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摘 要:水稻是中國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單產最高的糧食作物。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導致水稻種植的發展,提高水稻栽培技術水平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我國的水稻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3000萬hm2,佔糧食作物比重較大,但在我國水稻栽培較多,但研究水稻少,特別是高質量、高產量的研究水稻。所以創新和支持與水稻品種生長特性配套的種植制度,結合水稻生產方式和環境的栽培技術,可以挖掘品種產量的潛力和應用,可以提高效率,促進水稻產業的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1、我國水稻行業的現狀

目前在我國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上,其重點在於選育優良的品種。雖然能培育出抗病性強、產量高的水稻品種,但對種植與栽培技的研究不夠重視,有些技術難題正待於科學研究,導致水稻栽培技術缺乏權威的指導,再就是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國幅員遼闊,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糧食的生產能滿足糧食安全的最低線,人們便不再注意高產優質水稻的栽培。由於高質量和高產量水稻的成長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在栽培過程中,農民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從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最後,大米優質率很難保證。當前我國的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處於探索階段,質量監控系統不能及時有效的傳遞在不同栽培地區的反饋信息,不同區域的高產優質水稻生產產量存在很多差異,影響水稻的推廣。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自1949~2013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由2571×104hm2變為3031×104hm2,增長了 460×104hm2,同比增長 18%;單產由 1.89t/hm2變為 6.72t/hm2,增長了 4.83t/hm2,增幅 255%;總產從 4860×104t提高 20340×104t,增長 15440×104t,增幅 319%。改進配套栽培技術,進行技術創新,對水稻單產提高和總產量增長做出重要貢獻。近幾十年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迅速,由於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產業,導致種植缺乏勞動力。水稻生產出現雙季稻和稻田的面積減少,土壤機構變差、水資源短缺、土壤肥力下降以及自然災害頻繁的問題。稻田的生產規模小而分散,限制了高產水稻生產的發展。水稻技術需要提高,以應對水稻品種,生產規模,管理和種植制度的變化。水稻品種要適應化肥和農藥的出現,在水資源的利用上提高效率,以應付自然災害。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與實踐的成功經驗、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進行探究,探討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歷程。在現代水稻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上,實現稻作技術的高產高效和生態安全。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2、水稻新品種與高產栽培技術的實例分析

在藍口鎮齊坑村水稻新品種展示現場,展示區彙集了來自種業公司及科研院校培育的20個水稻新品種,東源縣種子管理站技術人員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新品種的優良特性以及各品種的種植基本情況和管理技術。此次水稻品種展示,主要圍繞具有較高推廣應用價值的主導品種和苗頭品種,並集成示範了雙季超級稻多項關鍵生產技術,代表當前水稻生產較高的科技成果水平,對促進全市水稻主導品種推廣,探索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2.1 粵農絲苗

粵農絲苗是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發的水稻新品種,作為一種優質抗病常規的水稻,它的優勢在於抗性佳,豐產性好。在廣東省區初試和複試中,該品種的平均產量分別為420.72kg/667m2、437.82kg/667m2,均比對照顯著或極顯著增產。稻米質量達到國家優質2級,對中抗白葉枯病、稻瘟病的抗性良好,而且株型緊湊、抗倒性強、後期熟色好。2011年,該品種在廣東省通過審批,2012~2013年在廣東省已經推廣9200hm2,成為廣東省的主導品種。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主要栽培技術:

粵農絲苗屬於穗數較多、分櫱力強的品種,高產栽培應以“穗數為主、追求大穗、增加千粒重和結實率”為目的。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1)及時播種,培育壯苗

在廣東,在早季就3月進行播種,在晚季就7月中下旬播種。稻種的使用量一般在1.5~2.0kg/667m2,秧田的基肥要施用充足,以早施“斷奶肥”,巧施“送嫁肥”為原則,選育適齡的帶粟壯秧。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在廣東,移栽需要在早季的4月上旬進行,要求秧齡30d左右,晚季在8月中上旬進行移栽,要求秧齡20d左右。移栽時要注意淺栽勻插,其規格大小為16.7cm×20.0cm,每叢2~3苗,每667m2栽插 2.2~2.4 萬叢。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3)合理施肥、節水灌溉

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種植,每667m2“施純氮9~10kg,前期施用量佔75%,中期施用量佔25%。氮、磷、鉀比例以1:0.5:0.65為宜,鉀肥應增施在臺風雨水較多和肥力充足的地方。在水資源管理上應採用“淺水養分粟、苗足露曬田、後期保溼潤”的措施,為了稻粒的飽滿度,應避免過早斷水的問題。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4)防治病蟲災害,確保豐收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密切注意在整個生長期中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分粟期重點防治稻縱卷葉螟,黃熟期重點防治稻飛蝨。加強預防和防治水稻的紋枯病,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力爭增產豐收。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2.2 美香佔2號

廣東省屬熱帶季風氣候,日照長且雨量充沛,是水稻種植的最適宜環境。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用美國種Lemont/豐澳佔三次輪迴雜交培育成的美香佔2號,是一種常規優質釉稻新品種。在廣東省,引進美香佔2號的示範與試驗,並在實踐中進行種植推廣。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高產栽培技術:

(1)種子的選擇,適時播種

種子的選擇是水稻高產的關鍵,在播種前,應選擇優質的種子,並晾曬1~2d,最後進行浸種和消毒。早季定在4月5~10日播種,晚季定在7月10~15日播種,秧田播種量在150~180kg/hm2。

表1 經濟性狀考查表(單位:cm、g、粒、%、萬穴/畝、萬株/667m2、kg/667m2)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表2 生育期記載表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2)培育壯苗

培育壯苗,提高秧苗質量,秧田要施足基肥。基肥一般選用磷酸鈣 300~375kg/hm2,或施 45%複合肥 225~300kg/hm2。在秧苗二葉一心期的斷奶肥,選用腐熟人糞尿加少量磷鉀肥。在秧苗四葉一心期的促櫱肥,選用45%複合肥150~225kg/hm2。

移栽前7~9d,需要施送嫁肥,一般選用尿素120~150kg/hm2。此外,還要做好秧田病蟲草的管理,移栽前2~3d應施好送嫁藥,可用阿維菌素1500mL/hm2加枯草芽抱桿菌180g/hm2兌水900kg/hm2均勻噴霧。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3)移植

採用機械化的方式進行耕作,二犁二耙,要達到淨、平、爛的整田質量標準。採用單苗栽插進行單苗插植,插植密度為3.0×105~3.3×105穗/hm2。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4)肥水管理

在施肥技術上,採取“前促、中控、後補”的原則。前期,基肥應施7500kg/hm2有機肥加過450kg/hm2磷酸鈣;中期,移栽後3~5d,回青肥用除草劑節異丙草胺900g/hm2拌尿素90kg/hm2均勻撒施;移栽後30~35d,穗肥施36%配方肥;後期,適當補施肥料,以禾苗生長情況進行界定:如葉色偏黃,可用磷酸二氫鉀6kg/hm2加氨基酸腐植酸均勻噴霧。在水稻生長期間,水資源要科學利用。前期,以淺水插秧,移植後以薄水促分櫱;中期(插後約25d),從苗數達到夠苗的80%時露曬田,應採取多露輕曬的方式,使根系深扎,防止倒伏,避免無效分櫱的產生;後期,當抽穗揚花時應灌回淺水,收穫前7d灌跑馬水,切忌過早斷水,以防止穀粒充實不飽而影響產量。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5)病蟲害防治

前期,在追第一次肥時進行除草,用節異丙草胺900g/hm2拌肥撒施。分櫱盛期,用井岡黴素3750g/hm2兌水1125kg/hm2噴施,可以防治紋枯病。中期,用井岡黴素3750mL/hm2L加噻嗪酮900g/hm2兌水1125kg/hm2噴施,可以防治紋枯病和稻飛蝨;用2%阿維菌1500mL/hm2加25%噻嗪酮1500mL/hm2兌水1125kg/hm2噴霧,可以防治稻縱卷葉螟、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

後期(破口期、齊穗期),抽穗後,可用阿維菌素1500g/hm2毒死蜱蟲。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6)適時收割

當稻穀成熟時,選擇晴天,及時收割、晾曬。

淺析水稻新品種展示與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產量高、種子是關鍵!

4、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開始重視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糧食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優質水稻推廣體系,選擇良好的水稻品種,提高施肥技術,加強栽培管理工作,切實提升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