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90歲院士:學成歸國,開創先河,創造"亞洲之最",一顆小行星以他命名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潘君驊教授

在光學領域耕耘奉獻了一生,建造出了我國第一臺大型天文望遠鏡,在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江蘇90歲院士:學成歸國,開創先河,創造

潘君驊,著名應用光學專家,從事光學儀器的科研工作,在光學非球面系統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現任蘇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1999年,69歲的潘君驊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一顆國際編號為216331的小行星,已獲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命名為"潘君驊星",以表彰潘君驊院士長期以來在應用光學研究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

江蘇90歲院士:學成歸國,開創先河,創造

和天文結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930年,祖籍江蘇常州的潘君驊院士出生於上海吳淞,1952年從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由於對天文和天文儀器充滿興趣,從大學起就開始痴迷天文望遠鏡。在之後的工作中由於興趣的主導,他主動鑽研並積累了更多與天文儀器相關的知識,於是就從一個業餘愛好者逐漸變成了專業研究者。

1956年,潘君驊赴前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普爾科沃天文臺攻讀研究生,師從著名的光學大師馬克蘇托夫學習天文光學。1960年潘君驊學成歸國,他運用所學,為多個大型國家科研項目解決了光學技術難題,還在我國光學領域開創了非球面技術應用的先河。

留學期間,潘君驊刻苦學習,不僅系統學習了專業知識,也掌握了很多天文光學儀器製造、設計和檢驗等相關的技術,這為回國後研製中國大型望遠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江蘇90歲院士:學成歸國,開創先河,創造

潘君驊(右)和導師合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喜愛,所以去不斷鑽研。"憑藉著勤奮和執著,潘君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學術頂端,在光學設計、光學檢測與加工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

光學全才,既專注於理論又注重實踐

回國工作以後,潘君驊在天文光學儀器研製領域默默耕耘,專注於學習和實踐,做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研究上,有一點機會就抓緊學習,學習是他的一個優勢。

"很多是基礎性工作,但是在這個領域不可或缺,甚至有些工作可能在當時因無法衡量其價值而被忽視。"潘君驊回憶說。

潘君驊樂於實踐,喜歡動手操作來解決實際問題。在當時,由於缺乏相關的儀器設備,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潘君驊常常自己想辦法設計儀器,這也讓光學檢測成為了他的強項。至今,在他的實驗室裡,很多設備都是根據實驗要求自己設計出來的,全世界獨一無二。

憑藉著多年的鑽研積累,潘君驊在光學工藝、檢測、設計等各個方面都很精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重點攻關2.16米望遠鏡,潘君驊作為該項目技術總體組組長。

國內裝調2.16米這麼大的望遠鏡還是第一次,潘君驊不顧20多米高的行車頂部的狹小空間,一連很多天匍匐在行車頂部尋找可以安放光學調試儀器的位置。大到廠內安裝調試望遠鏡的場地和實施問題,小到造成部件損壞的原因等他都親歷親為。

最終,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成功建造出了我國第一臺大型天文望遠鏡——2.16米天文望遠鏡,在當時是全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這臺望遠鏡在1997年榮獲了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最讓潘君驊感到自豪與欣慰的是,這臺望遠鏡至今仍排滿了觀測任務,每天都對準著浩瀚的星空。

江蘇90歲院士:學成歸國,開創先河,創造

1989年2.16米望遠鏡運送到北京天文臺興隆站後潘君驊(中排右一)與研究人員在圓頂室內合影

"潘君驊星"閃耀星河

2.16米望遠鏡並非潘君驊工作的全部。他還負責航天部508所資源一號衛星的主光學系統加工、檢測;設計製造總參二部所需的偵察光學系統;為不少單位研製了很多當時認為很難做的離軸平行光管。

2000年,潘君驊來到蘇州大學任教。潘院士和周圍的同事、師生都很親近,經常在科研第一線為大家答疑解惑。在他看來,做工程不能紙上談兵,要特別注重動手能力。因此,他經常去生產第一線,自己設計的光學儀器常常親自動手加工,遇到有工人向他請教,他也都耐心解答,凡事親歷親為。

2007年11月5日,"潘君驊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於盱眙觀測站,潘君驊院士對發現新小行星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給予了大力的技術支持。2019年4月6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發布國際命名公報,確定"潘君驊星"命名,並刊入《國際小行星曆錶》,永載史冊,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為世界各國所公認,這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潘君驊院士的崇高敬意。

江蘇90歲院士:學成歸國,開創先河,創造

潘君驊院士在調試設備

如今的潘君驊院士,已經90歲的高齡,仍然每天步行20分鐘至蘇州大學,風雨無阻。手裡拎得公文包標識已經模糊,帶子斷掉的地方還用繩子打了個結。從熱血朝氣的青年學子,到如今已是兩鬢斑白的前輩長者,潘君驊院士把全部的光陰奉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光學事業。在他身上,彰顯著老一輩科學家潛心治學、淡薄名利的品德特徵。

在潘君驊看來,只要是國家需要的,不管是哪個單位的事情,都會盡責去做,不計回報,不計個人得失。

關注"蘇州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蘇州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蘇州大學官微、蘇州網絡電視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