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學生回村工程”投一張贊成票

最近,全國各地不少縣級黨委、政府制定了“大學生回村工程”政策,即鼓勵本籍、本地歷屆和應屆畢業全日制大學生回村任職,為家鄉建設和鄉村發展貢獻聰明才智,同時在薪資待遇、“公考”選拔、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了機制保障和政策傾斜。此項政策在各地得到了黨員幹部和基層群眾支持和擁護,紛紛投出了“贊成票”。


為“大學生回村工程”投一張贊成票


首先,號召大學回村創業、返鄉工作,一直以來與中央、省市等各級精神部署一致,鼓勵青年人才紮根基層、蹲苗壓擔,到落後邊緣山區與欠發達農村耕耘作為,不僅利於鄉村發展、國家長治久安,於大學生而言,堅守鄉村大地、與時代和群眾共舞臺,踐行青春價值、綻放人生理想也是成長成才的必備土壤。從時代背景與歷史使命來看,“大學生回村工程”契合大局主題和潮流趨勢,是值得探索和實踐的宏觀課題。

其次,現實不少基層存在村幹部斷層、後備力量不足的問題,囿於社會思想多元、擇業多項選擇,加上村幹部待遇低、工作壓力大等,相較自主創業、進入公司當“白領”存在差距,造成了部分年輕人對村幹部這個份職業“不感冒”,不願幹、不想幹“村幹部”。鼓勵大學生回村任職,正是針對破解現實困境開出的“藥方”。當然,不能期待一個方案就能做到迎刃而解、一勞永逸,但以此為契機,讓全社會正視村幹部斷層問題,為村級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撐打開局面。

再次,因歷史傳統和農村教育發展相對滯後等原因,村幹部文化程度、視野思維和專業性技術等相對不足。對大部分農村地區而言,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村幹部佔比較低。當前網絡信息時代和智能服務普及化,對現代化辦公操作以及“雲”端服務等,會讓村幹部產生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的壓迫感。“大學生回村工程”一方面可以優化調整村幹部結構,另一方面也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另外,隨著國家層面和大局的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教育理念傳播不斷匡正與深入,大學生受教育背景、成長經歷、價值理念等已經比較成熟,相對而言,大學生所擁有的個人品質、價值導向、自律修養會對為民服務、乾淨作風形成“返潮”,對黨的理念、宗旨、信仰等有更深、更全面的接納與認同,這也為村級幹部隊伍作風建設、思想建設、政治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比如,在打造村級黨組織戰鬥堡壘,發揮黨建引領,發揚村黨員幹部模範先鋒作用等方面,會起到預想不到的正面推動力作用。

最後,人才是第一資源和第一生產力,鄉村發展要靠內生動力,要靠人才迴流的凝聚力。鼓勵大學生回村任職,支援和建設鄉村本身就屬於人才迴流工程的範疇。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衝刺期和鄉村振興實施的關鍵階段,推行“大學生回村工程”的意義更為重大,為鄉村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方能確保鄉村事業穩步推進,確保形成服務鄉村、建設“三農”的良性循環機制與網絡體系。

當然,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大學生回村工程”發揮出政策效應,獲取制度紅利助力鄉村建設,得拿出相配套和後續落地的細則、辦法,確保大學生願回來、呆得住、用得上,堅決杜絕和避免“紙上回村”等現象,如檔案建了一大堆、文件發了一大摞、資料編了一大冊,卻在實踐行動上聽不到“聲響”,那麼就會淪為形式主義模式操作。這需要,地方黨委政府拿出敢幹敢為、真實招數,推動“大學生回村工程”落地見效、擲地有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