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去北京後海轉一轉

有一天在網上看了章詒和的書《往事並不如煙》,這本書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我。特別是《君子之交—張伯駒夫婦與我父母交往之疊影》不但使我迫切的想了解作者的經歷,更想知道張伯駒夫婦家事。

首先說章詒和(1942年9月6日—)安徽桐城(今樅陽)人,生於重慶,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畢業。為中國民主同盟創辦人、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六屆主席、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二女(母為李健生),現為退休作家、戲曲研究學者、中國民主同盟成員,現居北京守愚齋;其兄章師明現為中國農工民主黨名譽副主席。

張伯駒和末代皇帝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並稱“四公子”。除詩詞學家而外,張伯駒還集收藏鑑賞家和書畫家與京劇藝術研究者等身份於一身。

張伯駒在鹽業銀行任總稽核,每年到上海分行查賬兩次。在上海“花界”遇上潘素,成就了一段姻緣。婚後在張伯駒的大力栽培之下,潘素成為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張伯駒(1898年-1982年)是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書畫、詩詞、戲劇於一身的愛國民主人士,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他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自上世紀50年代起,張伯駒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有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隋展子虔《遊春圖》等中國曆代頂級書畫名跡達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 這些書畫精品都曾是張伯駒斥巨資收得,並最終捐贈的。當面對不公的對待時,張伯駒卻能淡然說出:“自己看古畫也有過差錯,為什麼不許別人錯給我一頂帽子呢?”不由令人驚歎其超逸天資與超然塵外。

以上是關於張伯駒潘素的簡單介紹,大家可以在網上搜索有很多更細緻更具體的故事,我看到了張伯駒潘素一生不單是相親相愛,舉案齊眉,而且愛好相同,志向一致,不管是人生的巔峰還是低谷,他們兩人的寬闊胸襟讓人折服。1955年,張伯駒被劃為右派,潘素一直與丈夫患難與共。雖然生活道路上有各種坎坷,但有如此相互欣賞、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的伴侶,相信也是不枉此生了。

看了這些資料,我非常想去看看張伯駒與潘素的故居,同時也拉開了我的北京名人故居探訪旅遊的第一站。

那天由我和奇師傅組成的兩人旅遊團。早上七點從家裡出發,坐上亦莊線在宋家莊站倒五號線至東四下車,再坐6號線,6號線剛開不久,我還沒做過,東四站裝飾的很別緻,牆壁上是老北京的壁畫,我倆在北海北下車,順著衚衕,路過有名的燕京八景銀錠橋,然後沿後海漫步,不時的有三輪車或電動車追著問我們“坐車嗎?”,聽到奇師傅的回覆,車伕樂了說“奧,北京人啊!”是啊!這時候哪有北京人在後海瞎轉悠的啊,我倆還一身旅遊打扮。好容易找到:北京後海南沿26號院,張伯駒與潘素的故居。但沒有想到的是大門緊閉,我感到很失望,趴著門縫往裡看,也看不見什麼。不知是修復還是什麼原因關門。


好好去北京後海轉一轉


好好去北京後海轉一轉

那我還是把作者的描述寫在在這裡: 這座宅院不大,也不規整,既非中規中距的四合院,也不是錯落有致的小洋房。小院地勢挺高,座北朝南。進門是個小天井,東頭有個門房。向右手拐去,便是一排四間起脊北房,西邊是一間偏廈。南頭,一張石桌兩個石墩依牆而立。東牆,挖了個月亮門,門裡另立一棟小閣樓,高高在上,並以石階將閣樓與北面的正房連接起來。院子裡,有幾棵桃樹,還有一棵大芭蕉。看來,這座宅院的格局完全是主人依興趣和愛好而建。

另外關於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的介紹如下:

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1]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南沿26號,緊鄰什剎海後海南岸,是在文化界知名人士張伯駒、潘素夫婦故居的基礎上成立的紀念館。

這幾年不知忙什麼一直沒有再去後海,不知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是否開放了,疫情結束後,我準備去後海轉轉,品味下老北京的味道 ,追尋下文人的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