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丨化“危”為“機”加速發展品質旅遊

文丨胡衛華

提要:

旅遊業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要主動化“危”為“機”,重點關注健康化、智能化、特色化等發展方向,苦練內功,提升品質。同時也需依靠政府在政策扶持、金融援助、稅收減免、災後整體營銷推廣等方面的支持。藉此良機,旅遊業將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論道丨化“危”為“機”加速發展品質旅遊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中國旅遊業影響巨大。旅遊業幾乎全要素、全領域受到重創而近乎“停擺”,這是中國旅遊業自2003年SARS疫情以來遇到的最嚴重的挑戰。疫情是加速器,加速了旅遊行業洗牌的進程,部分業態單一、產品陳舊、抗壓力弱的傳統企業將淘汰。疫情是放大器,放大了旅遊業的長期結構性弊端:人力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對實體資源依賴性強。

在當下旅遊全行業積極開展自救和爭取扶持政策的同時,旅遊企業更應該把握“食住行遊購娛”旅遊六大要素的變革機遇,順勢調整產業方向,全方位打造“品質旅遊”,增強全行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品質旅遊”是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內在要求。

目前我國多地出臺了刺激性政策。3月11日,北京、貴州、海南三地便同步出臺支持旅遊業發展政策,以解決企業普遍存在的生存問題,並促進旅遊業儘快復甦。廣東省則推出了《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促進文化旅遊體育業平穩健康發展 擴大市場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提振文旅體消費市場,保障文旅體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開展“廣東人遊廣東”“全域旅遊在行動”兩項旅遊振興重點活動,提升消費力。

一、食:轉變消費觀念,注重健康衛生

(一)樹立健康的餐飲消費觀

無論是2003年的SARS疫情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從目前的科學研究結果來看,其宿主都是來源於野生動物。如果沒有人捕獵、銷售、食用野味,就不會完成病毒向人類傳播鏈條的最關鍵一環,兩次重大疫情或許就能避免。過去遊客往往為了獵奇嘗新而食用野味,今後這種消費觀念將會被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綠色生態的“在地化”食材。

(二)養成健康衛生的就餐習慣

中國人歷來注重禮儀,聚餐成為一種重要的社交手段。但從此次疫情的傳播途徑來看,聚餐傳播的幾率很高。可以預見在今後的旅遊行程尤其是團隊遊中,自助餐和分餐制將會佔主導,即便是團餐制也會普及使用公筷,避免發生群體衛生事件。

(三)強化旅遊餐飲衛生安全監管體系

此次疫情將倒逼旅遊餐飲企業強化食品衛生安全工作,形成食材“採購、存儲、加工、配送”的全流程安全監管體系。

論道丨化“危”為“機”加速發展品質旅遊

二、住:普及智能服務,安全管理升級

(一)“無接觸服務”將成“主角”

隨著5G技術的普及,智能化與科技化為酒店業賦能。如VR體驗、自助登記入住、機器人服務、零秒退房等,將為個性化“無接觸服務”帶來更多想象空間。酒店的“無接觸服務”大大減少了人際接觸,避免了交叉感染。而智能化的管理體系,也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酒店的運營效率。

(二)衛生安全將更有保障

疫情將促使酒店業更加重視安全衛生這項基礎工作。如某酒店集團推出的“安心住”服務承諾做到“四項安心”:清潔安心、衛生安心、洗滌安心、檢查安心。

論道丨化“危”為“機”加速發展品質旅遊

三、行:自駕遊更流行,環城圈成首選

(一)自駕遊比例進一步提升

自駕遊在國內旅遊出行方式中的比例不斷上升。《全球自駕遊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國內自駕遊達到5.8億人次,同比增長35.6%。經歷此次疫情,基於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雙重考慮,將會有更多的旅遊者選擇自駕出遊。除此之外,還將會有一部分遊客選擇定製化交通如家庭包車、小團體租車等形式。

(二)公共交通中乘客智能化管理

此次疫情防治中出現了許多確診患者同行程查詢工具,有效地識別了風險人群,做到早預防、早隔離、早救治。因此在今後的旅遊出行(包括景區內部的纜車、遊艇、電瓶車等方式)中,實現乘客的智能化精準管理也將是大勢所趨。

(三)環城遊憩圈更受關注

疫情打亂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恢復後的一段時間很大程度上會通過壓縮原有的假期安排來彌補。因此離城市周邊1-2小時車程左右的“環城遊憩圈”將會更受關注,成為家庭週末短期休閒旅遊的首選項。

論道丨化“危”為“機”加速發展品質旅遊

四、遊:旅遊融入生活,康養產品受寵

即使受到了疫情的嚴重影響,也改變不了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的現實。返璞歸真、迴歸自然,是現代人所向往並且也是旅遊的最高境界。基於親近自然的複合型、多維度、跨業態的康養旅遊產品將成為市場青睞的對象。

(一)“森林+康養”旅遊

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並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森林是物種的基因庫,是人類的健康家園,也是康養旅遊的核心資源。森林中有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體、高濃度的空氣負離子、有益人體健康的植物精氣、舒適的小氣候環境,將森林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轉化為康養旅遊資源還有巨大的空間。

(二)“鄉村+康養”旅遊

鄉村康養是以鄉村廣闊的田園空間和豐富的物產資源為依託,以“四生”(生活、生產、生態、生命)融合和“五養”(養眼、養胃、養肺、養心、養腦)並進為目標,迴歸自然、修身養性、度假休閒、健康養生的一種生活方式。“鄉村+康養”旅遊應立足鄉村及農業本身,聯動鄉村一二三產業,在發展鄉村旅遊乃至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在鄉村康養旅遊開發中可探索“點供”用地模式,有效解決必要的康養設施落地難的問題。

(三)“運動+康養”旅遊

運動康養是依託山地、峽谷、水體等地形地貌及資源,多渠道發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戶外拓展、康養運動、傳統體育運動、徒步旅行、探險等戶外康體康養產品,推動體育、旅遊、度假、健身等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可以預見疫情結束後,“運動+康養”尤其是戶外運動帶動的康養旅遊將會快速復甦。開發“運動+康養”旅遊應在充分保障活動安全的基礎上完善步道、驛站、救護等必要的配套設施,在運動康養中增強體魄、增長見識。

論道丨化“危”為“機”加速發展品質旅遊

​五、購:購物渠道多元,主打綠色生態

(一)旅遊商品銷售渠道更加多元化

除了在旅遊地的實體店購物,旅遊產品線上銷售已經成為常態,並且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銷售平臺加入。如某大型旅行社在疫情期間主動接入了一互聯網平臺推出的企業自救SAAS系統,公司數千名旅遊顧問變身為電商達人,在原有旅遊產品銷售的基礎之上,增添更多品類,全面滿足用戶“旅遊+其他消費”的需求。兩家合作後,其全國旅遊顧問在該平臺的單日銷售流水迅速突破了千萬元大關,旅遊顧問的收入甚至超越了傳統旅遊旺季時的收入。

(二)“在地化”生態產品銷售將上升

疫情過後,與健康有關的綠色旅遊產品尤其是有機農副產品的銷售將受益。以農產品為例,可以設計“綠色有機作物種植——農產品康養品牌化深加工——收穫季採摘體驗”的全產業鏈條。除了遊客在鄉村“在地化”的消費方式之外,還可提供田地認養、會員制綠色農產品定期配送等服務,提高附加值,增強遊客黏性。

論道丨化“危”為“機”加速發展品質旅遊

六、娛:科技賦能娛樂,體驗效果增強

疫情讓旅遊企業更加意識到了科技應用和創新驅動對保持產品競爭力的作用,硬核的科技領域將為旅遊娛樂賦能。旅遊娛樂市場的巨大前景為智能穿戴、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提供了成果轉化的空間。這些機會疊加5G網絡的建設,推動了對高清分辨率內容、沉浸體驗等消費模式的需求。國內類似“印象系列”等動輒成百上千人參與的大型旅遊實景演出或許將會更多地與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增強遊客的互動體驗效果。與此同時,基於特色旅遊景區主題IP開發的網絡遊戲產品也將不斷豐富,成為旅遊消費鏈條的一個新增長點。

總之,經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旅遊業要主動化“危”為“機”,重點關注健康化、智能化、特色化等發展方向,苦練內功,提升品質。同時也需依靠政府在政策、金融援助、稅收減免、災後整體營銷推廣等方面的支持。藉此良機,旅遊業將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作者系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國家旅遊業青年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