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網課總不自覺?學會用“路徑依賴”,讓孩子自覺學習

表姐最近總是生氣又無奈,讓她心情不好的對象正是她那現在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小東。小東之前在學習上課的時候,表姐就曾被他的班主任老師多次約談過,內容無非就是"小東其實是個聰明的孩子,他不笨,但是他上課總是不聽講,老愛玩兒,有時候還要打掃其他同學,老師佈置的作業沒幾樣有認真完成的,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習太不自覺了……"之類的。表姐也跟小東談過幾次,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和孩子講道理,但孩子就是不聽啊。

最近孩子在家裡上網課,不在學校,沒有老師,孩子更是膽子竄上了天,拿了媽媽的手機上網課,在老師講課的時候,把手機開靜音,擺在一邊兒就到客廳裡看動畫片去了。課都不上,老師佈置的作業就更不用說了,幾乎都沒有寫。表姐說:"小東的各個科任老師都有統計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的,有的孩子一兩次作業沒交,就我們家那熊孩子,次數都標紅的兩位數,老師在家長群裡@我好幾次,真是太丟面兒了……"

孩子上網課總不自覺?學會用“路徑依賴”,讓孩子自覺學習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學習總不自覺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大部分家長總是顯得束手無策,不知該究竟應該從何下手。那麼,這種情況有沒有解決的好辦法呢?當然有了,其實,孩子學習不自覺是因為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在於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想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就少不了"路徑依賴"的協助。

孩子上課總不自覺,可能是因為形成了不良的"路徑依賴"

有一些家長把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原因歸在孩子是任性不懂事的原因上,但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孩子不能做到自覺學習的原因是孩子形成了不良的"路徑依賴",想要讓孩子改變,關鍵就在於"路徑依賴"。路徑依賴到底是什麼呢?

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又譯為路徑依賴性,它的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簡而言之,"路徑依賴"也就是人們難以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孩子上網課總不自覺?學會用“路徑依賴”,讓孩子自覺學習

孩子學習不自覺,就是因為孩子習慣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認真的狀態,這種習慣讓孩子產生了依賴,孩子會認為這樣的狀態是最舒適的狀態,不願意輕易地嘗試其他的道路。當孩子形成了這種不良的習慣時,孩子大部分時候是被動地被這樣的習慣推著往前走,很難走出這條習慣了的道路,這是習慣使然。

想要改變孩子,家長就要從孩子的習慣入手。想要孩子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擺脫不好的習慣,並且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形成好習慣,才能讓孩子受益終生,而好習慣的形成,少不了"路徑依賴"原則的幫助。

學會利用"路徑依賴"受益終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非常重要

"路徑依賴"原則有助於孩子形成好習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長久地堅持好習慣的執行,孩子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1.習慣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在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被稱之為"21天效應"的原則,這個原則表明,如果要一個人形成新的習慣模式或者理念,形加以鞏固,這個過程至少需要花費21天。換個說法,一個人如果把一個動作、或者是一種想法,如果重複執行21天,21天后,這個動作或想法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所以任何習慣都具有穩定性,不論好壞。

孩子上網課總不自覺?學會用“路徑依賴”,讓孩子自覺學習

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多花一些心思關注孩子的生活細節,要在孩子養成壞習慣之前,做到及時制止孩子,並糾正孩子的行為,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小朋友在小的時候很喜歡啃指甲,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動作,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這個動作不能做,它不僅沒有好處,而且很不衛生,指甲上有很多的細菌,啃指甲會把細菌和髒東西吃到肚子裡,容易拉肚子。一開始孩子可能沒過兩天就會忘記,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更加註意,多次重複地提醒孩子,不斷加深孩子的印象,這是矯正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

2.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

孩子上網課總不自覺?學會用“路徑依賴”,讓孩子自覺學習

有一個這樣的實驗,把一隻青蛙放在一個比它的彈跳極限更高一些的小桶裡,剛開始的幾天,青蛙奮力的想要跳出小桶,後來,青蛙發現根本跳不出去,它每一次跳起來的高度也變得越來越低,直到它終於不再嘗試逃出小桶。在那之後,實驗人員把木桶的高度變低了,低到青蛙完全有能力跳出去,但青蛙卻不再嘗試跳出小桶了,它已經習慣了不跳出小桶的生活。

青蛙因為養成了壞習慣,跳不出邊緣並不很高的小桶,它失去了自由。孩子習慣了懶惰,也就失去了自制力。二者本質上並無差別。同樣地,若是孩子能夠形成良好的習慣,他就能長久地以端正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

家長如何在生活中利用"路徑依賴",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1.孩子的生活不只有學習,拓展孩子的生活技能很有必要

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好了",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狹隘的想法。家長不妨試試鬆鬆手,讓孩子在平時生活中,參與一些事務活動,這種做法咋一看是佔用了孩子的學習時間,但實際上會讓孩子得到更多。通過自己動手做家務,孩子能夠在實踐中掌握除學習之外生活必備技能,對孩子而言這也是一種放鬆的形式,還能夠鍛鍊手腦和諧能力,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孩子上網課總不自覺?學會用“路徑依賴”,讓孩子自覺學習

2.教會孩子思考,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

對待剛入學的孩子,家長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協助孩子縷清思路,但解題的過程一定要讓孩子獨立完成。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懂得思考,家長也要逐漸從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抽離出來,給孩子獨立的思考空間。當孩子慢慢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孩子也會漸漸地愛上學習。

3.忙裡要偷閒:孩子的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和學習。這種做法其實利大於弊,孩子學習了一天,大腦已經很疲憊了,在放學後,孩子需要的是讓疲憊的大腦能夠休息的緩衝時間。如果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心情,強硬地要求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反而會讓孩子因此對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

孩子上網課總不自覺?學會用“路徑依賴”,讓孩子自覺學習

正如培根所說的:"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習慣能讓孩子受益終生,壞習慣也能在無形間破壞孩子的人生,家長們趕緊利用"路徑依賴",培養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吧!

我是小航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