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空中招聘”的雙贏效應,再多想想辦法

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牽動著很多人的心。隨著各方組織的線上招聘活動持續推進,許多大學畢業生加入了線上求職大軍。有調查顯示,63%被訪者認為線上應聘比線下更便利,82%的人希望“空中招聘”能在日後成為常態。(見3月30日《中國青年報》)

傳統的招聘模式一般以招聘會、人才市場和校招會等形式進行,共同特點是“搭好臺子走流水線”。相對固定的時間、地點和比較小眾化的範圍等,都是其侷限性。比如,在校招會上,用人單位到校招聘,極大方便了在校學生,但選擇面相對較窄;而人才市場和招聘會的選擇面大,但卻增加了應聘者成本。

“空中招聘”這種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線下招聘中所有的環節和模式,都可以藉助高速網絡、5G技術等在線上實現。招聘的即時化、場景化和現場化跟線下招聘並無多大差別,同時還多了不少優勢,於供需雙方來說都算得上是雙贏,綜合效應十分明顯。

比如,招聘方足不出戶就可實施招聘程序,既可以在短時間內面試足夠多的對象,便於好中選好、優中選優;又可以避免現場招聘時應聘者不足的問題。應聘方節省了出行、住宿、打印等成本耗費,畢竟對於低收入應聘者,特別是大學生等沒有收入的群體,參加求職應聘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相關成本壓力也就越大。

此外,線上招聘可以最大化滿足求職者多渠道選擇空間,提供更多求職機會。有了線上招聘的靈活、機動與快捷,求職者能在有多種選擇時兼顧而非單選。在參加完第一場網上面試後,又可以接著參加下一場。若是放到線下,求職者在同城之間趕場就已經不易,若應聘單位不在同一個地區,就只能選擇放棄一部分機遇。某種程度上說,提高供需雙方的面試招聘效率,對促進復工復產 、提高企業效率、優化就業等也是一種強勁的推動力。

從形式和理念上看,線上招聘讓招聘過程變得簡單快捷,也更加高效方便。但當前的問題在於,“空中招聘”作為一項新生事物,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社會的接受度還不高,招聘單位的採用度和求職者的適應度不夠。比如,網絡卡頓、設備故障等意外,無法全面瞭解應聘者舉止投足的細節,觀察不到考官的反應,崗位與專業不匹配、技能與市場不對接,等等。

所以,釋放“空中招聘”的雙贏效應,還需多想辦法。企業人才爭奪比拼的是企業招聘軟實力。在一些國家,線上招聘成了主流渠道,並進行了很多形式上的創新,比如韓國有的公司在招聘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招聘流程的自動化,並利用AI進行在線採訪。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國企業思考,也需要求職者以國際化的視野去看待和適應,對接形勢發展的需要。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讓“空中招聘”成了一種應急機制和替代方式。從長遠看,應因勢利導,讓“空中招聘”的方式常態化,用更高效的招聘、更精準的信息,服務職企雙方,顯然是件好事。(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唐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