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前言:又是一年四月一日,2003.4.1—2020.4.1,張國榮已經離開我們17年了。風繼續吹,十七年繼續寵愛張國榮。


《張國榮復活記》(又名《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程青松/文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第一記:涅槃飛鳥

我聽人家說

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

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

飛得累了就睡在風裡

這種鳥一輩子才下地一次

那一次就是死亡的時候

——《阿飛正傳》


“時候已經不早,要永別忍多一秒已做到。”(《陪你倒數》)。2003年4月1日下午6點41分,張國榮已經在文華酒店24樓健身室外的露臺上徘徊了1個多小時。歌詞僅僅是歌詞,卻如讖語一樣對應著張國榮此時此刻的心境。在這段時間裡,他給很多的朋友都打了電話,他還跟自己的一位朋友傾訴,他患抑鬱症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日子過得很辛苦,他還感激他的同性戀人唐先生和其他好友對他的照顧,最後他提到他需要時間來醫治自己。他需要時間。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時間是不等人的。這是電影《暴雨將至》裡修道院的神父說的一句話。此刻的張國榮最無法忍耐的就是時間,如果時間靜止,他或許可以度過這最讓他難以忍受的時刻。文華酒店之下的美麗香港,黃昏已經漸漸來臨。疲憊的張國榮一個人呆在半空中,輕如鴻毛,他感覺不到生命的重量了。與此同時,跟張國榮在娛樂圈搭檔近20年的經理人陳淑芬正在樓下咖啡廳等他;他的同性戀人唐先生在家裡等著張國榮開車接他一起去打羽毛球。時間梗阻在那裡,好象塞車了一樣,大家都需要漫長的等待,才能抵達。


5個月前,張國榮也曾經有過一次自殺,飽受抑鬱症折磨的他又辛辛苦苦地忍耐了5個月“生之痛苦”。唐先生衣不解帶,竭力挽留張國榮在這個世界多滯留一段時間。可是,張國榮已經不能再等待了。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對生命的厭倦是無法從心底根除的。儘管我們也都或多或少有過厭世的時候,可我們往往會繞過有關死亡的話題,迅速地以另外的“快樂”來替代。畢竟,選擇死亡是需要勇氣的。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46歲的張國榮,正值演藝生涯最為成熟的階段,不管是演戲還是唱歌,都堪稱隨心所欲。想一想,比他年長的鄭少秋、周潤發、譚詠麟都還在打拼,他有什麼不能忍受的呢?2002年,張國榮拍攝了他的最後一部影片《異度空間》,在這部影片裡,張國榮扮演了一位心理醫生,他用真愛去救助自己的一位病人,讓她從可怕的幻象世界中掙脫出來,可是他沒想到,更可怕的事情降臨到他的身上,他也開始一次又一次看到另一個空間的影象,並勾起他二十年前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影片中,張國榮經常會夢遊,也走到過屋頂,試圖跳下去。張國榮將這個飽受幻覺折磨的人物演繹得令人扼腕嘆息。有些評論認為張國榮正是因為在影片《異度空間》當中的表演太過投入,導致心理失衡,才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的論斷似乎是對《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人戲不分”的詮釋。可以佐證的還有“亂世佳人”費雯麗也是因為出演《慾望號街車》之後開始精神分裂。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卻失之簡單。張國榮對生命的厭倦對生命意義的懷疑有一個不斷積澱的過程,他的人生的每個階段對生命的認識都在影響他最後的決定,儘管這樣的決定有可能是倉促的,但也有可能是蓄謀已久的。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沒法找到一個永生的國度,不如擁抱。”(《陪你倒數》)張國榮渴望擁抱的是什麼?是剎那的永恆,還是永遠的解脫?生命並非我們自己選擇,死亡呢?可以由自己來選擇嗎?最後的時刻,他看見了什麼?看見他是一隻飛鳥還是一隻做夢的蝴蝶,一隻路過的蜻蜓?抑或一道乍現的春光,一陣微風,一個叫做“十仔”的孩子?我寧願相信,他看見的是來時路。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46歲半。他越過露臺,從24樓縱身一躍,在他抵達地面之前,他的雙耳邊有呼呼而過的風。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第二記:斑駁春光

我 / 浮沉了數十年 /

在星空裡閃 / 帶著惘然 /

請你 / 容我別去前 / 贈出這闋歌 /

來日某天 / 再相見

但願用熱烈掌聲歡送我 /

在日後淡淡一生也不錯

那暖暖雙手最後可永遠伴我 /

何用再得到再多

/ 仍然沒有一絲悔意!

——《風再起時》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張國榮是香港最早公開自己同性戀身份的演藝明星。在他公開自己的身份之後,他不僅積極參加同性戀人權活動,也身體力行出演了幾部同性戀題材的影片,而他和同性伴侶唐先生長達20年穩定的感情也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稱道和羨慕。在世人看來,張國榮是一個絕對忠於自我,對世俗毫不在乎,“人戲不分”的藝術家,其實,這真的是對張國榮的一個極大的誤解。很長的時間裡,張國榮一直都很在乎周遭對他的看法,他甚至會為媒體曲解了他的舞臺造型而失聲落淚,也為傳媒拍到他和唐先生牽手的照片而怒氣衝衝地要記者交出膠捲。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張國榮能夠在歌壇和電影世界佔有一席之地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爭取來的,唱歌和演戲他都經歷了長達10年的奮鬥。直到1997年,張國榮在演唱會當中唱著《月亮代表我的心》當眾向自己的摯愛唐先生表白了自己的感情,他才真的開始“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藝術而活,為公眾而活。不過,他還是選擇了一個頗為戲劇性的場合和方式來公開自己的身份。人們習慣把同性戀者公開身份的行為叫做“出櫃”,但是很少有人會反問,如果我是是一個同性戀者,是否一定要出櫃?我的生活一定要公開給你們看嗎?我想,對於一直小心呵護這份感情的張國榮來說,他這樣的舉動除了要給唐先生看以外,他還是要給那些侵犯了他生活邊界的媒體和公眾看。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1997年,對張國榮來說不僅僅是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還意味著更多。這一年他拍攝了王家衛執導的影片《春光乍洩》。1997年,對港人來說是情緒複雜的一年,儘管影片講述的一對將自己放逐到南美洲的同性戀者的故事,片中時常掛在主人公口中的一句臺詞“我們不如重新開始”仍然讓港人讀出弦外之音,鄧小平去世的電視新聞畫面出現在影片裡,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張國榮和梁朝偉是沒有父親的。這也是突然需要為自己的來歷做一個界定的港人的困惑。影片裡,梁朝偉總是將張國榮的身份證藏起來,他以為這樣就能留住張國榮的心。影片開頭的第一場戲就是張粱二人在陌生的城市做愛,他們似乎在世界的盡頭狂歡。而隨後展開的兩個人百味俱存的情感糾葛,更是仄逼極致得令人窒息。何謂放浪形骸,何謂暗香浮動,《春光乍洩》即是。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春光乍洩》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為王家衛帶來了第一個華語電影的最佳導演獎,梁朝偉也在香港金像獎上摘得影帝桂冠,張國榮卻兩手空空。對於付出了相當大心力的張國榮來說,還是若有所失。說句公允的話,張國榮在影片中的表演要比梁朝偉更為放達和細膩,尤其是他對肢體語言的運用,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不管是在床上扭著身體和情人撒嬌還是在廚房裡與情人纏綿共舞,都絕對令人驚歎,如果離開了張國榮的表演,那麼這部影片將是神采盡逝。有評論認為張國榮在《春光乍洩》裡的表演太過頹廢,太過玩世不恭,可他們是否記得到過影片當中張國榮獨自面對燈罩上的瀑布失聲慟哭的情形。張國榮似乎在證明自己不羈的外表下,還有一顆脆弱得經不起彈撥的心。而那個關於生命原本就是孤獨的亙古主題,在張國榮所扮演的角色的境遇裡,得到了最充分的呈現。張國榮開始從“神話”和“傳奇”中抽身,分離出自己的真身。當然,這樣的分離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拍過《春光乍洩》6年後,20年的相濡以沫也沒能為唐先生留住張國榮決意離去的步伐。“夜闌靜,有誰共鳴?”這是唐先生寫在輓聯上的句子。張國榮無疑是華人世界最傑出的演員之一,可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能懂得他的又有幾人?即使如王家衛,也只能以“傳奇”二字來形容張國榮,這個世界充滿了誤解,連王家衛也不例外。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春光無限好,卻從不為任何人留駐。張國榮的最後一躍絕非刻意為之的詩意化的華美絕唱。撞在地上的疼痛只有張國榮自己知道,而他灑在街上的鮮血最終會被淡忘。


第三記:夢迷蝴蝶

你不曾真的離去,你始終在我心底;

我對你仍有愛意,我對自己無能為力。

別流連歲月中,我無意的柔情萬種,

不要問我是否再相逢,

不要管我是否言不由衷……

——《當愛已成往事》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1993年5月的戛納電影國際電影節,可以說是張國榮的電影生涯中最為璀璨的時刻。由陳凱歌導演,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的影片《霸王別姬》一舉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霸王別姬》是根據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小說改編的,這部影片早在80年代就曾經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當時李碧華就曾經希望張國榮來出演男主人公程蝶衣,只是張國榮還沒有勇氣化己為蝶。沒想到最後張國榮還是擁抱了程碟衣,在他曾經滄海之後。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鞏俐,張國榮在戛納


《霸王別姬》無疑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的一個神話,也可以說是最為華麗的一部影片。陳凱歌、顧長衛、張國榮、張豐毅、鞏俐、葛優、英達、蔣雯麗,個個出彩。可以說《霸王別姬》耗盡了陳凱歌一生的藝術能量,從此之後陳凱歌的電影每況愈下。而對張國榮來說,《霸王別姬》卻帶給了他此後在電影世界裡長達10年的光輝歲月。張國榮由一個歌者化身為一位演者,在世界影壇留下了自己不可忽略的印記。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幾乎每一個收藏影碟的觀眾都擁有《霸王別姬》,關於這部影片的評述也相當的多。張國榮所扮演的程蝶衣對臺上臺下的人生的混淆,對自己性別的困惑,非常人所能理解,惟有以“瘋魔”二字來形容。有人評價陳凱歌的這部影片屬於典型的宏大敘事的影片,充滿了政治和時代風雲的變幻,但是,我仍然在這其中看到了程蝶衣百轉千回的心路歷程。與其說是一部宏大敘事的影片,還不如說這是一部宏大敘事和個人敘事交戰的影片。要知道,雖然這部影片的導演是一位男性,它的小說作者卻是一位女性。這樣的交戰反而使影片獲得了一種糾纏不清的含混效果,對西方觀眾來說,充滿異國情調的京劇;對東方觀眾來說,“異類的感情”同性戀都給《霸王別姬》賦予了更加“豐富”的色澤。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其實,張國榮還差點與《霸王別姬》失之交臂。程蝶衣最初的扮演者確定的是著名的華裔演員尊龍,尊龍先前已經憑藉主演意大利導演貝託魯齊執導的影片《末代皇帝》為全世界觀眾矚目。但是由於合作條件方面的原因,製片人最終放棄了尊龍,張國榮從而與程蝶衣結緣。《霸王別姬》的創作班底以大陸為主,張國榮能和大陸的創作者合作得如此和諧,他的表演能如此光彩奪目,付出了相當大的心力。以致於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的一位評委竟然為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投上了“最佳女演員”的一票。儘管最終張國榮與影帝擦肩而過,可張國榮所飾演的程蝶衣在東瀛日本獲得了日本影評人協會頒發的“最佳外語片男主角獎”。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香港演藝圈,宛如難測深淺的江湖。1993年,一直在歌壇和影壇與人競爭,被拿來和別人比較的張國榮已經沒有了對手。這一年他37歲,在他和程蝶衣水乳交融的過程中,他開始走向自己的傳奇,走向自己的神話。他期待過這一天嗎?他準備好了嗎?沒有人能回答。我依然記得當初看到程蝶衣在舞臺上自刎的一幕時,那不可言喻的興奮立刻蔓延開來,混合成一種叫做淚水的分泌物充滿了眼眶。這樣的場面震撼了我,卻並沒有讓我難過。同樣的情形,10年後的愚人節,震撼了所有得知張國榮自殺消息的人們。我不敢說每個人都在期待這樣的時刻,可我還是聽見了很多人在說,張國榮重演了《霸王別姬》,他就是需要這樣一個華美的結局。一個人的死被迅速地戲劇化和節目化,各種版本的遺書,各種版本的死因猜測,離真相越來越遠。真相究竟是什麼?張國榮曾經希望走出虛幻的舞臺,但是舞臺上的掌聲留住了他。而他要走出抑鬱生命的時候,卻依然是議論紛紛。不過,這次他成功了,他終於聽不到這個世界的喧譁了。


當生命已成往事,只有微風吹過。


第四記:路過蜻蜓

讓我做只路過蜻蜓,留下能被懷念過程;

虛耗著我這便宜生命,讓你被愛是我光榮。

——《路過蜻蜓》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在張國榮主演的影片《阿飛正傳》裡,任性的卻是傷痕累累的旭仔一直在強調這一點,他有權選擇放浪的人生。在《阿飛正傳》裡,旭仔最想知道的是人生最後一刻會看見些什麼,他還對劉德華說“我死的時候一定不會閉上眼。”他想看到自己的最後,同樣,他也試圖看到自己的來處。從某個角度來說,《阿飛正傳》最貼近張國榮本人。


在《阿飛正傳》裡,旭仔固執地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為此,他不惜傷害自己的養母以及他生命中出現的每個女人。他用遊戲的方式來追逐自己的感情,用遺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珍藏。可等他找到親生母親時,母親卻不肯出來相認。這無疑是對他以為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的諷刺。影片裡有一段決絕且極度驕傲的旁白:“我知道身後有一雙眼睛盯著我,但是我一定不會回頭的。我只不過要看看她,看看她的樣子。既然她不會給我機會,我亦不會給她這機會。”這一段由常規格數變為高速攝影的鏡頭也成為張國榮靈柩告別儀式上播放的短片中的最後一個鏡頭,令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張國榮究竟是任性地走了,而且沒有回頭。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阿飛正傳》裡的張國榮和劉嘉玲


《阿飛正傳》既不是張國榮主演的第一部影片,也不是他主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可是卻成為他的電影生涯中第一座高峰,這部影片不僅為張國榮帶來唯一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的榮譽,還讓在1989年已經宣佈退出歌壇的他重新回到了演藝界。《阿飛正傳》造就了當今亞洲最偉大的電影表演藝術家張國榮,也造就了香港的一代電影大師王家衛,王家衛之後拍攝的《東邪西毒》、《重慶森林》、《春光乍洩》、《花樣年華》讓他躋身世界級導演的行列。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白髮魔女傳》張國榮與林青霞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從《阿飛正傳》開始,張國榮開始了他真正創造角色的電影生涯,《霸王別姬》、《東邪西毒》、《春光乍洩》,張國榮將自己的靈魂分身到他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當中。相比同樣成績斐然的梁朝偉,你似乎對張國榮扮演的角色印象更為深刻。而和他同時代的歌手譚詠麟等,張國榮更是把他們遠遠地拋在腦後。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阿飛正傳》張國榮與張曼玉


《阿飛正傳》拍攝於1990年,13年後,46歲的張國榮為自己的人生劃上了句號。對於喜歡張國榮的影迷來說,他走得太過倉促。張國榮曾經說過:“人說貓有九條命運,而作電影演員可以超過九條命,每一部電影就是一條命。”從這句話裡我們可以感覺得到他將電影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可生命並非永遠充滿高潮的電影,即使他曾經連續開過33場演唱會,他也要謝幕。


張國榮真的需要經過那麼多的人生嗎?其實張國榮一直在試圖從自己創造的那麼多的人生中走出來,可是這樣的努力並沒有成功,對於自己最後的歸宿,他似乎早已瞭然於胸:“以前,以為有種鳥,一開始飛就飛到死亡那一天才落地,其實它什麼地方也沒去過,那鳥兒一開始便已經死了。”(《阿飛正傳》)


對於他經過的事,你又瞭解多少?在張國榮的心中,有一千千個從沒向人打開的死結,他不想說,我們就不該追問。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第五記:不羈之風

這一生 / 也在進取 /

這一分鐘 / 卻掛念誰

我會說 / 是惟獨你不可失去
好風光 / 似幻似虛 /

誰明人生樂趣
我會說 / 為情為愛 /

仍然是對......
只想追趕生命裡一分一秒 /

原來多麼可笑 / 你是真正目標

——《追》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張國榮演唱過很多跟風有關的歌,《風再起時》《不羈的風》《風繼續吹》,在這些歌裡,張國榮反覆唱著過去與留下。他曾經宣佈退出歌壇,後來又“食言”回到歌壇。如此出爾反爾,更多的還是因為他是由一個歌者開始演藝生涯的。“風繼續吹,不忍遠離,心裡極渴望,希望留下陪伴你。”張國榮對舞臺的熱愛是要高於很多隻是把演藝當作飯碗的藝人的。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1977年,張國榮參加了麗的電視臺舉辦的“亞洲業餘歌唱比賽”香港區的選拔賽併入圍。21歲的張國榮開始了他的演藝人生。張國榮的歌唱事業應該說是一帆風順的。同一年,入行沒有多久他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唱片《Day Dreaming》。據不完全的統計,張國榮至少出版過60張唱片。雖然不能說張張都是經典,但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張國榮開始成為香港地區的樂壇巨星。而在張國榮成為巨星直到他告別人世,他幾乎見證了香港娛樂業的輝煌以及衰落。80年代中後期,張國榮和譚詠麟的歌迷之爭,加上傳媒的推波助瀾,成為香港樂壇的奇觀。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由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梅豔芳、林子祥包括後來的王菲等人演唱的粵語歌曲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風靡內地。平時不會說粵語的北方人在KTV包房裡,唱起粵語歌來也是有板有眼。粵語歌在內地一流行就是十餘年,直到香港迴歸之後粵語歌才逐漸式微,港人學習普通話的潮流倒是日漸增長。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而香港電影更是在90年代全面超越了大陸電影,無論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所獲得的成就都可以用“輝煌”來概括。張國榮、張曼玉、成龍、周潤發、林青霞、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人正是見證了香港電影輝煌的藝人。另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還沒有一個能象香港這樣有那麼多“歌而優則演”“演而優則歌”成功例子。張國榮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首次發佈的王祖賢與張國榮的私照


20世紀80年代,張國榮出演過不少的影片,他在《鼓手》《胭脂扣》、《倩女幽魂》、《英雄本色》中的表演也都可圈可點,但是,他在銀幕上的光彩總是會被別的因素所遮蓋。他在《鼓手》中所唱的一句歌詞“我願苦痛變力量,默默忍淚向上遊”頗能代表他在事業處於逆境時的心態。“不信命運,只信雙手去苦拼”,這是張國榮面對逆境的人生哲學。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倩女幽魂》中的張國榮,王祖賢,“哥哥”的稱呼始自於王祖賢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張國榮,鐘楚紅,周潤發合作了《縱橫四海》


張國榮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一部古裝的三級片《紅樓春上春》(1978年),他扮演的是混世魔王賈寶玉,成天混跡於一堆裸露著偉大胸脯的紅樓丫頭與小姐之中。或許這讓某些人看來,張國榮電影生涯的起點有些不堪。張國榮自己卻並不這麼看,他需要的是拍攝電影的機會,他需要“第一次”。香港的演員很少畢業於電影學院的,他們都是通過一部一部影片的磨練而獲得蛻變的,就連蜚聲國際的張曼玉也有過在電影裡充當花瓶的漫長歲月。張國榮同樣如此。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1982年,張國榮的演技初次得到關注,他因為在電影《烈火青春》中的表演而首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就在這年底,張國榮結識了和他相伴20年的唐鶴德(唐先生)。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1989年,厭倦了歌壇競爭的張國榮在開辦了33場演唱會之後決定退出歌壇並移居加拿大。這個時候他並沒有想到會因為主演《阿飛正傳》得獎很快又重返演藝圈。至少在舞臺上聽到海潮一樣的挽留聲的張國榮,在那一刻,去意已定。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第六記:乖乖十仔

我 / 回頭在望某年 /

像失色照片 / 乍現眼前 /

這個 / 茫然困惑少年 /

願一生以歌 /投入每天 / 永不變

任舊日路上風聲取笑我 /

任舊日萬念俱灰也經過

我最愛的歌最後總算唱過 /

無用爭取更多/ 風再起時 /

默默地這心不再計較與堅持

我縱要依依帶淚歸去也願意…

——《風再起時》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關於張國榮童年生活的記敘幾乎都是一樣的,父親忙於工作和母親以外的女人,之後父母離異,哥哥姐姐又都年長於他,因此他的童年很孤獨,連個說話的夥伴都沒有,有人說正是童年生活的不愉快導致了張國榮最終走上不歸路,他的家人應該負很大的責任。可我對這些說法總有一定的懷疑,張國榮真的從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嗎?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張國榮自己對父母的評價是這樣的:“阿爸疼我是無條件的,阿媽對我好是有條件的。如果我不是今天的張國榮,阿媽對我愛會有所保留。阿爸已經去世,但我始終覺得,他對我的愛全無保留,只是他不知道表達……自小我就知道,我和他說話,他有耐性去聆聽,阿媽卻是完全沒有,所以很久以來,我和阿媽連一句心裡話也無法交流。”張國榮的話是肺腑之言,時間是不可以回去的。童年的張國榮,少年的張國榮,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有他自己的寂寞和快樂,有缺憾,也有滿足。原本人生就有諸多的不完美。有人要以完美來要求張國榮,可張國榮並不想做出完美的樣子來給人看。


少年時代的張國榮遠渡重洋去英國上學,正是父親送他去的。如果不是他父親中風,他不會提前結束在英國的學習。或許,張國榮將會有另外的人生。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張國榮的父親是香港的一位洋服裁縫,張國榮原名張發忠。在張家,他最小,排行第十,因此親人喚他的乳名叫做“十仔”。照看十仔的傭人叫做“六姐”。張國榮和六姐的感情很深,21歲那年他報考麗的電視臺的費用還是管六姐借的。六姐年老後,張國榮還專門給她買了房子。


1956年9月12日,呱呱墜地的十仔發出了他在人世間的第一聲啼哭,張國榮的人生從此開始。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原載《書城》2003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