈。

我國絕大部分企業目前尚不具備主導全球價值鏈的能力,必須從某些佔據優勢的特定領域和區域突破。通過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投資規模,深化技術合作與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積極培育具有全產業整合能力的區域性價值鏈“鏈主”,這是決定著中國邁向製造強國的關鍵點。建議建立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投入機制,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大研發投入以突破原創性技術,培育一批在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基礎原材料上佔優勢的企業,扶持一些真正把握產業發展主動權的企業,打造自主可控的價值鏈。

(二)通過以夯實供應鏈基礎為主線的動力變革,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美國對我國一些企業斷供的事實證明,供應鏈能力將成為未來產業做優和企業做強的核心競爭力。

全面遏制中國高科技崛起,在美國已成為跨越黨派分歧的共識,貿易戰向更大範圍內延伸,我國存在著較大的產業鏈、供應鏈“斷鏈風險”,而這必然影響新技術發展,導致全球生產率下降,也必將影響“中國製造有關政策”戰略的實施。建議積極應對供應鏈斷裂危機,防範其對經濟社會的大沖擊風險:一是近期,推進中美經貿談判,防止價值鏈部分或完全斷裂,預防造成極端不利後果。二是中期,對於微觀企業主體,應該積極加強供應鏈管理,避免供應鏈斷裂,並做好相關應急預案。三是遠期,以骨幹企業為主導,加大投入進行基礎研究,夯實供應鏈基礎。

(三)通過以培育產業鏈生態為平臺的系統變革,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多領域、多學科、全方位的創新是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現代化進程以及要素效率提升的關鍵,高鐵就是例子。建議通過系統集成建立我國產業鏈生態的一種新機制:圍繞創新技術轉化和應用來培育產業鏈,建立新型創新聯合體,打破部門、行業、院校、企業的體制壁壘,以跨領域開放式創新平臺為核心,構築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學研用聯合攻關的開放式創新平臺,形成“政產學研”協同合作的創新生態系統。

(四)通過以推進區塊鏈應用為抓手的效率變革,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代互聯網解決了信息傳輸的成本和效率問題,第二代互聯網區塊鏈技術的歷史使命是,讓價值傳遞也能像信息傳遞一樣低成本高效率進行。目前全球範圍內很多政府機構、組織、大型企業都已部署區塊鏈技術應用。

區塊鏈最大的商業價值潛力其實是在製造業,能夠有效解決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價值互信問題,實現對既有製造業商業模式的重構。建議政府明確清晰的區塊鏈產業政策,從頂層設計推動區塊鏈標準體系建設,引導並規範區塊鏈技術、標準、研發、示範性工程等,特別是對區塊鏈應用的監管和放權並舉,推動區塊鏈技術和應用在市場中良性發展。同時,通過聯盟加速區塊鏈標準的制定,佔領區塊鏈產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目前,全球製造業領域的生產技術體系、創新制造模式和市場競爭格局迎來了重大變革。美歐主要發達國家希望藉助新工業革命的機遇,改造傳統生產模式、打造新的業務部門、催生新的主導產業,從而重振製造業並佔據未來製造業的全球制高點。我們也要抓緊推動以上四個變革,實現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和高質量發展。

本文轉自光明網(3月19日發佈,作者:蕭新橋,國家發改委國經中心研究員,教授級高級經濟師,來源:光明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