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我沒做過,幹不了”:不跳脫能力陷阱,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最近公司開晨會,領導讓同事小范去寫一篇文章,發到公司公眾號上,沒想到小范直接懟領導:“這事我沒做過,我幹不了”。其實也可以理解,小范是行政專員,她擅長處理的是公司日常瑣碎工作,而寫文章是文案的活,不歸她管。但由於文案剛離職,還沒招上人,於是領導就打算暫時由小范接下這項工作,沒想到小范卻直接回絕了,這讓領導很不爽。

也許小范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一個蘿蔔一個坑。但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想,多好的一個從行政轉文案的工作機會就這樣白白從小范的手上溜走了。當一個人太專注於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能力範圍時,往往很容易忽略掉很多重要的變通機會。所以說,真正拖累你的不是困難,而是你擅長的事情。

“這事我沒做過,幹不了”:不跳脫能力陷阱,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能力陷阱。

什麼是能力陷阱?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人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就使得我們會一直擅長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一個循環,能讓我們在這方面獲得更多的經驗,卻忽視了培養其他同樣重要的能力,從而走向失敗。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只願意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劃定一畝三分地,超出的事情我不管,從而逐漸喪失其他能力,當外界環境的變化使得我們擅長的事情不再有價值,不再能讓我們賴以生存時,那我們將無法獲得最終的成功。

像文章開頭提到的例子,小范只願意做自己行政範圍內的事務,拒絕領導另外安排的文案工作,使得她在其他能力,比如文字組織能力、品牌宣傳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方面得不到進一步的鍛鍊和培養,也失去了從無價值的瑣碎事務中跳脫,塑造技能型核心競爭力的機會,最終難以突破自我,尋得更高的發展。

“這事我沒做過,幹不了”:不跳脫能力陷阱,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為什麼我們容易跌入能力陷阱?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 我擅長炸油條,那我就一直炸,炸出不同的形狀,專注其中的口感。
  • 我擅長做PPT,那我就一直研究怎麼把PPT做的更好。
  • 我是出租車司機,儘管我已經有10年車齡,但我還是要把這個技能練習到極致。
  • ······

那你是否想過這背後的原因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本能地害怕未知的潛在風險,而選擇躲在舒適區裡

做擅長的事,結果可控的概率就更高,潛在的風險低了,也就能給我們不少安全感,讓我們一直待在舒適區裡。而如果削減做擅長事情的時間,去嘗試新挑戰的話,可能會面臨失敗,我們都是有厭惡損失心理的,會難以接受失敗的結果,於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成了我們大多數人的選擇和現狀。

“這事我沒做過,幹不了”:不跳脫能力陷阱,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2)能得到更多的正面反饋

因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我們更加得心應手,比別人花費更少的時間,卻能得到更多的讚美(正面反饋),以此不斷刺激我們繼續做擅長的事, 不再顧及其他。

3)自我圈定邊界,畫地為牢

我們通過不斷地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潛移默化地會給自己圈定一個邊界,覺得超出這個邊界的事情我做不好,做不了,所以我就不去做了,我管好我分內之事就好了,其他的交給別人去做。這樣長此以往,思維變得單一化,畫地為牢,也很難再去嘗試新的變通。

“這事我沒做過,幹不了”:不跳脫能力陷阱,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如何才能跳脫能力陷阱?

老一輩“有個技能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沒飯吃”的箴言猶在耳旁,固然,這句話沒有錯,有個擅長的技能,不愁沒飯吃,但我們只是希望“有飯吃”嗎?不,我們是希望能不斷地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增值。那我們要如何才能跳脫能力陷阱呢?

1)二八定律:80%時間做擅長的事,20%時間挑戰自我

二八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早前,這個定律出現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發現上,即: 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而剩餘80%的人卻只佔有20%的財富。

把這套理論遷移到這裡來,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把自己80%的時間用於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以保證自身技能不退化的前提下更加精進,另外20%的時間,我們可以用來做些自我挑戰和突破,給自己增加一定的阻力。

“這事我沒做過,幹不了”:不跳脫能力陷阱,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舉個例子,你這個季度的銷售業績考核指標是800萬,你帶領著5個人的團隊,也就是說下面有5個銷售業務員,你是主管,剛好他們都是精兵強將,不用怎麼操心。你的部門業績正常情況下就可以達到一個季度780萬的銷售業績水平。那你就容易覺得這個不太需要操心了,隨便做做就能達到目標,於是就能會待在舒適區。

如果這個時候,你跟領導商量說:給我們增加到1000萬的業績要求吧,但達到目標後也要給我們更富吸引力的物質獎勵。這樣一來,這事對你而言,不擅長的程度就增加了,你就會感受到一定的壓力,你就會逼迫自己去制定更優的銷售方案,包括擴寬銷售渠道、提升營銷手段、尋求更多客戶等。

說白了,就是通過給原本擅長的事情增加更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從而倒逼自己尋求突破和進步。

2)空杯心態

空杯心態象徵意義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我們因為一直在做擅長的事情,潛意識裡給自己圈定了邊界,畫地為牢,而空杯心態告訴我們,我們要把過去擅長的東西先放一放,假裝自己是“一個空著的杯子”,打破邊界,全新地去思考和接受新事物。

“這事我沒做過,幹不了”:不跳脫能力陷阱,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說迴文章開頭的例子,小范覺得自己只會做行政工作,不願意接觸文案。但其實行政工作當中,也夾雜著很多和文字相關的工作內容,比如發通知、擬寫行政管理制度、會議記錄總結等等。所以在這個時候,她應該做的,是忘記自己是一個行政,而把自己當成公司普通員工,抱著空杯心態去學習並嘗試編寫這個文案,不僅能鍛鍊自己的文字能力更好地服務於本職工作,也給自己提供了另一個可能性的職業發展方向,更加不至於惹得領導不高興,完美地解決了問題。

這就是空杯心態的實際應用,能夠幫助你打破邊界、逃離能力陷阱,持續成長進步。

3)嘗試多元發展

能力陷阱的根本原因在於技能的單一性,所以我們應該具備多元的思維,去謀得更好更廣闊的發展。擅長的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沒錯,但如果我們能時刻準備著一個Plan B,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原本擅長的事情變得毫無價值時,我們才不至於體無完膚,還能從容地換個賽道重新開始。

“這事我沒做過,幹不了”:不跳脫能力陷阱,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這就要求我們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比如以前只會月月光,現在可以開始學習理財知識;以前只會熬夜損耗身體,現在還會給自己買份醫療保險;以前錯過了價格翻幾番的房地產,現在可以看看有哪些新的投資窗口;以前下班打遊戲,現在有空閒會發展自己的“副業剛需”······

這些看似細小的短時間看不到什麼利益的事情,總有一天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質變。

總結

真正拖累你的,不是困難,而正是你擅長的事情。因為已知的擅長帶來的正面反饋,疊加未知的不擅長存在的潛在風險,我們選擇不斷重複自己擅長的事情,一直躲在舒適區裡,這就是我們總是容易陷入“能力陷阱”當中的原因。那如何才能跳脫出來,以下3個方法可以幫到你:

  • 二八定律:80%時間做擅長的事,20%時間挑戰自我
  • 空杯心態
  • 嘗試多元發展

用好這3個方法,你將能擺脫能力陷阱,走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