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育鄰夢

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俗話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人生的學習成長認為習德、習文兩部分。指道德素質,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主組成個人的三觀,現實生活中通常表現為事業心、責任心、原則性、廉潔性、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團結合作的作風以及勇於克服困難、完成工作任務的精神等;指技術能力,包括理論知識、管理科學知識、本職專業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實際工作中的謀劃能力、決斷能力、指揮協調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通俗的講,個人在生活行為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行為處事能力就是德,而完成工作任務、達成良好工作績效的能力即為才。

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德在家庭生活中

​家庭生活實踐育德

如果把社會組織的最小單元家庭比作機器,那麼它更像一臺複印機,家庭之中的父母是印刷的原件,孩子就是印刷好的複印件。如果您發現複印件出現了瑕疵,那麼您最應該檢查的就是原件是不是本就不完美。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他們饒有興趣的從第一任老師【父母】那裡學習各種生活行為習慣,繼承併發揚父母關於世界真、善、美、醜的認知。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與父母日夜相伴的成長活動中不自覺的染上了父母的色彩,這也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根本來源。

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遵循的行為規範與禮儀準則為基礎的,以培養孩子們熱愛生活、善於生活的良好品德為核心,生活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最基本的特徵。一年級下冊“我的好習慣”包括我們愛整潔、我們有精神、我們不拖拉、不做“小馬虎”,其根本就是引導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曾表示:“我繼承了父親的寬厚,又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1、家庭育兒先育己

正所謂:“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父母喂孩子吃飯的時候多有一個動作,就是自己覺著溫度適宜的東西才喂孩子吃。教導孩子同樣如此,要求、期待孩子做到的行為習慣父母最好能夠率先垂範,給孩子做榜樣。對於新知識和技能自己先嚐試、做到,就如同給孩子餵飯一樣等自己感覺不燙之後再分享給孩子!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為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教育孩子如同植樹,最好的時間是選擇育種的植株使其結出優良的種子,這也是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重視育種的根本原因。教育孩子與植樹一樣都需要漫長的時間靜待他們成長,期間要給予他們充足的陽光、水、礦物營養,讓他們根系發達、枝幹健壯、枝葉茂盛。有人說植樹最好的時節是2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養育孩子同樣如此,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就是20年前自己認真學習,現在做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好好陪伴孩子成長。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說:“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家庭閱讀引導

2、優秀的孩子源自父母的模範引導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不僅僅表明遺傳影響孩子的成長髮育,更多說明孩子後天成長活動深受父母行為習慣的影響。父母不僅賦予孩子生命、開啟孩子生命成長之門,更為孩子的人生旅程起著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人們時常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降生的孩子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人生旅程的方向是不相同的。

父母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成長導師,一個人童年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每個為人父母的人,都只能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選擇如何教導孩子,就是家家庭中最好的東西傳授給孩子。“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都是習慣與堅持的力量,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熱愛生活的習慣。好習慣是成就美好人生最重要的階梯,每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多是童年被父母“狠心”帶出來的。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同樣,保守的習慣也會讓我們故步自封、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長方式與眾不同,那麼就必須明白一點:童年所養成的成長習慣決定著人生的未來。不為別的,就為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都理應從我做起,高標準嚴要求為孩子做好行為習慣的示範引導。

3、父母不僅賦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長規劃師。

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人生之中學習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之年,是人生最可塑的時期。正如古人所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

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課堂傳承文明才智

才來自課堂學習

學校是集中傳授文化知識的場所,學校是人類文明極度繁榮的必然產物,它最為核心職能就是系統性的傳授人類社會所總結的智慧經驗。知識是人類對自身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協作等生活經驗的總結,原本是零碎的散落在人際交往之中,每個人只能掌握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智慧知識。如此以來每個家庭都只能傳授自有的智慧知識給下一代,從而從根本上形成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子承父業”的社會階層分化效應,比如原始社會狩獵部落世代以狩獵為生、魚獵部落終身捕魚,他們所總結的生活經驗無法”互聯互通”;農業生產為主的工業前時代,人們同樣只學習與自己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這時期的教學方式以極少數人能夠享有的私塾或家庭先生教導為主,教學內容也十分有限。

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生產勞動進一步大分工,勞動生產對領導者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大規模分工、協作式的生產對勞動者的時間也有了更集中的要求。為了為社會提供更高素質的勞動力,同時更為領導者安心的參與工作,而不必擔心如何撫育孩子成長。因此,學校從社會生產分工中”脫穎而出”,成為集中傳播文化知識、生產勞動技能的場所,更為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提供了優質的活動場所。

學校教學的目的是賦予孩子們認知世界的本領,授予孩子們將事物與語言文字符號的“音、形、意”完美對應起來的能力。語言文字是人類記錄生產、生活實踐總結經驗的工具,是將自我對自然世界事物認知高度圖形符號化和發音的抽象化的發明創造。學習則剛好相反,學習是學習者將特定的文字符號、發音與原物體實物一一對應起來,並將其輸入大腦形成長期記憶,以備下次遇見同類事物時能夠準確辨識的過程。如果把自然世界比作一臺機器,那麼它並不自帶格式化的使用“說明書”,每個人都需要通過親自學習、探索形成與自生興趣相適應的自然機器使用“說明書”。

人類創造語言文字工具的本意是為了統一人類信息交流的記述符號、發音方式與表意形式,然而由於自然世界環境並不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人們在實際生活實踐中必須對相同的文字符號與自然環境進行適配、再運用,現實社會生活中必然產生了語言文字的多意性、個人對同一事物會產生認知偏差。因此,學校就成為了教導人們標準化再認知智慧知識的重要媒介,學校為生活在不同地域、擁有不太相同生活習慣的人們有了形成相同思維認知模式的可能,讓人們在更大範圍形成文化共識。學校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標準化智慧型建設者,讓人們遵循相同的社會行為準則參與到社會分工、協作之中。

常言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生成長必須經歷漫長的磨礪,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時間最長的人,在陪伴孩子成長、成才的歷程中父母不僅給予孩子成長的物質保障、引導他們養成熱愛生活的行為習慣,還幫助孩子將從生活中積攢的知識穿起來,讓它們成為真正指引孩子人生成長的智慧。老師是在某一段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的人,老師教授給孩子“星星點點”的知識,幫助人們在成長關鍵節點上打通“任督二脈”。現今,社會尤其重視學校教育,人們很多時候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致使較多人被培養成了高才低德。因為,只有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家長育德、育人,老師傳授知識。家庭教育生根、學校教育強幹、社會教育開枝散葉,根基健壯生長才能茁壯,主幹強壯才能頂天立地,枝葉繁茂才能“瓜甜果香”。人生活動分兩端,一端向外獲取成長養分,另一端向外輸出成長果實。家庭教育所生出的根系就是獲取成長養分的基礎手段,社會教育生出的繁茂枝葉將為果實輸送源源不斷的養料,而家庭教育生的根和社會教育所散出的枝葉又將促進主幹的健壯成長。

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家庭、學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