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攻堅看行動丨魏橋的轉型圖強“辯證法”

佈局科技創新,邁向現代企業,勇闖高質量發展新路——

魏橋的轉型圖強“辯證法”

重点攻坚看行动丨魏桥的转型图强“辩证法”
重点攻坚看行动丨魏桥的转型图强“辩证法”

■編者按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場大戰,也是一次大考。近日,我省召開“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發起九大改革攻堅行動。攻城不怕堅,攻堅莫畏難。重點工作攻堅,需要各地各部門一切圍繞高質量發展、一切服務高質量發展,咬定目標不放鬆,風雨無阻勇攀登。即日起,本報推出“重點工作攻堅看行動·一線探訪”報道,聚焦各行各業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做法新打法,展現各行各業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的生動實踐。

今天,我們把目光投向魏橋創業集團。鋁產業、紡織產業都是山東重要的優勢和支柱產業,規模優勢突出,但產業層次和競爭力偏低。作為全球最大的鋁業和棉紡織生產企業,近年來,魏橋創業集團加快佈局科技創新,向現代企業轉型,勇闖高質量發展新路,不少探索和做法值得借鑑。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趙洪傑 張國棟 李劍橋

新冠肺炎疫情沒有阻擋住魏橋創業集團進軍創新“藍海”的步伐。3月28日,魏橋國科濱州科技園內,塔吊林立,打樁機、挖掘機等大型設備正在緊張施工。一個環渤海地區市場化、開放型、國際化的創新創業高地,正在崛起。

從一家小型油棉加工廠起步,40年艱苦創業,魏橋這個山東最大的民營企業,在紡織和鋁業這兩個世界公認的“紅海”領域迅速成長,發展為全球最大的棉紡織企業和鋁業生產企業。

是繼續走擴大產能、壯大規模的發展老路?還是打破路徑依賴,闖出一條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新路?魏橋,正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轉軌圖強“辯證法”進行改革攻堅,畫好接續創業的新“S”曲線,回答時代之問、發展之問。

“大與小”

“一家公司是否強大,不是靠排名和盈利能力,而是研發投入、創新能力”

連續8年位列世界500強企業,魏橋的規模究竟有多大?

現如今的魏橋創業集團,擁有2家香港上市公司、國內外12個生產基地,構築起了“紡織—染整—服裝、家紡”和“熱電—採礦—氧化鋁—原鋁—鋁深加工”兩條完整產業鏈。2019年,完成銷售收入2800億元,利稅155億元。

對此,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波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說,一家公司是否強大,不是靠排名和盈利能力,而是研發投入、創新能力以及未來發展前景。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提出,一切事物的發展都難逃“S型曲線”,遲早都會滑過拋物線頂點達到增長極限,而維持增長的秘密是在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第二條新的曲線。

在已知的市場空間內發展壯大,可以採用規模化擴張的“紅海戰術”。但挺進創新的“藍海”,意味著進入未知的市場,發展軌道必須轉換,也孕育著新的增長曲線。

去年,一個大手筆宣示了魏橋挺進“藍海”的決心:魏橋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信信託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設立100億元產業基金,面向科技前沿和產業需求,共建魏橋國科研究院,支撐魏橋國科濱州科技園發展,佈局魏橋國科濱州研究院、渤海科技大學(籌)和成果轉化產業園三大板塊。

魏橋創業集團董事張敬雷介紹,基於濱州產業基礎和中科院相關院所特長,魏橋國科研究院將建設智能製造及大數據研究中心、金屬材料研究中心、紡織材料研究中心等七大專業研究中心,力爭用10年時間達到國際一流研究中心水準,常駐濱州的科研人員超過400人。

與此對應的是,定位於國內一流應用型特色大學的渤海科技大學,將設置智能製造、金屬材料等八個學院,在校學生規模最高可達10000人,為濱州乃至山東的產業升級引進和培養工科類管理及技術人才。

“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將科學家、金融家、企業家融合起來,在“家門口”轉化科研成果,是科技園最顯著的特點。

一體化的創新融合力已經顯現。光刻膠是電子化學品中技術壁壘最高的材料,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突破了這項“卡脖子”關鍵技術。原本,項目計劃在外省落地轉化。科技園合作洽談過程中,魏橋提出負責承擔項目生產車間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出資6000萬元作為項目入股資金,科研人員只需安心搞研發。去年,項目“轉投”濱州。

今年,魏橋將引進中科院10個“高精尖”項目。這些項目看起來“小”,但潛力無限。“科技園力爭用5-10年時間,聚集300家左右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達到600億元。”張波笑著說。

創新,要承受失敗的風險,也需“放長線、釣大魚”的耐心。

2017年,魏橋與蘇州大學共建鋁應用研究院。當時,張波對研發團隊說:“你們踏踏實實搞科研,

不要有思想負擔,允許5年不出成果,允許失敗。每年拿出幾個億沒問題,無非是少掙一點。”

科技創新上邁大步,離不開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完善。

“家族企業”一直是魏橋無法迴避的問題。對此,張波開誠佈公地說:“一個企業的發展速度、質量和競爭力,關鍵要看是否建立了科學的現代化管理制度,關鍵要看是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賢。如今,集團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中,非親非故的佔到50%以上。”

對企業所有制,魏橋也積極謀變。2017年,魏橋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國宏橋集團引進中信信託、中信銀行作為戰略合作伙伴,開啟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去年“牽手”中科院,正是中信一手促成的。繼紡織、鋁業兩大板塊香港上市,鋁業板塊引進戰略投資者後,魏橋正在醞釀推出更大力度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現代企業加快轉型。

“增與減”

原材料、粗加工做減法,精加工、新材料、智能製造做加法

去年12月,雲南省硯山縣,魏橋投資的203萬噸電解鋁項目奠基動工。

記者蹲點採訪時,魏橋鋁業公司總工程師高立節剛從雲南建設現場回來。“面對資源環境制約,這個項目將為濱州壓減1000萬噸煤炭消耗量。新建的雲南工廠全部利用當地豐富的水電資源,徹底告別煤電。”

魏橋的鋁水,在濱州供不應求,而再生鋁的能耗只有傳統電解鋁的3%-5%,魏橋又在循環經濟上做起了加法。中國最大的再生鋁合金生產企業新格集團,去年把再生鋁暨環保科技項目落戶鄒平,每年將新增30萬噸鋁水供應。

為了吸引項目落地,魏橋拿出3萬多平方米廠房,以僅收取土地使用稅的“成本價”供新格使用,今年6月即將投產。以此為代表,魏橋正在濱州重新佈局200多萬噸再生鋁生產項目,打造全國最大的再生鋁循環產業基地。

產業下游,魏橋同樣在做加法,他們瞄準的是汽車輕量化材料。“這些產品附加值很高、市場空間廣闊。”蘇州大學教授張海說,歐美髮達國家鋁製運輸掛車的普及率已達到70%以上,特斯拉已實現了全鋁車身,而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

位於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原鄒平一電、二電拆除後,騰出近700畝建設用地。魏橋在此佈局了輕量化擠壓結構件、輕量化全車身總成、輕量化鋁型材、輕量化中試基地4個項目,總投資達到17.5億元。2月10日開始,這裡已全面復工復產。

“我們要打造中國最大的全流程汽車輕量化研發製造基地和世界領先的鋁製輕量化材料研發中心。”魏橋輕量化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說話透著一股興奮勁。

不僅鋁產業,紡織板塊也在做價值鏈提升的“加減法”。

偌大的綠色智能一體化生產車間,到處是智能化、自動化的生產場景,從粗紗開始,一直到成品包裝,全部通過空中軌道運輸,軌道全長達到35公里,超長的智能細紗機單機最長1824錠,一個車間內就是12萬錠。這裡年產高檔緊密紡紗1.5萬噸、高檔面料3500萬碼。

“整個紡部萬錠用工僅10人左右,比傳統紡織廠節約用工90%。”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芸領著記者在車間走了很遠,只見到寥寥幾個工人。

“長與短”

拉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在價值鏈提升上“再造一個新魏橋”

“創新不是孤立事件,它們趨於集群。”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說。

1噸鋁加工成鋁杆,附加值500元;加工成低壓絕緣電纜,附加值5000元;加工成汽車輕量化材料,附加值達到八九萬元。濱州向全世界提供了1/4的原材料、初級產品,但價值鏈提升後效益最高的部分卻“花開異鄉”。

“過去,鋁產業鏈條短、協作性不夠強,這兩年,魏橋發揮鋁產業‘龍頭’作用,延鏈、補鏈、強鏈,能自己做的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就尋找合作伙伴或請別人來做,帶動了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山東省鋁業協會秘書長趙前方說。

魏橋的做法是,整合社會資源,利用廠房、土地、資金等要素,幫助政府加大對鋁產品深加工企業的招引力度。位於鄒平市長山鎮的魏橋鋁深加工產業園,過去是一家破產企業的閒置廠區,在魏橋帶動下,現在已集聚了20家鋁深加工企業。

園區內的萬通金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高檔幕牆板裝飾材料、鋁箔坯料等高性能鋁合金材料,是魏橋下游企業。魏橋承諾向其提供穩定、優質的原材料和價格優惠的電氣能源,企業從廣東惠州搬了過來。“魏橋的鋁水一出,不需落地,立即被送到廠房裡,僅此一項,每噸就可減少700元中間成本。”公司總經理李國棟說。

生產鋁製陽光房的企業從河南來了,製造電飯鍋的寧波企業來了,為易拉罐配套拉環產品的珠海企業來了……去年,園區企業完成了100萬噸鋁深加工,為滿足更多企業落戶需求,今年還要建設3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

招引下游企業,佔據了張波一大部分精力。“只要落在濱州,只要有助於延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什麼合作模式都可以談。”對此,張波常說的一句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2019年,濱州市提出,利用3年時間實現原鋁就地轉化率達到80%,重構產業鏈、供應鏈,在價值鏈提升上“再造一個新魏橋”。

據山東省鋁業協會統計,在魏橋的帶動下,去年濱州鋁原料就地轉化為中高端鋁製品的比例達到35%,同比提升10.3個百分點;高端鋁產業集群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08.4億元,同比增長12.2%。

40年後再創業,魏橋將綻放新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