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疫情散記 十二

枯木必會逢春

3月16日紐約市宣佈,應對疫情,關閉學校、圖書館,至今17天。感覺非常漫長。我本是從事公共服務業的,離開了人,尤其是面對面的接觸,能做的事情一下子少了,生活清淡如一杯綠茶,而且是三泡之後的龍井。不過凡事都有兩面。除了更多時間健身、寫作,看到花開的細微,正如朋友們說的,宅的日子,珍惜資源,反省往日生活日常中浪費不少。

美國疫情擴展到更多地區。紐約依然是「重災區」。根據報導的歸納:

紐約州檢測總檢測量達220880。確診病例83712例,新增7917例。紐約市確診47439例,新增4300例。83712病例中,12226名患者住院,ICU住院患者3022名,6142名患者出院,死亡病例1941例。

根據麥肯錫的模型預測,紐約州疫情高峰在4月底到來。(美國中文電視王依依報導)

確診、住院、死亡率的曲線,還在往上爬行。每一格,都是生死的悲歌。比爾·蓋茨基金會的預測,新冠疫情的高死亡率將持續至7月,總死亡人數超過9萬。

寫疫情日記的更多了。今天看到筆友,這段時間住在夏威夷的Nancy轉發了好幾篇陳豔群撰寫的夏威夷抗疫日記。記得她離開紐約去渡假前,邀請我們紐約的朋友聚餐,說,之後要去一次歐洲,回來再見。那天好像都穿著大衣呢,不料之後疫情在中國,然後全球爆發,Nancy大概一直在夏威夷看大海呢!

今天上午,紐約桃花發佈了新寫的日記,「紐約疫情前沿:紐約哀鴻遍野?一線醫護講述親身經歷」。前一天,她氣憤地告訴筆友,一位號稱布魯克林作協主席的「方方·費克紐斯」寫了一篇,登在一份留學生報,把美國的狀況寫得面目全非,竭盡汙衊之事。從這個筆名看,乃是借愚人節瞎搞。但內容卻觀點明確,對美國傷害不淺。難道紐約藍藍之後,就有這麼一些人按耐不住,歪曲事實了嗎?難怪紐約桃花的這一篇,寫得義正辭嚴,激情四射。推薦讀者看紐約桃花的日記:

紐約疫情前沿:紐約哀鴻遍野?一線醫護講述親身經歷

也許是疫情一下子不會緩解,紐約客開始做長期「抗戰」的準備。除了醫療行業的醫護非常辛苦,在火線作戰,其他人經過兩個多星期的「沉澱」,各種想法更多湧現了。我覺得有必要把看到的片段記錄下來,作為紐約人抗爭疫情的側面。

紐約的地標帝國大廈,頂部的燈飾在夜晚如警燈閃爍。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首次,提醒紐約人,我們正在戰爭狀態,敵人是看不見的,但戰線歷歷在目。這個閃燈,可謂紐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上午,「紐約藝術觀察」微博版主,好友陳儒斌貼出了一個帖子:「隔空扣門」藝術行動,從紐約抗疫前線開始。在帖子中,除了以電話、微信等關注、問候獨自在家的長者,他呼籲的藝術家、詩人、作家,以各種媒介記錄自己的感受。儒斌說,這是得益於嚴力的建議,嚴力說:在家中可以再造個思想的家——他已經出了好幾何作品了,詩、油畫和裝置藝術。

儒斌回憶當年:「五年前您說過的法拉盛全館展覽有希望了。計劃10個以上個展,群展也可以幾個。2015年開始的構想,期待可以真正開始啟動第一回合。」他是指我們多年前芻議,策劃一個以法拉盛為題材的系列畫展。因這次「宅」而孕育的藝術、文學,應能獲得一種不尋常的互相追逐靈感的機會。「隔空扣門」倡議說:

藝術家或者喜歡藝術的朋友,不要放下你的畫筆,請將避疫期間的見聞及心情以繪畫、攝影、錄像等藝術方式記錄下來,也包括隔空扣門中短小有意思的微信和手機對話。

喜歡寫作的朋友,歡迎將您在避疫期間的見聞寫下來,我們將選擇在“紐約藝術觀察”公號刊登,也將選擇有代表性的在藝術展覽中呈現。

疫情結束之後,將在紐約的藝術空間或畫廊舉辦展覽,展覽時間及展覽數量未定,個展、群展都會呈現,依據參與者作品數量而定。

我也看到「法拉盛藝術中心」的中文活動主管鄧雅雲把位於發拉盛市政廳的這個文藝機構的「宅藝術」概念向大家推出。

話說也是在農曆春節前幾天,我去法拉盛文藝中心,為北美書法家協會書法展覽,租借場地,拜訪了鄧雅雲和中心的主管們。當時疫情在中國逐漸上升,本地尤其是華人也開始注意防範,放慢節奏,活動漸少。我們商定,等過了這段時間,一起探討圖書館和文藝中心擴大合作事宜。沒有料到,疫情很快進入紐約,後面的工作突然停頓了。看來,確實得為「宅」藝術做更多的準備了。

皇后圖書館暫時關閉了。這兩個星期,管理部門一直在籌劃展開遠程活動。因為事發突然,很多規則、技術保障等,需要花費大量人力和資源,才能啟動,並非一夜之間能出臺。終於,我們法拉盛圖書館衝在了前面,昨晚,把原先計劃在圖書館內舉行的太極學習班,通過Zoom推出了。法拉盛圖書館曾陽館長和陳思坦太極中心積極謀劃,在短期內規劃實施,完成了一個先鋒項目。陳思坦是太極名家,有太極王子美譽,獲得過多項國際比賽大獎。他創辦的太極中心,在圖書館舉辦過多次系列訓練活動和表演,深受歡迎。

我也響應圖書館的號召,經過幾天的思考和策劃,尤其是技術保障方面獲得落實後,在圖書館總部和曾館長的支持下,計劃辦一個遠程中文讀書活動。今天圖書館把一個「海報」放到了網站,我也在微信群分享。這是一次急忙中推出的節目,但也是變更的形勢給予的嘗試機會。也許對我們今後拓展中文文化活動,實行現場和遠程的雙軌制度,有所啟發(法拉盛圖書館和康普計算機學院Compu21合作的遠程計算機培訓班,也在曾館長和James Chen先生的規劃下,即將展開)。

遠程中文讀書會信息:

為推遲新冠病毒疫情,和紐約人共同抗疫,皇后圖書館暫時停止開放。但圖書館的服務正在以網絡等方式進行。法拉盛圖書館副館長邱辛曄特藉網絡方式,舉辦活動,和讀者一起,閱讀、賞析有關寫作的名家著作和其他文學作品。

活動內容和時間為4月的四個星期三中午12點到一點半:

4/8: 木心《文學回憶錄》片段

4/15: 張中行作品選,《作文雜談》

4/22: 王鼎鈞《文學種子》

4/29: 嚴力小說《紐約故事》《紐約不是天堂》

活動採取閱讀、導讀和參與方式。參加者可事先在手機或計算機下載Webex網絡通訊軟件(在谷歌搜尋Cisco Webex Meetings,軟件是免費的);也可在收到邀請電郵後按照步驟點開進入。

請報名者發郵件給[email protected]以便組織者在計劃的活動時間(上述星期三中午12點)發出加入活動的邀請。

如果說,這些活動是「文藝抗疫」,可能有點誇張了----想起「抗戰文學」「抗戰文藝」,似乎並沒有太好的作品留下來,也許是太「急功近利」了。文學文藝需要有一個沉澱、沉靜的過程?但同樣,至今我們也很少看到這個題目的優秀作品,相反,「抗戰神劇」在那麼多年後(70、80多年了吧?),卻層出不窮。這之中的道理,值得仔細思考(相反,關於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猶太人苦難的電影、電視篇,可謂把人類歷史在歐洲的那段悲慘寫透、寫深了)。

「宅藝術」「宅文學」的指向,當然是「出宅」,健康地走進陽光的春天、夏季。因此,醫學方面的進展,令人尤其關注。我昨天看到一條消息,除了檢測陽性病人之外,美國醫學科學家更在短期內研發出一種抗體檢測方式:

The benefit of an antibody test is that i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someone previously contracted COVID-19, but then recovered from it without any testing at that time.

我還是向傅潔博士請教。她答覆說:「好,等下上班路上來解釋這個檢測。」因為之前有5分鐘和15分鐘檢測陽性的消息,川普總統也在新聞發佈會上親自展示,對於這個2分鐘檢測的性質,外行人非常想了解。不久,傅博士發來解釋:

這個test是測人群當中如果已經得過新冠,但是當時沒有測,現在可以回顧性地測一下。

1,這樣的血清學實驗對流行病學的研究很有意義。測了一大批人群后,可以推測這個病的感染率如何。

2,抗體有IgG and IgM二種。如果G陽性M陰性那是最好的。說明你曾經感染,不過現在好了,沒有傳染性了,而且有抗體了。如果M也是陽性,那就說明正在感染。

3,血清學檢測通常不是做臨床診斷的首選。因為它經常會有"結果不確定"這樣的結論。分子生物學的檢測比如核酸檢測比較好。

4,在現在這種狀況,有檢測比沒有檢測好。一個快速的抗體檢測也非常有意義。

5,作為個體來說,看見有抗體,說明自己已經對這個病已經有免疫力了。一般來說,有了免疫力這次就不會再得了。但是新冠比較複雜,有亞型,有很多不知因素,所以建議就算抗體陽性了,也還是要有一定的警惕性,一路觀察,看看科學家怎麼說。小心駛得萬年船。

自從美國疫情越來越嚴重,一般美國民眾對美國醫學研究的實力,也有了一個見識的機會。在短短的一個多月裡,檢測,疫苗、藥物研發,其能力和水平也在爆發性增強。我想,這也是我們對於美國的信心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超出對於政府應對、組織和行政管理的方面)。當年,美國不是被日本打了個措手不及,珍珠港慘遭偷襲嗎?之後美國覺醒,僅僅航空母艦,四年內就有151艘下水。這樣的實力,體現了美國民心、經濟、工業和國防資源的深度可造性,這,恐怕世界上依舊獨佔鰲頭吧?

中午趁著陽光好時光,在空曠的街道散步(遠處若偶然有人對面走來,皆自行躲避,走向對街(人類的距離被潛在的病毒拉遠,好像成為本能層次的自我意識了)。看見幾家門前有枝幹奇特的樹,宛如枯木。心下有感,拍攝了幾張:枯木必會逢春。

紐約疫情散記 十二

紐約疫情散記 十二


紐約疫情散記 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