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金融中心則是輸送血液的心臟。

近日,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27)發佈,全球共有108個金融中心進入榜單。其中,中國共有12座城市入選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取代香港成為中國城市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排在世界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紐約、倫敦、東京。

從中國內地城市看,一共有10座城市入選金融中心,分別是上海(4)、北京(7)、深圳(11)、廣州(19)、成都(74)、杭州(98)、青島(99)、天津(100)、南京(101)、大連(102),這10座城市也成為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標杆。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金融中心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也是經濟中心的最高形態。成為金融中心,代表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十分雄厚。因此,成為金融中心是許多城市發展的目標。金融活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使得金融中心必須具備廣闊的經濟腹地、完善的基礎設施、發達的市場經濟、卓越的經濟人才等條件,通過對金融中心城市的研究,能讓我們非常直觀的感受到一個城市乃至全國經濟金融行業的發展狀況。

—01—

上海

躋身全球第四,金融中心上海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從排名前五的金融中心來看,上海正在逐步持續縮小與其他頂級金融中心的差距,發展勢頭強勁。和國內其他城市相比,上海金融市場體系健全,全國性金融市場中心的地位突出,金融市場規模具有絕對領先優勢。作為全國性證券交易市場所在地,2018年上海法人證券公司資產總規模達到19077億元,有56家公募基金,並且管理了4.3萬億元資產,是北京的2倍之多;此外,上海期貨公司數量、私募基金數量等也均高於北京和深圳。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02—

北京

北京是全國性大型金融機構總部集聚中心,特別是在銀行類機構及保險類機構方面保有巨大優勢。截至2018年底,北京擁有法人商業銀行17家,資產規模達到22.86萬億元,遠高於上海和深圳。在保險機構數量和規模方面,北京以63家法人保險機構和7.83萬億元保險機構資產規模遙遙領先。此外,北京專業服務優勢明顯,這主要得益於北京執業律師、註冊會計師和保險中介機構數量等均遠高於上海和深圳。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03—

深圳

深圳以本地法人金融機構發展質量見長,地方性金融機構發展成效相對突出。2018年,深圳儘管在法人商業銀行數量上不及北京和上海,但資產總額卻達到11.17萬億元,與上海持平;擁有法人證券公司18家,資產總規模1.7萬億元,遠超北京、略輸上海;18家法人保險機構資產總規模3.78萬億元,高於上海;此外,深圳地方性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在數量方面整體超過北京和上海。

近年來,深圳在鼓勵支持本地法人金融機構創新發展,推動平安保險、招商銀行、國信證券、南方基金等一大批法人機構朝著行業頂尖發展,依託這些本地法人機構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彌補了自身規模體量不足。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04—

廣州

近年來,廣州被深圳超越,GDP總量降至四大一線城市之末,但不置可否的是廣州依然是眾多金融類企業的嚮往之地,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廣州在營商環境方面依舊是全國第一,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樞紐建設、防範金融風險等方面,廣州依然處於領先地位。截至2019年末,廣州全市本外幣存貸款餘額達10.62萬億元,同比增長11.16%,其中,存款餘額5.91萬億元,同比增長7.9%;貸款餘額4.71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高居五大城市第一位。2019年全市保費收入突破1400億元,重新站上全國城市第三位。

此外,廣州一直致力於提升廣州金融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積極有序推進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05—

成都

在各大金融中心中,地處西南內陸的成都似乎顯得與世隔絕。無法享受到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紅利,但成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在內陸有著屬於自己的廣闊經濟腹地,而且國家和地方都給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撐。在成都市發佈的《建設西部金融中心行動計劃》中,成都力爭2022年建成國家西部金融中心。圍繞這一戰略,成都在深化區域金融合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和探索實踐。四川成都市目前擁有各類金融及服務機構2700餘家,金融業增加值達到915.1億元,佔GDP比重為11.9%,金融綜合競爭力穩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06—

杭州

緊鄰上海的杭州並不是一個傳統的金融城市,在金融業規模和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金融業從業人員數等方面,與前幾大城市都有一定差距。但杭州抓住了信息經濟高速發展的機遇,成為國內金融科技起步最早、創新最活躍、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無論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金融、智能投顧等細分行業,還是螞蟻金服、同花順等領軍企業,杭州的金融科技已迎來生機盎然、前景廣闊的“新藍海”。《2019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報告》顯示,在金融科技體驗方面,杭州連續三年獲全球最佳。

實體經濟和金融,互為根基和血脈,共同支撐著一座城市的發展。金融科技發達的杭州,通過融資等手段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資本市場的“杭州板塊”,杭州建立了以科創企業為重點的擬上市企業發現機制,將科創企業優先納入鳳凰行動計劃重點擬上市企業培育序列。截至2019年底,已確定重點擬上市企業115家、後備企業217家。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07—

青島

青島有著深厚的金融基因。早在一百多年前,依託發達的鐵路和口岸,現代工商業聚集於此,大量的資金需求,催生了金融業的興起和活躍,上世紀30年代,青島中山路車水馬龍,銀行林立,青島在那個時候已然是山東乃至華北的金融中心。一百年後,青島的金融業更是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青島市金融機構數量達到了265家,全國首家外商獨資財富管理公司、銀行業首批資產託管中心、全國首家由產業發起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全國第三支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首家市級資產管理公司等具有示範意義的專業財富管理機構相繼在青島設立。2019年前三季度,青島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665.9億元,同比增長9.2%,佔全市GDP和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6.8%和11.8%。金融業實現國內稅收115.8億元,同比增長3.4%。金融業已成為青島市重要支柱產業。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08—

天津

天津有著悠久的金融發展歷史,早在1860年天津開埠,中外資新式銀行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紛紛入駐,天津金融業便開始興起和繁榮。近年來,隨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推進,天津金融業再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19年,天津市各類金融機構超過4000家;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雙雙突破3萬億元;金融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金融業成為天津市市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相信隨著創新文化的逐步完善、政府配套機制的逐步落實和金融機構改革的逐步深入,天津的區位優勢和金融歷史文化優勢將進一步結合起來,從而為天津成為最具競爭力的金融中心地位創造更好的氛圍、環境和條件。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09—

南京

近年來,南京的金融業快速發展,實現了重大的突破,在2019年世界經濟金融風雲激盪的局勢下,大部分城市都出現了評分下滑,南京逆勢發展,得分較上期增加101分,首次成為國家專業性金融中心城市,表明南京的金融凝聚力、輻射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強化,得到全球專業人士的肯定。這得益於南京市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優化金融營商環境,擴大金融改革開放,重視金融科技行業發展,2019年南京金融和科技服務業增長迅速,實現營業收入5700億元左右,增長15.6%。此外,2019年南京市金融業總資產規模超過7.5萬億元,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5%左右。

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在教育和城市環境方面,南京表現突出,2019年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江蘇省高校數量高居全國第一,這些高校大部分位於南京。良好的教育資源和優美城市環境,吸引著莘莘學子和就業大軍,為南京金融業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10—

大連

中國最北的金融中心的大連,不僅要為遼寧沿海經濟開發帶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更肩負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區的重擔。發展金融中心,大連有著天然的地緣優勢,著名的良港、貨運轉運樞紐、航運服務中心,讓大連在發展中有效地帶動了資金流彙集和資金中心形成。

在後天發展方面,大連金融發展擁有良好基礎,而實現這一基礎的重要載體便是大連商品交易所。1993年,在期貨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連商品交易所宣佈成立。從正式推出標準化期貨合約交易,到如今第20個期貨品種液化石油氣的上市,20多年發展,大商所已經實現了當初目標——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一流交易所,成為了大連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首要支撐和實施對外開放的重要名片。2019年全年,大商所累計成交量約為13.56億手,累計成交額約為68.9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8.05%和32.05%,分別佔全國市場的34.21%和23.72%。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2020中國內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領經濟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