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日本人為何少快樂?富商還沒印度貧民快樂多!


【生活中的三力說】


日本人為何少快樂?富商還沒印度貧民快樂多!


武漢老刀


,快樂與財富、地位關係不大,主要與文化、精神追求、處世態度、身體狀況、年齡曲線等相關。日本人普遍少快樂主要源於文化影響,所以自殺率高。

下面僅說文化對日本人快樂三力態的影響。

老刀:日本人為何少快樂?富商還沒印度貧民快樂多!

2002年老刀勾畫的一位印度貧民與一位日本富商的快樂三力態。


印度人擁有較多快樂與其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泛宗教傾向使民眾節慾、自省,希盼修得來世“上”一個種姓(階層),因心有所歸,精神力強;各種姓的“達摩”,即“法”(秩序和道德準則),使高種姓群體安於現狀,低種姓群體忍辱負重,極有調適力;而影響其三力態做大的則主要是“敬生”和“殺戒”思想,其導致印度人無盡繁衍。人口帶來的貧困,掣肘了個人的快樂面積增大,也影響了綜合國力的增強。
當然,影響印度整體邁進的還有作為其快樂雙支撐的精神力和調適力,因其容易滋生不思進取、寄望來世的消極思想。看來,快樂有時也是把雙刃劍。


老刀:日本人為何少快樂?富商還沒印度貧民快樂多!

--


老刀:日本人為何少快樂?富商還沒印度貧民快樂多!

貧窮但快樂的印度人。(圖片選自網絡)


圖6是一個富有的日本商人的快樂三力態,其生存力邊長較長,但精神力邊長太短,以致影響了其三力態的面積和穩定性,他的快樂程度還不及那個印度貧民

(面積稍大,但穩定態不夠)。
日本人少快樂舉世皆知,也與文化背景直接相關,單說其突出的等級森嚴,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公元7世紀以後,主張平等的佛教傳入日本後,竟被“改造”成強調主從關係的教理,要求信教得有“莊嚴的設施”,後經淨土宗等的反撥(“心中有佛”即可),方向庶民敞開佛門。


還有,從語言學上看,日語僅“你”的稱呼就有閣下、殿下、 貴公、君、你等20多種,將身份差別分得很細,而西方語言中的“你”,僅有區分親密和一般關係之兩種。日語中敬語發達,反映出日本人使用人稱代詞時,得小心翼翼地考慮對方的身份及與自己的親疏關係,這種看視禮儀之舉,實則揹負著不少壓力。連說話都這樣累,試想日本人的快樂程度怎麼會高?

老刀:日本人為何少快樂?富商還沒印度貧民快樂多!


老刀:日本人為何少快樂?富商還沒印度貧民快樂多!

日本人均收入高,但快樂指數低。(圖片選自網絡)


老刀:日本人為何少快樂?富商還沒印度貧民快樂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