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瀏覽新聞時,大多數人判斷不出真假?

世界越來越複雜,騙術越來越高超,你的防騙能力是否也在與時俱進呢?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

我們不但沒有與時俱進,反而越來越容易上當受騙了。

為什麼瀏覽新聞時,大多數人判斷不出真假?

我們不但沒有與時俱進,反而越來越容易上當受騙了

01 年齡越大,表現越差?


過去,大家都認為,我們知道的越多,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越好,就越難讓我們相信不真實的東西。按照這樣的邏輯,處在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應該充滿智慧,很難被人愚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哈佛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丹·卡漢(Dan Kahan)對這個問題也充滿疑惑,進行了一項長達數年的跟蹤實驗。


實驗中,每個受試者都被要求回答一系列問題,如“全球變暖對人類健康、安全的威脅係數有多大?”、“抗生素既能殺死細菌也能殺死病毒嗎?”……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考察了受試者的科學素養和理解定量信息的能力,讓他們回答諸如“一根球棒和一個球的成本”等問題。在之後的5年中,受試者每年都要回答同等困難梯度的問題。


結果顯示,從橫向來看,來自紐約、芝加哥等信息傳播速度較快、經濟水平較高的大城市的受試者表現相對較好,超過了那些來自吉姆索普、塞多納等小鎮的受試者。但即使如此,他們的優勢也只體現在知識性問題上,在需要判斷力的問題上表現並不突出。


從縱向來看,問題就很嚴峻了。雖然知識性問題的得分在逐年上升,但絕大多數人——約89.4%的受試者,在實驗中表現出的判斷力是逐年下降的。


為什麼瀏覽新聞時,大多數人判斷不出真假?

受試者年齡越大, 表現越差

丹·卡漢教授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多,遠遠超過我們的信息處理能力,而且很多信息甚至是彼此矛盾的,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力。


即使你知道一些信息是錯誤的,但長期接觸此類信息,還是會在你的大腦中留下印記。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會改變我們的大腦,有時這種變化甚至是永久性的,除非我們有時間和認知能力來反思這些遭遇,然後決定是否要懷疑它所帶來的想法。


荷蘭尼梅根拉德佈德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在發表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們的智商沒有下降,相反,比起我們的父輩來說還有所提升。但是,我們卻不是那麼情願去運用它們。越來越多的碎片化信息使我們更樂於接受網絡餵給我們的信息,而非自己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02 世界太複雜,我不想思考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以前大火的甄嬛體,來重溫一下。


甄嬛體:方才察覺自己未來的英語水平再提升空間極是微小,私心想著下一步得大力提高一下漢語能力,從而定可中外兼修,方不負恩澤,對於學貫中西想必也是極好的!


人話版總結:我要好好學語文。


明明是同樣的意思,但前一句話就是讓人不明覺厲。


科學家們表示,把一些簡單的東西,用一些高大上的概念包裝起來,使之看起來深奧複雜,是因為這樣能使受眾因為過於複雜的解釋、生僻的概念而望之生畏,從而可能會放棄思考,直接接受。


斯坦福大學的大衛·蘭德(David Rand)教授在接受《連線》(Wired)雜誌採訪時表示, “這是因為大量複雜、陌生的知識會導致精神上的懶惰。當我們發現信息難度超過平時接收的信息時,如果沒有明顯的破綻,我們可能會選擇去相信,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思考。”


接受是一種被動的、不可避免的行為,而拒絕則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會破壞最初的被動接受。例如,一個人被告知鉛筆對健康有害,他/她必須立即相信這種說法,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她才可能採取積極措施最終決定不相信這種說法。這些積極的措施需要認知能力,如果某一事件阻礙了認知能力,那麼他/她可能會繼續相信鉛筆是危險的,直到這個認知的工作完成為止。


蘭德認為,社交媒體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這種懶惰。“我認為社交媒體讓思考變得尤為困難,因為社交媒體的許多特性都是為了鼓勵非理性思維而設計的。”


為什麼瀏覽新聞時,大多數人判斷不出真假?

社交媒體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這種懶惰


Facebook、Twitter或Instagram上的新聞推送並不會使我們深入思考——畢竟我們玩社交媒體的初衷是為了娛樂和放鬆,而不是閱讀那些會挑戰我們、迫使我們思考或鼓勵我們採取行動的內容。


03 比起真相,我們更願意傳播謊言


人類誕生之初,誇大的故事、惡作劇和謠言就隨之而來。印刷術發明後不久,各種印刷的小冊子就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向公眾傳播著聳人聽聞的報道。


1611年,一份小冊子報道了一位荷蘭婦女14年不吃不喝的生活;

1654年,加泰羅尼亞的一份小冊子稱發現了一個長著山羊腿、人的身體、7條胳膊和7個腦袋的怪物;

19世紀,新興的報紙迅速加入了這個造假黨。最著名的惡作劇是1835年由《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發佈的一篇關於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John Herschel)的長文。報紙稱,他用一臺望遠鏡觀察到月球上居住著巨大的蝙蝠人,他們養著藍色的山羊,用藍寶石建造廟宇。

……


為什麼這些小冊子和報紙要刊登這些聳人聽聞故事呢?當然是為了提高銷量,這些假新聞往往很受歡迎。例如,在月球人的故事之後,《紐約太陽報》的發行量從每天8000份飆升至19000多份。


如今的科學研究也表明,謊言肯定會比真相傳播得更遠。


為什麼瀏覽新聞時,大多數人判斷不出真假?

虛假新聞是怎樣傳播的

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追蹤了2006年至2017年期間推特上發佈的12.6萬篇新聞,並根據來自Politifact或Snopes等各種事實核查組織的信息,將它們歸類為假新聞或真新聞。他們發現假新聞比真實新聞傳播得更快更遠,尤其是政治新聞。


Buzzfeed回顧了2016年美國大選前三個月的Facebook帖子,發現前20名最受歡迎的虛假報道獲得了超過870萬次分享和評論。相比之下,來自可信新聞網站的前20個最受歡迎的報道只獲得了730萬次分享和評論。


是什麼讓謊言比真相更受歡迎?


研究人員認為,部分原因是由於謊言和虛假報道的新奇性。他們發現假新聞比真新聞包含了更多的新信息,人們對此感到驚訝。新奇的事物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激發我們的好奇心,我們也傾向於更多地分享新信息——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可能對他人有益,也可能是因為它讓我們看起來像是在瞭解某種秘密。


顯然,有趣才是最重要的,故事是真是假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然而,我們仍需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很難識別一個虛構的故事,而其他人很快就會認為它是假的。研究人員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們之前的觀念,它影響了我們聽到或讀到的信息。但這是否是根本原因,我們目前還不清楚。


許多人擔心各種因素已經扼殺了我們辨別謊言的能力。但是不管大腦有多容易上當受騙,我們都擁有控制自己思想的能力,這種控制來自於我們的思考。


我們可以獲得無窮無盡的知識,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決定:我們是想只攝取世界拋給我們的東西,不辨真假,還是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尋找真相。


看完這篇文章,你是否覺得自己學到了點什麼,開始動腦思考,辨別能力get?


為什麼瀏覽新聞時,大多數人判斷不出真假?

這個愚人節,你被騙了嗎?

那你不妨來猜猜看,這篇文章是真是假,這些看起來有理有據的結論是不是也在騙你呢?


文字&版面 | 田曉娜

  • 點擊下方藍字“瞭解更多”,獲取我們的更多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