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偷家族》和《夢》:傳達出同一種理念,愛和善良需要平衡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事情和夢境裡的不太一樣,《小偷家族》和《夢》的兩位導演向我們傳達了同樣一種理念:在愛和善之間平衡,對生命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愛自己的同時,還需要愛自己所愛的人。這兩部電影,一個在東京的水泥森林發生的事情,一個是在夢境當中的事情。在這兩部電影的對比之下,我們將會知道愛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它看似簡單,卻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電影《小偷家族》和《夢》:傳達出同一種理念,愛和善良需要平衡

導演枝裕和的電影《小偷家族》

在滿天繁星的夜晚,家裡的人在屋外面圍坐在一起,吹著夜晚的涼風看著遠處的煙花,這樣的幸福場景很是愜意。導演枝裕和將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通過鏡頭呈現在大家面前。

在枝裕和的鏡頭之下,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家庭:爸爸柴田治只是工地上的臨時工,媽媽治和信代是洗衣店的員工,奶奶初枝靠著養老金生活,還有小姨亞紀和哥哥治和祥太,這五位家庭成員組成了柴田家族。這個看似普通的家庭,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當揭開這普通的面紗,卻發現他們這一家人還有一個真實的身份就是:“小偷”。

這個家庭除了本職工作之外的收入,其它的收入來源都是通過偷盜來獲得的。剛開始治和信代撿到了祥太,由於自己不會其它的手藝,為了讓祥太能有生活的本領,治和信代開始教祥太偷盜;而治和祥太撿回了可憐的由裡,治和祥太像當初治和信代教自己一樣,也開始教由裡偷盜。

正當的工作和遊走在社會邊緣的工作交織在一起的時候,黑白顛倒讓人分不清對與錯,而當偷盜成為維持家庭主要的工作時,才會讓人知道因為同一種身份,大家才能聚在一起,生活得像一家人一樣,彼此相依為命。

電影《小偷家族》和《夢》:傳達出同一種理念,愛和善良需要平衡

生活有時候就是這樣,像是在和這個家庭開玩笑。治和信代所生活的家庭並沒有那麼的好,看著跟自己有同樣經歷的由裡,她開始決定收養這個孩子,不想讓由裡再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治和信代收養由裡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當面對是要工作還是要拋棄由裡時,現實的殘酷讓治和信代選擇了自己的工作;當奶奶初枝輕輕碰到小姨的腳時,通過感知腳的溫度就知道小姨是否有心事;哥哥治和祥太吃東西的方式,告訴大家自己還很健康,不需要大家過多的擔心。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愛在這個家庭裡隨時都存在。

導演拍攝的場景中,人物之間的表現形式,時常出現反差,讓人們看到祥和的背後,又會有人性可怕的一面。奶奶讓小姨留在自己身邊,是為了獲得小姨前夫的補償金;治跟祥太說:“只有在家裡沒辦法學習的人,才會去學校讀書”;初枝奶奶去世之後,治還叮囑祥太“奶奶一直不存在”,只想繼續獲得奶奶的養老金。從導演這樣安排劇情來看,可以發現人性自私和貪婪的一面。

在善良和人性貪婪的一面,這兩股力量一直在較勁,其中善良的閃光點也是令人動容,當看到奶奶初枝在海邊無聲的感謝,還有治對祥太如實相告“當時確實是想不再要你了”,這些真誠的告白,讓善良又重新定格在人們的心中。

導演將人物刻畫的如此有張力,從而表現出在底層生活的人們,在善良和醜惡面前正能量永遠是排在首位,即使人們到了人生的最低點,陽光依舊會照進人們的心中。在煙花轟鳴的夜晚,屋外納涼圍坐在一起的人們,又一次看到了在黑暗世界裡的一縷陽光。

電影《小偷家族》和《夢》:傳達出同一種理念,愛和善良需要平衡

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夢》

黑澤明的電影《夢》,是這位電影大師在80歲的時候完成的作品,能夠在電影中看到導演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其說是夢,不如說是導演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導演藉助夢境來訴說著自己內心的微觀世界。

導演黑澤明將《夢》這部電影,分成了八個內容板塊,而每個內容之間看似毫無關聯,從第一個內容板塊的“狐狸娶親”,這種虛幻的童話世界,到最後一個板塊“水車村”,這種現實的生活寫照,從虛幻到現實之間的轉換,讓熒幕前的觀影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個少年的成長,到現實生活中的老練,這整個過程全部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從整部電影來看,導演黑澤明的夢境沒有太多奇幻的場景,還是按照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那樣,平鋪直入的來續寫著有溫暖的故事。當背景音樂響起時,很容易讓人一下子就感受到日本傳統文化的魅力,緊接著就進入到電影的場景中。

電影《小偷家族》和《夢》:傳達出同一種理念,愛和善良需要平衡

當人們看到第一個內容板塊時,那個拿著匕首向狐狸謝罪的孩子到最後沒有沒得到救贖,這種開放式的結尾,留給人們美麗的遐想。從中可以看到黑澤明在詮釋“什麼是成長”的時候,向人們傳達出苦難是成長當中人們要經歷的事情。

導演黑澤明在第三個板塊,用長鏡頭平鋪直入,將身處困境之中人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傳達了出來。而當回憶起自己孩童時的場景,那種明亮的色彩表現出孩童的天真浪漫,在經歷了漫天飛雪之後,逐漸向青年時代邁進。和電影《小偷家族》不一樣的是,導演黑澤明用細膩的手法,還原了一個單純的世界,對未來一切美好的期許都藏在這部作品當中。

《夢》這部電影中的八個板塊內容,看似毫無關聯,在無形當中讓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當畫面中的人慢慢的向隧道靠近,那些孩童時的天真自由逐漸消失。在走進隧道的時候,就像步入成年人的世界,開始走向社會群體。當時那個年代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厭惡,就是因為戰爭的原因,現實生活中的戰爭讓人們感受到痛苦,黑澤明將這種痛苦通過電影的形式展現了出來。

電影《小偷家族》和《夢》:傳達出同一種理念,愛和善良需要平衡

戰爭讓人痛苦,也讓導演黑澤明在自己的夢裡出現了黑白場景,刀光劍影和戰士們廝殺的場景,讓活著的人和逝去的的人陰陽兩隔。在第六個和第七個內容板塊,夢裡出現了人們對於核輻射的恐懼,這是整部電影讓人壓抑的地方,襯托出人們對於和平的渴望。

整部電影還是以積極和陽光的形式向人們傳達出生活的希望,導演黑澤明走進梵高的畫作,走向光明的世界,尋找著美好風光和幸福的生活場景。在導演黑澤明對未來美好的期許當中,伴隨著人道牧歌結束了夢的場景。

電影《小偷家族》和《夢》:傳達出同一種理念,愛和善良需要平衡

總結:

黑澤明的《夢》看似一場夢,其實是將人們從孩童時的天真浪漫,到成年人進入社會所看到現實的殘酷,在夢境和現實的衝突之下,對於未來美好生活更加的渴望。

而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在展現底層人們的生活時,在善良和醜惡的衝突之下,向人們傳達了對幸福生活的期許。這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就是,告誡人們愛和善良都是需要人們去學習和培養的,想要過上美好的生活,善良和愛是不可缺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