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看過很多描寫基輔會戰的文章,都用到同一個詞:波瀾壯闊。這是二戰蘇德戰場上的一場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大型包圍戰,戰場正面約為300公里,縱深約600公里,戰役結果是蘇聯西南方面軍成建制地被團滅,超過60萬蘇軍被俘。


按照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摧毀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以下簡稱“中集”)的目標是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以下簡稱“南集”)由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戰略目的是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拿下基輔,然後一直打到伏爾加河,佔領烏拉爾工業區和石油資源豐富的高加索。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德軍的“巴巴羅薩”行動


德軍在北路和中路進展順利,明斯克戰役和斯摩稜斯克戰役都戰果輝煌,唯獨南集遇到了麻煩,西南方向一支龐大蘇軍形成了一個明顯嵌入德軍戰線的突出部。希特勒不顧下屬的反對,決定中集南下,在基輔以東與南集會師,形成對基輔地區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合圍。德軍順利拿下基輔,徹底消滅了西南方面軍,但也貽誤了在雨季之前進攻莫斯科的戰機......


基輔戰役留下了一個永久性的爭議話題——對於德軍來說,合圍基輔是不是必要的?戰爭形勢瞬息萬變,我們不妨試試以希特勒的視角審視當時的形勢。


▍兩難之境:意外的“西南突出部”

76年前站在軍事地圖前的希特勒大概沒有預計到,明明是三路同時挺進,卻在南線戰場上形成以基輔為頂點的“西南方面軍突出部”。


面對蘇聯西南方面軍,在西歐打嗨了的德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時任方面軍司令員的基爾波諾斯上將是第一批從戰爭爆發的震境中恢復鎮靜的高級將領之一,他有效地利用了蘇聯領土的縱深,將所轄4個集團軍梯次防禦部署,相互策應,甚至大膽地對德軍名將克萊斯特的裝甲軍團的側翼進行反突擊。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基爾波諾斯上將


同時,烏克蘭地區河流交錯、沼澤密佈,有效地遲滯了德軍攻勢。德軍王牌主力第6集團軍就曾在普里佩特沼澤遭遇蘇軍突襲,傷亡慘重。第6集團軍幾年後在斯大林格勒被滅,這個集團軍的悲催命運就是從普利佩特沼澤開始的。


但是由於右翼巴普洛夫的西方方面軍和左翼南方方面軍的潰敗,西南方面軍兩翼被德軍包抄和牽制在基輔為頂點的三角形區域內,從而形成了西南突出部(見下圖)。其存在,無疑使德軍南集的戰略進攻難以按時間表進行,同時也對中集側翼構成了威脅。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對於德軍極其扎眼的“西南突出部”


就問你,敢不敢把突出部幾十萬敵軍留在身後,直撲莫斯科?


▍屢試不爽的兩翼合圍

顯然,“西南突出部”的出現並不在巴巴羅薩計劃的預案之內,希特勒該拿它怎麼辦?


此時,西南突出部給德國製造了麻煩和威脅,但也把自己陷入與德軍中集和南集的兩線作戰中,為德軍進行坎尼式兩翼合圍創造了最合適的條件。


說起合圍,德軍可是屢試不爽。中集在戰爭爆發不久,連續進行了精彩的明斯克和斯摩稜斯克合圍戰役,蘇軍在這兩場戰役中分別損失了50萬人左右。在基輔會戰開始前10天進行的烏曼戰役,德軍南集再次使用合圍戰術,將蘇西南方面軍一部在烏曼消滅,蘇軍被俘10萬人。


在基輔前線,到8月上旬,德軍中集和南集的東進部隊之間的直線距離為550公里,而整個蘇軍西南集,就在兩隊德軍之間的三角地帶內。倫德斯泰特元帥敏銳地覺察到了戰機,設想中集南下,南北合圍,併為西南方面軍選擇了一個葬身之地——基輔東部。應該說,倫德斯泰特是基輔會戰的始作俑者。


基輔戰役的詳細進程不再贅述,簡單說就是,德軍最優秀的兩支精銳裝甲集群果敢迅速、極具突然性地行動,千里奔襲,在合圍地點形成優勢兵力。9月16日,古德里安和克萊斯特在基輔以東200公里的洛赫維察會師,基輔包圍圈的外圈正式完成,包圍圈總面積達到13萬5千平方公里,相當於8個半北京市的面積。50多萬蘇軍成為甕中之鱉。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基輔戰役投降的蘇軍


▍希特勒vs斯大林:獨裁者的對決


基輔會戰不僅僅是波瀾壯闊,它體現的就是希特勒與斯大之間大腦和意志的對決。兩個個性鮮明,剛愎自用的獨裁者在許多方面不謀而合,在決策中也都遭遇到不小的阻礙,而最終得到了不同的戰果和命運。


面對基輔, 希特勒有理由自信狂傲,他在此前橫掃波蘭、西歐,完滅宿敵法國。一次次閃電戰的勝利,都印證了他自己的軍事天才。據《基輔之戰》的作者David Stahel說:在希特勒眼裡,蘇維埃政權脆弱如大廈將傾,就差一推。在針對斯拉夫人進行的宣傳上德國一直強調蘇維埃政權的殘暴,不被軍民支持,即將崩潰。


可惜這個幻想距離現實非常遙遠。蘇軍出乎意料地頑強抵抗,斯大林也放棄了蘇維埃共產主義的修辭,成功地動員起一場全民保家衛國的“偉大的愛國戰爭”,令德國人深感摧垮蘇軍意志之難。


對於基輔,斯大林有著和希特勒一樣的執念。基輔是烏克蘭的工業經濟和交通中心,烏克蘭擁有豐富的資源。斯大林深信德軍的主要戰略目標是烏克蘭,所以在南線的部署最為強大。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二戰前的基輔


有意思的是,這兩大領袖對基輔的戀戀不捨,卻都遭遇到將軍們的強烈反對。


先是希特勒的將軍們急不可耐地要挺進莫斯科,陸軍參謀長哈爾德甚至想以辭職相逼。無奈希特勒堅持先獲取資源,堅稱冬天之前,莫斯科不是主要目標,確保南北兩翼的安全是“對於奪取莫斯科具有重大意義”,他還認為,蘇軍的西南突出部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一旦清除了中集的側翼危險,尤其是消滅了西南突出部,古德里安可立即調頭直取莫斯科。在將軍們無功而返後,基輔會戰這才序幕拉開。


同樣爭執不休的還有蘇軍指揮部。朱可夫及一些前線將領,顯然比斯大林更清楚1941年時德軍和蘇軍相比,在兵力、機動性、速度、裝備、後勤上全方位的絕對優勢,他們呼籲放棄基輔,在合圍形成之前撤離。


連老紅軍布瓊尼都察覺到危險時,斯大林還在猶豫,他被烏曼合圍嚇壞了,不想重演慌亂奔逃導致被全殲的一幕,遲遲不肯下令東撤,甚至乾脆讓朱可夫和布瓊尼靠邊站,換上了更聽話的元帥鐵木辛哥。


斯大林死守基輔的初衷有他的道理:只要守住基輔,就能守住烏克蘭,同時就能保持對德軍中集側翼的威脅,德軍就別想放心大膽進攻莫斯科,如果基輔能拖到冬季,德軍的補給線將出現問題,那時就是蘇軍反擊的機會。可以說,希特勒想到的他也都想到了,只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斯大林對自己權威的維護和多疑善變不輸希特勒,多次臨陣撤將,可以說部分成全了希特勒的勝利。


此外,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堅守基輔的初衷也涉及政治因素。美英擔心蘇聯頂不住德軍攻勢,速敗速亡,那麼接下下來倒大黴的就是他們,所以希望看到蘇聯能拖住德軍。而蘇聯也有必要在世界,尤其是美英面前展示自己堅持戰鬥的決心。在爭取美援的關鍵時刻死守基輔,放在整個二戰國際關係的宏大背景下,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實上,後來蘇聯打贏戰爭,美援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輔一役對兩位獨裁者的影響

基輔勝利大大提振了因停滯而消沉的德軍士氣,似乎再次證明了希特勒的“正確性”。宣傳部長戈培爾不失時機地讚頌元首驚人的智慧,元首本人也愈發迷信自己的天才,其獨裁和專斷與日俱增,對部下越來越輕視。基輔前後一系列戰役中他與德軍高級將領,尤其是與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要制定者哈爾德等人的衝突進一步加深,幾年後哈爾德甚至被希特勒以謀反為名投入了集中營。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陸軍參謀長哈爾德


相反,斯大林由於幾次關鍵性的誤判直接導致了蘇軍重大損失,他開始意識到,把事情交給將領更為明智。也就是從基輔開始,朱可夫等人重新回到軍事主官崗位,掌握指揮權。


基輔之戰還打出了以巴格拉米揚為代表的一批後起之秀,而斯大林的角色在戰爭中後期更像一個全國人民的精神領袖。(這個精神領袖形象一直持續到十幾年之後被徹底顛覆,清算斯大林的是當時從基輔保衛圈中逃出的西南方面軍政委,尼基塔•赫魯曉夫。)


▍巴巴羅薩:早已註定的失敗

後人一直爭議德軍是否應該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這主要是因為元首預期勝利帶來的壓倒性戰略優勢並未達成。


德軍為勝利所振奮,更多是基於預期戰爭即將結束。但如今進攻莫斯科雖然沒了後顧之憂,拖延的時間卻給蘇聯軍民一絲喘息之機,這是又一場“以空間換時間”。在最艱苦的戰略防禦階段,蘇聯政府沒有從莫斯科潰逃,沒有流亡,斯大林還在紅場——這對蘇聯軍民的精神鼓舞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自基輔會戰之後,除了在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的勝利,德軍最擅長的兩翼包圍再難實現,反倒是1943年初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被圍,重演了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團滅的慘劇。用俗話說,基輔會戰鍛鍊了隊伍,使蘇軍“長了記性”。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的中央廣場上揮舞紅軍旗幟的蘇聯士兵


那麼是不是在9月份直取莫斯科就勝算更大?以及接下來必然要問的問題——拿下莫斯科是否就意味著整場戰爭的結束?


某些戰後倖存的德國軍官確實宣稱過,如果不被調去基輔,他們本可以拿下莫斯科。對此,且先不討論以當時德軍的補給能力能否支持莫斯科戰役,朱可夫就指出,如果德軍挺進莫斯科,蘇聯肯定會命令基輔地區的幾十萬蘇軍立即攻擊德軍側翼。。。假設一下歷史重寫,德軍直接攻打莫斯科,那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大概就成了“為什麼當初德軍不打基輔?”。


實際上,筆者更同意David Stahel的看法:早在8月初巴巴羅莎行動第一次停滯不前(也就是西南突出部的形成)的那一刻,德意志帝國的不祥之兆已然顯現。因為整個行動都是基於在數週之內擊垮蘇維埃意志,任何一環跟不上都難以為繼。

雖有烏克蘭豐饒的物產做支持,希特勒的閃電戰術在蘇聯卻遭遇了真正的天敵——廣闊無垠的國土縱深和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巴巴羅薩行動中的德國士兵


就連大力吹捧基輔勝利的戈培爾,都私下感覺到了不詳,早在1941年9月中旬拿下基輔前夕,他在日記中提到,東部的戰爭不會像希特勒想象的那麼快,閃電戰變成了一場資源戰。“一旦人們知道了東部的戰役無法在預計日期結束,也該意識到我們面對的困難...現在取決於誰能撐到最後...事實上,我們是在背水一戰...”


從西南突出部的出現打亂德軍預先部署的那時起,無論是選擇基輔還是莫斯科,“天意”已經顯現。1941年8月希特勒和斯大林所相信的“奇蹟”,都開始走向各自命運的終點。


回顧歷史上的重大戰爭,不得不從一些規律中歎服早已註定的結局,而戰爭全景中的某個獨立戰役,最終只是暫時阻礙了這一進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