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施”:長沙軟件業再出發

“軟硬兼施”:長沙軟件業再出發

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軟件產業生態圈共建計劃啟動儀式現場

文 | 魏啟揚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近期,長沙軟件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一場“軟件業再出發”的行動在長沙轟轟烈烈的進行著。

“软硬兼施”:长沙软件业再出发

將以上動作綜合起來解讀,即軟件業今年將在長沙產業發展工作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分量,只是長沙突然在這個時候提出“軟件業再出發”,其背後藏著怎樣的深意?

一個一直在賽程中的上半場,一個潛力巨大的下半場

長沙軟件業發展至今,現在回頭盤點,可以總結出四個“有”:有傳統、有基礎、有優勢、有必要。具體說來,如下:

第一,有傳統繼承。

事實上,長沙軟件業的起步幾乎與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同步。

1994年4月20日,中科院用一條64K國際專線讓中國鏈接上互聯網後僅一個月,一個叫丁亮的年輕人自籌資金80萬元在長沙高新區成立了創智軟件園公司(長沙軟件園前身),這也是國內最早的一批軟件園之一。起步早的好處是,1997年5月國家正式宣佈在全國佈局四個軟件園時,長沙創智軟件園赫然在列,另外三個分別是瀋陽東大軟件園、濟南齊魯軟件園和成都西部軟件園。

軟件業作為當時的風口,湖南省政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1998年湖南以“全省一號工程”的定位啟動了長沙高新區的“長沙軟件園”項目,“創智軟件園”將國家軟件園產業基地名號讓位“長沙軟件園”,此後長沙軟件行業進入了一段高速發展期,長沙軟件園不但升級為“麓谷新區”,面積擴大了近10倍,還成功孵化出湘郵科技(600476)、科創信息(300730)、御家匯(300740)等一批互聯網上市公司。

第二,頭部企業構成了長沙軟件業發展的基礎。

在創智軟件的沉浮之間,長沙的軟件產業獲得了極大發展。

比創智軟件稍晚一些,長沙另外一家軟件業的頭部企業“拓維信息”伴隨著湖南移動的發展逐漸冒頭,並在2008年登陸深交所,雖然拓維信息當時的主營業務只有軟件和無線增值業務,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拓維信息陸續開拓了遊戲、教育科技等新業務,如今還成長為長沙鯤鵬產業生態的重要成員。

客觀來說,在上半場的競爭中,長沙軟件業一直處於加入全國第一梯隊的賽程中,也一直不斷有消息傳出,從而留下了一份還算“厚實”的“家底”。

長沙整個軟件行業除了拓維信息之外,還有威勝信息、亞信軟件、科創信息、國科微電子、景嘉微電子等一批頭部代表企業,全行業2019年營業收入達到800億元。

第三,多年的行業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競爭優勢。

長沙軟件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平臺建設和產業特色兩個方面。

翻查長沙軟件業的“家底”會驚奇的發現竟然有那麼多“國字號”: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國家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湘江新區擁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長沙軟件園是國家火炬計劃的首批四大軟件基地之一;長沙高新區是全國第二個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是國家軟件人才國際培訓基地……

這些“國字號”平臺就是長沙軟件業競爭力的最佳背書。

在產業特色方面,長沙軟件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工業互聯網和IT生態兩個領域,比如長沙工業雲、三一根雲、中科雲谷、山河智能工業互聯網平臺等獲批工信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三一根雲、中電雲網、中科雲谷入選全國工業互聯網平臺30 佳。“PK”體系和鯤鵬計算體系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自主IT生態,北斗導航在工程機械、現代物流、車載系統等領域全國率先應用。

“软硬兼施”:长沙软件业再出发

中電軟件園門口掛的四副牌匾代表著長沙軟件產業的優勢和方向

此外,長沙超算中心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超級計算中心,長沙軟件園發展中心軟件檢測實驗室是國家認可實驗室。麒麟操作系統、“飛騰”CPU系列芯片等自主安全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软硬兼施”:长沙软件业再出发

鯤鵬生態落地長沙活動現場

第四,根據國際經濟產業發展趨勢與長沙經濟產業發展現狀,長沙軟件業再出發已經成為內生需求。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去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規模以上企業超4萬家,累計完成軟件業務收入71768億元,同比增長15.4%。 根據十三五規劃,軟件信息業的產業規模到2020年將突破8萬億元。

隨著以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應用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深入,這也意味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軟件業仍將保持高速的增長節奏。

“軟件定義硬件、軟件定義製造”,這是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在3月26日的全市產業鏈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對當前時代背景做出的註釋,即在軟件業的長跑中,長沙的下半場不但有非常大的潛力可挖,更有非常大的機會完成追趕與反超。

長沙軟件業再出發,長沙的底氣在哪?

長沙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提出“軟件業再出發”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且從發起號召到落地執行,一開始就顯示出“志在必得”的決心,那麼長沙叫出“軟件業再出發”的背後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基礎之外,還有哪些倚仗呢?

首先,長沙在推進22條產業鏈建設的過程中,其中的主幹部分“三智一自主”戰略佈局基本成型,可為軟件業發展提供非常廣闊的施展空間和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軟件業也能反哺產業鏈。

智能裝備產業在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頭部企業的支撐下,一直以來就是長沙的優勢產業。

特別是三一重工,原來只是一家純粹的工業裝備製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進行了非常深度的智能化升級,逐步開拓了工業App、工業互聯網、雲計算等新型業務,通過智能技術賦能工業製造,我們可以發現三一重工與互聯網公司越來越像了,與此同時,三一重工去年還完成了突破,成為長沙首家營收破千億的工業企業。

“软硬兼施”:长沙软件业再出发

三一重工泵車生產車間

強大勢能引導下,長沙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獲批成為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雖然是長沙近期發力的新興產業,但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授牌、智慧公交開通、“雙一百”項目啟動、Robotaxi應用落地等一系列標誌性事件的錨定下,產業生態的聚集效應越來越強,距離“智能駕駛第一城”的目標也越來越近。

“软硬兼施”:长沙软件业再出发

長沙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效應越來越強

智能終端產業在華為、比亞迪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引進下,也在逐漸成型。以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聚焦產業鏈上的顯示屏、電池、攝像頭、結構件、主板元器件和包配件六大模組,現已成功引進了華為HUB倉、德賽電池、恆茂高科、貝斯特熱流道等23個優質項目,為打造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蓄足了動能。

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產業與軟件業的關聯更為密切,上文提到的鯤鵬體系、“PK”體系以及高新區獲批全國第二個網絡安全產業園等都是長沙在該領域的競爭優勢。

我們需要明確,軟件業與實體產業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生態的,當實體產業發展到當前階段,更需要軟件業的融合促進產業升級和數字經濟的發展。

長沙的現狀是,其“硬件”(實體產業)基礎已然不錯,在產業發展的認知上需完成從“重硬輕軟”向“軟硬兼施”的轉變。

其次,活躍的樓宇經濟為軟件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撐。

我們注意到,長沙各區縣軟件業近期的幾個落地項目中,商務樓宇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長沙天心軟件產業園(籌)掛牌鑫遠國際大廈。

芙蓉區軟件產業園的佈局更大,按照“一園四區”的思路,分為國金中心、湘域中央、廣發隆平、宇成朝陽四個聚集區。除了廣發隆平聚集區屬於科技園區外,另外三個均是芙蓉區內的地標性樓宇。

嶽麓區在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軟件產業生態圈共建計劃的啟動儀式上,還特別邀請了區內22家重點樓宇代表參加,其用意非常明顯,即推動樓宇經濟參與軟件業的再發展。

眾所周知,軟件業作為一個人才密集型產業,對辦公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高端商務樓與軟件業有著非常高的匹配度,而長沙又恰恰有著非常豐富的商務樓宇資源。

根據2019年度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長沙市的億元樓宇達到45棟。

除了數量之外,長沙商務樓宇另外一個特色是“性價比高”。

根據國際房地產顧問戴德梁行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長沙甲級寫字樓平均租金約為100.3元/平方米/月,這個數字是所有新一線城市中最低的,同期青島、武漢、杭州這幾個城市的甲級寫字樓平均租金雖然都是近幾年來的低點,但也分別達到112.7元/平方米/月、119.5元/平方米/月和124.2元/平方米/月。

對比之下,長沙軟件業的辦公場地租用成本最低,多出的資源可用在應用研發、市場推廣、品牌運營等方面,從而構築更強的競爭力。

既能有效盤活閒置資源,又能推動軟件業和樓宇經濟互促發展,這顯然是一個雙贏的組合。

最後,低房價+高教育+好醫療,軟件業發展吸引人才的獨門武器。

在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默的觀點裡,除了傳統的資本和勞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和新思想。

特別是在全球化、互聯網和新經濟時代,真正具有首要戰略意義的資源與決定性的生產要素,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而是人才。

“软硬兼施”:长沙软件业再出发

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最具煙火氣的生活

吸引人才靠什麼?

長沙用連續12次登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作答。

如果這個回答過於抽象,無法形成直觀印象,那麼長沙後手還有三張直擊內心的王牌。

第一張牌是低房價。

長沙是我國“萬億俱樂部”城市中房價最低的一個。

截止2019年年底,長沙房價均價僅在1萬元左右,這個房價,不僅低於同處中部的其他省會城市,甚至還不及一些東部地區的三四線城市。

根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的《2019年上半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顯示,長沙以6.4的房價收入比成為“吊車尾”,同時在50個城市中也是唯一一個低於7的城市。

事實上,長沙牢守“住房不炒”的原則底線,既為軟件產業創業者提供了較低的創業成本,又為吸引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二張牌是高素質教育資源。

在長沙軟件業發展“一園五區兩山”佈局中的“兩山”之一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即為長沙的高素質教育高地。

據初步統計,僅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湖南工商大學和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就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領域院士7人,教授、博導528人,關聯學院23個,在校師生2.3萬餘人,擁有國家省部級平臺68個。

其中,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入選國家37所示範性軟件學院,ESI論文排名全球前1%;湖南大學運營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建有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在大數據、軟件工程、智慧教育等方面實力雄厚;

湖南工商大學移動商務智能、新零售虛擬現實、智能軟件設計等領域成果斐然;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在財經大數據智能化研究、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等方面特色鮮明、全省領先。

第三張牌就是,長沙擁有湘雅醫院這樣優質的醫療資源,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長沙每千人床位數排名全國第一的數據也被媒體挖了出來。

最新發布的《長沙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三年(2020—2022年)行動計劃》還提出,3年內營業收入首次超過10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20萬元,更重要的是,對創業人才團隊的核心成員(3名以內)給予每人10萬元獎勵。

長沙將上述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既有人才供應通道,又能形成人才積聚效應。

應用場景開發的“牛鼻子”應該怎麼抓?

軟件業發展的關鍵不是坐在實驗室寫代碼,而是要通過應用的落地,反覆驗證,不斷迭代,長沙的思路是要抓住應用場景開發的“牛鼻子”。

基於以上認知,長沙在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將重點圍繞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能製造、智能產業四大領域發力,一共劃分了25個細分方向。列出了一個針對性非常強的應用場景開發清單,對各個單位部門和園區分配了具體的公關任務。

比如,長沙構建的“一園五區兩山”產業發展格局中,兩山中的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的突破方向為互聯網+文化創意、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服務等領域;馬欄山視頻文創園要發揮高清視頻、數字內容等軟件和信息服務優勢,形成較強的產業集聚力、企業吸附力和行業影響力。分配給長沙高新區(長沙軟件園)的任務則是提升長沙軟件園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能力,爭取國家重大基礎軟件項目落地,引進國際國內巨頭軟件企業,迅速做大產業規模。

根據《長沙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三年(2020—2022年)行動計劃》的規劃,到2022年底,長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要年均增長25%以上,突破1500億元,力爭達到2000億元;企業數量達到3萬家,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以上,新增承載空間200萬m2 。長沙軟件園進入全國軟件園區前十強。

這既是長沙軟件產業的發展指引,也是長沙軟件產業的藍圖。

長沙提出“軟件業再出發”號召後不久,除了各個區縣落地產業園這類“框架”類的項目外,3月31日長沙天心區集中籤約22個重大項目,其中軟件產業項目達到17個,引進核心研發人員1000人以上,這既是長沙響應“軟件業再出發”的實踐落地,也是產業資源受長沙政策鼓舞,主動傾斜的最佳例證。

在軟件業對傳統產業進行重構和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長沙顯示出極強的信心和決心,以務實的政策敞開胸襟,為生態企業、創業人才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孕育土壤和發展空間。此時,長沙軟件業發展的引擎已經啟動,猶如一輛開往春天的列車,一邊發出熱情的邀約,一邊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駛向遠方。

《長沙互聯網的激盪50年!》——歐陽宇

《長沙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三年(2020—2022年)行動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