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五答”,新聞通氣會答記者問乾貨在這!

4月2日,省廳召開2020年第1次新聞通氣會,以下為答記者問

內容:


四川日報:四川“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目前進展如何?省級國土空間規劃何時出爐?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如何做好國土空間規劃?

規劃局局長張欣:

我省《實施方案》明確了四川“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時間表、路線圖。到2020年,完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和五大片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基本完成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到2025年,全面建立全省“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目前,已編制形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初步成果;全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已全面啟動、有序展開,已有57%的市州形成了市級“雙評價”初步成果,成都等6個市已形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初步成果。力爭2020年11月底前編制完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

大家非常關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會議強調要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在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

為進一步做好國土空間規劃,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舉措。

◆與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加強合作,共同爭取國家層面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從國家層面加大川渝兩地的國土空間的佈局優化和統籌協調,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體化發展。

◆抓緊開展一系列涉及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土空間規劃重大專題研究,如雙城經濟圈空間格局研究、綜合交通體系優化研究、新區與毗鄰合作示範區研究等。

◆優化調整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強化建設“大成都”都市圈,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支持川東北和川南地區有關市縣與重慶毗鄰縣區的溝通對接,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加強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實現一體化發展,唱好“雙城記”。


四川電視臺:在當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在有哪些措施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合理需求?

羅旭剛總工程師:

為了推動全省“防疫情、穩增長、促發展”重點項目儘快落地,自然資源廳印發的《關於實施兩保一加快推動重點項目儘快落地的通知》,對強化用地保障工作有比較多的務實舉措。以下我分五個方面向大家做一個介紹。

◆規劃空間上強化保障。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進一步優化各類用地佈局。尤其是要加強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城市綜合防災和安全設施、應急基礎設施等用地佈局。通知著重提出,要探索和利用規劃“留白機制”,為醫療防疫、環境衛生、防災減災等應急基礎設施預留規劃空間。

◆在新增建設用地規劃指標上強化保障。分別針對單獨選址類項目和城鄉建設類項目,提出了分類保障的方案。對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區以外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單獨選址類重點項目,規劃指標應保盡保;對於城鄉建設類項目,支持市(州)在市域範圍內調劑建設用地指標、使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和盤活指標批而未供等存量建設用地盤活指標保障。

◆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上強化保障。根據國家計劃指標改革的思路,按照“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實施用地保障。對前面所說的單獨選址項目,計劃指標實行報賬制,有多少保障多少。對於城鄉建設類項目,使用市州的計劃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和盤活批而未供等存量建設用地盤活指標保障。

◆在土地供應上強化保障。對於工業用地、產業用地,鼓勵各地根據項目的生命週期特點,分別採取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出讓等靈活的供地方式,降低要素成本,節約集約用地;鼓勵各地探索標準地改革,縮短開工週期,最終要實現拿地即開工;針對新產業新業態,提出探索混合用地、複合用地的改革思路。針對鄉村振興項目,提出了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點狀用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政策組合,統籌保障的思路。在加快土地市場要素流轉方面,提出了探索預公告轉讓方式等。

◆通知還立足於防疫,提出了強化應急項目用地保障的舉措。明確了什麼是防疫類應急項目。主要包括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防災備災、應急救援、抗疫醫療器械生產等省級重點項目。除了行業以外,同時還規定了,這類項目應該是符合規劃並且在2020年年內能夠開工的條件。在用地方式上,明確可以先行用地。在供地上,醫療機構搬遷擴容的,符合條件的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供應土地等。這事對自然資源廳2020年2月出臺《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自然資源保障服務工作的通知》(川自然資源〔2020〕3號)的進一步補充和細化。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用地保障是全省自然資源系統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應盡之責。同時,用地保障貫穿了規劃、批地、供地、用地多個環節,還包括耕地佔補平衡、節約集約使用、合法合規使用等很多要求,是一個系統工程。上面的系列措施,必須統籌使用,組合使用,有的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試點,只有打好政策組合拳,才能全力滿足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要。


人民日報:目前全省的砂石資源綜合利用,有哪些比較好的項目事例?省廳對砂石資源綜合利用有哪些支持?

礦保處處長賈志強:

目前我省砂石資源綜合利用較好的礦山主要有:

◆廣元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的廣元市朝天鎮賴家埡水泥用灰巖礦。開採礦種:水泥用灰巖、頁岩、砂岩,主要開採礦種水泥用灰巖開採規模600萬噸每年。有年產新型幹法水泥熟料360萬噸、水泥440萬噸兩套生產線,2019年實際水泥生產能力540萬噸。該礦山加強對開採的石灰岩、頁岩、砂岩資源綜合利用,對達不到水泥用標準石灰岩、頁岩、砂岩用作生產建築用砂石,2019年生產建築用砂石70萬噸,實現了礦山開採的石灰岩、頁岩、砂岩資源全部綜合利用,基本達到“零排放”,沒有亂堆亂放,破壞環境,切實推進了綠色礦山建設。

◆江油市香水鄉鎮江村飾面用灰巖礦。開採礦種,飾面用灰巖,生產規模:1萬立方米/年;該礦山主除主要利用石灰岩礦生產飾面用的米黃大理石外,2019年開始對過去達不到飾面用米黃大理石的石灰岩礦廢石、棄渣進行了綜合利用生產建築用砂石生產了40餘萬噸建築用砂石,今後將加強將加強廢棄和開採過程中生產的達不到飾面用米黃大理石標準的石灰岩礦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變害為利。

省廳對砂石資源綜合利用主要有三方面的支持:

◆積極支持交通、水利等建設項目在其建設工程施工範圍內開山、施工道路、隧洞開挖、場地平整等施工產生的砂石用於其自身工程建設使用,不辦理採礦許可證等;

◆鼓勵礦山企業在採礦過程中對產生的廢石、棄碴、尾礦進行綜合利用,變廢為寶,不辦理採礦許可證;

◆鼓勵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形成砂石排危處理的綜合利用,不辦理採礦許可證。主要目的是促進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廢土,礦山開採過程中產生的廢石、棄碴、尾礦,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形成砂石排危處理的綜合利用的綜合利用,防止亂堆亂放,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最終實現物盡其用,保護生態。


四川新聞網:“兩保一加快”中的“加快”就是指加快行政審批,請問省廳在這方面準備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審批處副處長潘美君:

為了進一步深入“放管服”改革,確保重點項目儘快落地,省廳準備從三方面加快審批:

◆“減”。通過推行“多審合一”“多規合一”““多測合一”等項改革,全面優化審批流程、精減申請材料、壓縮辦理時限,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底,實現所有審批申請材料減少50%以上,實際辦理時限比法定時限平均減少70%。本著“能放盡放”的原則,在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情況下,加大審批權力的下放力度,方便企業群眾就近辦理。

◆“網”。通過推行網上諮詢、網上預約、網上審批,實現“審批不見面”。同時加快推進所有審批事項網上遠程直報,加強政務信息互通共享,全力推行“一網通辦”,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優”。我們將採取一系列優化服務舉措,比如對重點項目開闢“綠色通道”,實行專人跟蹤服務;對主要件齊備的項目,實行告知承諾和容缺審批;推行郵寄送達服務,在“最多跑一次”的基礎上,力爭實現“一次都不跑”。


中國自然資源報:四川地處長江上游,在全國生態環境中區位特殊,96.5%的面積地處長江流域,涵養著長江27%的水量,生物資源種類列全國第二,大熊貓國家公園80%以上的面積在四川。那麼四川在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中如何貫徹兩山理念,體現保護與發展並重?

規劃局局長張欣:

為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方案》堅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編制規劃的重要原則之一。按照中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要求,我省將提高城鎮承載人口和產業的能力、推動陸海新通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但同時,四川又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我國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區,還肩負著落實生態文明精神、“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國家使命。因此,對四川而言,空間的利用必須兼顧雙重使命、以同步實現大發展和大保護為基本原則。

為此,我們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通過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協調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實現保護與發展並重。

◆紮實開展“雙評估”“雙評價”。認真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評估和未來風險評估,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通過科學評估評價,協調好保護空間與發展空間的關係,在全省形成“各類空間各得其所”的格局。

◆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通過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把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和生態功能極重要、極敏感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做到應劃盡劃,合理確定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修復格局,實現保護與發展並重。

◆突出重點、優化分區管控。提高發展空間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和集約節約水平,做到“發展空間地盡其用”,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生態保護空間,以“兩山理論”為基本遵循,推動有序轉化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全域自駕、陽光康養、民族文化體驗等低等影響的生態和文化旅遊業,適度發展風能和光能發電、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提高旅遊小城鎮和特色村寨建設質量,做好文旅空間組織和優勢資源轉化這篇大文章,走一條“守護+展示”的發展新路。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四川自然資源”,獲取更多!

“五問五答”,新聞通氣會答記者問乾貨在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