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泉:創新締造新材料“王國”

石墨烯,自2004年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兩位物理學家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來後,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科學家甚至預言石墨烯將“徹底改變21世紀”,極有可能掀起一場席捲全球的顛覆性新技術新產業革命。

“全球石墨烯產業綜合發展實力排名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和中國。”2015年5月18日,國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數研究院發佈的全球首個石墨烯指數顯示,石墨烯成為我國幾乎與世界同步開展研發的少數新材料之一。

據專家介紹,由於製備成本過高,石墨烯技術現在大部分仍停留在科研階段。整個產業鏈到目前為止仍未實現疏通和整合,從石墨烯製備技術到轉移技術以及打通下游應用等方面,都亟待實現進一步突破。

2015年7月27日,濟南聖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聖泉集團)研製併產業化的的一款新型纖維產品正式宣佈誕生。

當日,一場名為“生物質石墨烯功能纖維及其在紡織領域中的應用”鑑定驗收會在濟南舉行。會上,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為主任的專家組宣佈:“生物質石墨烯內暖纖維,具有低溫遠紅外,抗菌抑菌、抗紫外線、防靜電等智能多功能特性,主要技術指標及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聖泉:創新締造新材料“王國”

1

生物質石墨烯內暖纖維究竟為何物?

“石墨烯內暖絨是基於生物質石墨烯平臺開發的一種新型功能合成纖維材料。它是將生物質石墨烯均勻分散於滌綸空白切片中,然後通過混紡工藝生產而成的。我們開發出的系列石墨烯複合多功能內暖絨,既充分利用了可再生的低成本生物質資源,又將石墨烯的神奇功能充分展現到了纖維中,是一種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型紡織產品。”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聖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唐一林介紹。

聖泉集團是從2008年開始走上石墨烯研發之路的。

那一年,聖泉集團技術研發部門在討論植物秸稈的深度開發時,發現其提取後的廢物中可能存在石墨烯。於是,他們下定決心對這些秸稈所殘留的廢物進行深度開發。

這條路走得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從與山東大學共建第一個實驗室開始,後來又與國內外眾多高等院所專家開展合作聯合開發,直到2014年,他們與黑龍江大學長江學者團隊終於共同成功研發出“基團配位組裝法”工藝製備生物質石墨烯,從植物秸稈玉米芯中創造性地生產出生物質石墨烯,真正打通了石墨烯工業化生產的道路。

從秸稈中提取石墨烯,可謂是行業的一項重大創新。

生物質石墨烯生產出來了,如何使其從工業化走向產業化,成為擺在以唐一林為代表的全體聖泉人面前的一大難題。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打通全產業鏈,讓終端產品迅速落地,儘快為消費者服務,體現科技價值,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目的。”唐一林如是說。

石墨烯的產業化之路,聖泉集團走得也不是那麼順暢。

最初,技術人員嘗試將石墨烯加入樹脂中,以期增加原有耐火材料的耐高溫性能;也曾嘗試將石墨烯加入橡膠中,增強橡膠的耐磨性能。雖然試驗都取得了成功,但石墨烯昂貴的價格和性能提高幅度與產品的價值難以形成正比例關係,兩項研發課題就此被暫時“擱淺”。

這時,他們及時將石墨烯的產業化方向進行了調整,將其轉向另一條已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材料的各種高附加值新材料。

聖泉集團的前身刁鎮糠醛廠,是一家長期致力於各類植物秸稈的研究、開發與綜合利用的企業,很長的時間內其主要業務是利用玉米芯生產糠醛和呋喃樹脂的深加工等。近年來,他們又突破了植物秸稈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三大主要成分的全部有效提取技術。

“將石墨烯用在纖維素上,生產功能性纖維,讓高科技直接用於人們的健康生活,或將是生物質石墨烯的一塊更有價值的用武之地。”唐一林表示。

思想決定行動。2015年,聖泉集團的生物質石墨烯再獲突破,實現石墨烯與玉米芯纖維複合,生產出生物質石墨烯智能內暖纖維。2016年1月25日,聖泉集團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推出“生物質石墨烯內暖絨系列產品”;“聖養”品牌智能內衣正式問世。

聖泉的生物質石墨烯的產業化之路揚帆起航。

聖泉:創新締造新材料“王國”

唐一林代表投出神聖一票

2

生物質石墨烯,並不是聖泉集團的第一次創新發明。

早在1986年,在北京、青島等有關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幫助下,聖泉集團成功研發出了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86-A型呋喃樹脂,填補了國內空白,並獲國家“七五”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唯一金獎。隨後,公司斥資3500萬元,建設了萬噸呋喃樹脂生產線,形成了“糠醛—糠醇—呋喃樹脂”的產品生產鏈,實現了系列化生產。

如今近30年過去了,聖泉集團主導產品呋喃樹脂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佔有國內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並遠銷歐美、東南亞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產銷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國內真正擔當起了產業發展的龍頭,為中國乃至世界鑄造質量的穩定和提高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做了卓有成效的嘗試與探索。

在工業酚醛領域,聖泉集團的酚醛樹脂生產及銷售規模進入世界前三位,是亞洲最大的高檔酚醛樹脂供應商。聖泉防火保溫板徹底解決了“一有火星變火海”的建築外牆保溫材料問題,成就了外牆保溫防火材料的一場革命;高端特種環氧樹脂打破國際壟斷,在航空航天、軍工、高端集成電路封裝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011年11月17日19時32分,舉世矚目的神州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後成功返回,為我國建設空間站邁出歷史性的關鍵一步。神州八號飛船返回艙防熱材料中有一重要原材料—高效空心填料,就是由中科院化學所研發、聖泉集團實現批量生產的。聖泉集團由此成為“神州”系列飛船保溫原材料指定供應商。

2013年6月26日,神州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這是繼“神八”、“神九”之後,聖泉·安特福保溫隔熱材料在神州飛船系列的再次成功應用。未來,該產品因其優良的隔熱性能和耐燒蝕功能,有望在輪船、大飛機、電梯、宇宙空間站得到使用。

聖泉輕芯鋼系列產品,是聖泉集團由酚醛樹脂改性和增強纖維經特殊工藝加工成的一種新型高檔複合材料,以輕質高強、隔音降噪、阻燃保溫、3D成型、安裝方便等特點,填補國內空白。在飛馳的高速列車上,採用輕芯鋼這種新型材料,使得火車的每節車廂可以減重一噸以上,對於高鐵安全提速而言意義深遠。該材料為我國軌道交通等行業先進複合型材料國產化邁出堅實一步。

30多年來,聖泉集團同時堅持把生物質綜合利用作為一項長期事業來經營。他們通過技術創新將植物秸稈的三種成分(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全部提取並有效利用轉化生產各類高附加值新材料產品。目前,他們已從秸稈中研發出20餘種產品並已逐步實現商業化,其中木質素的研發突破更是推動了生物質綜合利用產業的大發展。

聖泉集團的木質素研發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木質素染料分散劑;另一個是木質素可降解塑料。

木質素染料分散劑,具有優異的耐熱穩定性,印染色差小,綠色環保等特性,產品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該產品的誕生結束了美國對我國該產品市場長達40年的壟斷局面,填補了國內空白。

木質素可降解塑料,主要是利用澱粉等天然可再生物質為基礎,通過化學、物理等方法制造的一類新材料。該類材料在適當和較短期限的自然環境條件下,能夠被微生物完成降解變成二氧化碳、水、鹽和其它對環境無害的小分子化合物。

…………

聖泉集團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新材料王國”。

3

唐一林是這一“新材料王國”的掌門人。

這位出生於1954年的董事長兼總裁,雖不善言談,卻有著農民企業家少有的敏銳眼光。他強調“創新”造就了今天的聖泉集團,這個“創新”,包括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創新……

唐一林出生于山東省章丘縣刁鎮尹家村,父母親是地地道道的當地農民。1971年,時年17歲的唐一林畢業於章丘縣刁鎮中學。畢業後不久,他就進入章丘縣鑄管廠工作。小小年紀的他,掄過大錘,打過鐮刀、菜刀,幹過鍛工……用他的話說是“什麼活都幹過,什麼苦都受過”。

唐一林不是一個甘心安於現狀的人。這時的唐一林,選擇外出進修學習,逐漸從一個技術“門外漢”成為一個技術“能手”。學成歸來後,他從技術員幹到車間主任,幾年後,由於業績突出,被迅速提拔為章丘縣鑄管廠廠長。

章丘縣糠醛廠是一家成立於1979年的鄉鎮企業,其前身是從濟南輕工化學品廠搬遷到章丘縣刁鎮的一個項目,當時名為刁鎮公社糠醛廠,這是國家在“一五”期間蘇聯援華的156個項目中的其中一個,主要業務是用農業原料玉米芯加工生產初級化工原料產品—糠醛。

自成立以來,糠醛廠的效益一直不好,每年基本都是虧損,累計欠下360萬元的債務。前任廠長為了經營好這個廠子,耗盡所有,最後一病不起。當地政府為了挽救這個全鎮6萬村民寄予厚望的鄉鎮企業,提出各種優厚條件,希望有人能接管這個廠子。但是,沒有一個人敢接這個“包袱”。這時,唐一林毛遂自薦,拾起了這個“爛攤子”。這一年是1985年,年僅30餘歲的唐一林正式開始擔任糠醛廠廠長,許多人都投來了質疑的目光。

“不管別人怎樣看你,既然幹,就一定要幹出個名堂!”唐一林堅定地說。

當時,他走訪職工、查閱廠裡的供銷資料和財務賬本,發現“過去生產糠醛不賺錢,不在糠醛本身,而在產量低,形不成規模;而產量低主要是因為生產糠醛的原料—玉米芯收不上來。”

隨後,他又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糠醛企業考察,學習人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回來後,他在提高玉米芯收購價格的同時,發動村裡200多人走家串戶歷時3個月收購大量玉米芯。同時,他關閉廠裡許多與糠醛無關的小項目,集中精力生產糠醛。在唐一林的努力下,糠醛產量大幅度上升,當年即改變了該廠每年虧損200萬元的局面。

糠醛廠就這樣奇蹟般地扭虧為盈了。

1992年,唐一林領導刁鎮糠醛廠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正式走上一條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良性發展軌道。唐一林擔任新成立的聖泉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30多年來,唐一林帶領聖泉集團專注於各類植物秸稈的研究、開發與綜合利用,特別是近年來,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市場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了由傳統產業向創新型高科技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

聖泉也由一家瀕臨倒閉的鄉鎮企業一躍成為年產值70億元,年利稅近7億元,產業涉足生物質綜合利用、高性能樹脂及複合新材料、大健康產業、生物醫藥等四大產業的大型高科技集團。企業直接或間接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10000餘人,使聖泉集團成為全國最大、國際知名的鑄造輔助材料生產廠家和地方財政支柱性企業,併成功進入世界五大鑄造輔助材料生產廠家行列。

公司先後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產業化全國重點龍頭企業”、“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國家AA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企業信用評價AAA級信用企業、“中國民營石油和化工優秀創新企業”、“全國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試點單位”、“國家生物質燃料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山東省綠色鑄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示範企業”、“ 山東省循環經濟示範單位”、“山東省節能環保示範企業”、“山東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企業”等多項榮譽。

聖泉:創新締造新材料“王國”

科研人員在一絲不苟地工作

4

“創新,是聖泉的基因,也是聖泉的發展之基、制勝之道。”唐一林表示,“聖泉集團的每一次跨越都得益於改革創新,是創新驅動聖泉集團一步一步登上行業制高點,掌握市場競爭主動權。”

聖泉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多年來,聖泉集團堅持“創新在我心中”的發展理念,將自主創新、模仿創新與合作創新有機結合,最終實現集成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聖泉“立體創新模式”。

據唐一林介紹,聖泉集團擁有國內同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個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個國家認證認可實驗室,建有8個專業研究所和山東省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擁有國家重點新產品4個,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火炬計劃項目4項,國家重點循環經濟、節能、產業振興項目3項,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10項。先後被科技部、農業部等部門評定為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產業化全國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生物質燃料研發專業分中心。

聖泉:創新締造新材料“王國”

其中,集團企業技術中心是迄今同行業唯一一家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中心擁有一線研發人員近400人,其中外籍高級專家28人、高級職稱人才30餘人、碩士及以上學歷150人。中心累計承擔國家級重點項目10餘項,省級重點項目30餘項,申報國際、國家發明專利600餘項,並且申請專利數量形成了以每年100項的速度迅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用五湖四海的人幹五湖四海的事”,是聖泉集團人才機制創新的重要理念。

聖泉集團每年拿出千萬元專門用於引進人才,給企業換血,努力招攬四方科技精英,建設企業“智力庫”。在薪酬水平設定上,明確提出要高出當地平均水平15%左右;在關鍵人才中實行“利潤分享機制”,集團每年固定拿出利潤的10%~15%作為績效獎金,讓關鍵人才都能分享企業的利潤增長和發展成果,真正做到讓關鍵人才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同時,集團採取分散式的股權結構,切實讓大多數持股員工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與決策之中。

此外,聖泉集團還推出了一項名為“科研成果賒買制”的科研管理機制,即新上項目研發前期所有費用全部由集團公司“買單”,這些費用主要包括人員工資、福利、稅收,實驗室用電和取暖,設備折舊費等,待項目研發完成,形成成果並大批量生產後,科研團隊可以根據應用情況提取不同比例的收益。

這一舉措為科技人員提供了自由的創造空間和共享發展成果,將企業員工的命運與企業發展“捆綁”在一起,有效地調動了全員工作激情,促使新項目成果儘快落地,佔領行業制高點。

開展產學研合作,是聖泉“立體創新模式”的重要內容之一。

聖泉集團積極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天津大學等10餘家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充分利用“外腦”的力量,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

此外,聖泉集團還十分重視對外合作。他們將實驗室或銷售公司建在科技發達和相關技術人才比較集中的國家,實現市場、人才和技術資源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目前,集團已在巴西、德國、印度、俄羅斯等國家建立銷售公司,在波蘭和英國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

“立體創新模式”的實施,增強了聖泉技術創新能力,縮短了產品研發週期,提高了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加快了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科研成果轉化速度,改善和提升了聖泉集團在市場競爭和技術競爭中的地位。

未來,聖泉集團將要踏上新的行程——

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打通產、學、研、用及科技成果轉化的通道,佈局研發更多環保、安全、智能化的“石墨烯+”新產品,加快建成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具備相當規模、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體系,並致力於打造中國一流、國際領先的新材料企業,實現“立百年聖泉,為人類造福”的遠大目標,為民族品牌騰飛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