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閱讀訓練的幾點感悟

語文教學中閱讀訓練的幾點感悟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話就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如何讓閱讀教學更具有實效性,相信每個語文教師都在不斷的探索研究。可是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三少一多”的現象,即課堂上學生讀的時間少,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更少;課堂上思考問題少,教師講得多,滿堂灌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少教師將本屬於學生的時間過多的用於講解分析課文,而忽視了應讓學生充分閱讀。由於學生讀不到位,對課文的感知膚淺,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文章思想,難以受到文章所蘊含的情感薰陶,在語言上也得不到應有的訓練。要解決這一問題,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閱讀教學應把重點放在“讀”字上面。教師應樹立這樣的思想——課文要靠學生自己去讀懂,閱讀課中要有琅琅的讀書聲。讓學生在讀中求知、讀中求智、讀中悟道。 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我也在不斷的鑽研、反思、改進。因此,對小學語文閱讀訓練也有了幾點自己的感悟。

一、多讀多練,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培養閱讀方法首先要學會 “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課文,做到不增字減字,不錯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讀書聲;“耳到”就是要會聽別人讀,會聽自己讀,要有語感;“手到”就是要在讀的過程中要有勾勾畫畫;“心到”就是要邊讀邊思考,不要有口無心,讀了什麼都不知道。其次要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目標指導朗讀訓練。第一、讀正確。是要把握實質性整體。讀正確是流利讀、有感情地讀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利用漢語拼音正音,並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讀。是指讀的時候句子清晰,停頓適當,語言流利順暢,在教學中應注意“上聲、輕聲、兒化音”等變音現象的指導,注意指導學生克服朗讀時形成的習慣性腔調,如“唱讀、念讀”等。第三、有感情地讀。主要指讀出抑揚頓挫,語調神情顯出文章的風格神采。在指導中,應把理解語言與訓練朗讀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在讀中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歷其事、如聞其聲,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提高朗讀效果,最終實現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

二、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同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想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就能引起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小學生對什麼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求知慾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就要求教師花心思,結合課文來想辦法以及採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有時還要把握住意外的生成火花,使導入的光芒更加的耀眼。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進入教學的情境之中。

三、提出閱讀要求,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去閱讀課文,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則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還要讀出一定的感情,而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完整地進行概括;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繫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繫,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課文的內容。

四、精講多讀,在讀中理解。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講授再講授,就像一個媽媽,反覆嘮叨孩子,孩子必會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儘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覆讀,反覆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教師再做適當的點撥。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隨之得到了相應的昇華,教學任務就完成得輕鬆愉快。

五、創設意境,讀出作者思想感情。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資料,去創設意境。如在教學優美的散文、古詩時配以音樂、圖畫;教學記敘文時配以課本劇;教學童話故事時讓孩子們自己來演一演,並動手做頭飾畫圖片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來學習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六、 注重交流練習,提高學生能力 。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些課,學生髮言雖然積極投入卻只能蜻蜓點水式地說些粗淺得感受,缺乏“含金量”;有的則雖然觀點較深入但是語言不夠規範,表達欠妥、詞不達意;更嚴重的甚至還有諸如語序失調、邏輯紊亂等現象。這樣的課自然很難說是“高效率”和“有成色”的。在語文教學閱讀訓練中,課堂交流環節既是學生心得匯談的最佳“平臺”,更是言語操練的最主要“時段”。曾有專家提醒:“語文課,‘交流’好才是真的好。”因為語文課特別是閱讀教學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如果學生在語文課上不講究、不練習、不規範自己的語言,那應該在什麼課上去講究、去練習、去規範呢?實際上,唯有多維、立體的課堂交流,才能讓教學豐潤、高效!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在交流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規範學生的表達語言,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注重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糾正語法句式的錯誤及表達的明確性與完整性,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及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閱讀訓練的方法還是有很多很多的,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積累和不斷的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持之以恆,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勞的小蜜蜂,相信我們一定會擁有教書育人中最甜的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