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老人言: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與人不睦,勸人架屋。《增廣賢文》

跟別人合不來,就去養一群鵝;跟別人不和睦,就想想古人蓋房子需要齊心協力合作的精神。

清朝的時候,京城有個叫張廷玉的官員。因為他一直盡職盡責,謹守本分,皇帝對他器重有加。他的官也越做越大,就連遠在桐城的家裡人都覺得分外有面子。

老人言: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一次,張廷玉的老家要修房子,跟鄰居發生了衝突。其實,這件事說大不大,就是張家在修牆時,因為三尺寬的地盤,雙方一直爭讓不休。張家人深覺家裡有人在京城裡當官,他們雖然離得遠,但好歹能夠沾到一點光吧。既然是有後臺的,如果還把三尺地讓出來,不就太沒面子了嗎?

而鄰居也表示:“別以為你們有後臺就了不起,這年頭走到哪兒土地都是寸土寸金的,咱們怎麼能說讓就讓呢?事關家族利益,絕對不妥協!”

張家人見對方不怕自己,又怒又急。張廷玉的母親更是一咬牙,當即決定:“給兒子寫信!”她在信中說:“兒子啊,你現在雖然在京城裡當上了大官,但老家的這些鄰里鄰居卻壓根兒不把咱當回事。就說這次我們修房子吧,不過就是三尺地,他們都要一爭高下。兒子,你雖然在京城,離得遠,但也要給咱做主,不能讓他們小瞧了咱張家人不是?”

老人言: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收到母親來信的張廷玉很為難,他深知自己如果動用官威,為家人掙回面子,輕而易舉就能做到。不過,自己之所以在官場上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跟官威大小毫無關係,而是自己多年來安分守己、與人為善才走到這一步的。

張廷玉思前想後,就給老媽寫了回信,信上只有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勸告他母親,咱們家修房子本來是好事,現在不過是三尺寬的地盤,謙讓一步,避免雙方的衝突有何不可呢?別的不說,您就看看那秦始皇,他在世的時候何等的風光,稱得上是統一天下的千古一帝了吧。可是千年過去了,這世上哪裡還有他的地盤呢?不過只剩下萬里長城還能證明他曾經存在過罷了。

老人言: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張家人收到信後,仔細一想:“對啊,咱們現在的屋子又不是不夠住,何苦要勞神費力地跟人爭個高下呢?”於是,眾人商量過後,當即退讓了三尺地出來。

另一邊,張家的鄰居本來還準備長期作戰呢,誰曾想對方竟然主動退出爭端,也不由得羞愧起來,暗說:“人家在京城裡有後臺的,現在都能主動相讓,咱們再糾纏下去的話,就會有失體面了。不如也退出三尺地,重修鄰里之間的關係吧。”

就這樣,桐城的地面上多出了六尺空地。人們知道後,便把這裡叫做“六尺巷”,以此勸誡後人:鄰里之間要懂得和睦相處,相互忍讓。

有句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的關係處好了,大多是比遠房親戚還要親的。張廷玉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勸誡家裡人讓對方三尺又何妨。

老人言: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很多時候,我們和鄰居發生的衝突,說穿了都是些家長裡短的事,並不牽涉到原則問題。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把心胸放寬一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爭吵多一點笑容呢?人和人的相處,貴在和睦,如果彼此都能退一步的話,海闊天空並不是難事。畢竟某一天,當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第一個向你伸出援手的,多半不是遠方的親人,而是離你最近的朋友和鄰居。既然如此,我們就更應該學會跟鄰居和睦相處,讓自己和他人都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