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寫作》:想當作家沒有任何捷徑和祕訣,唯有多讀多唸書

由於自媒體的興起,不少愛好寫作的創作者紛紛湧入各大平臺,寫文章,抒發感情或觀點,自媒體大有百花齊放之勢。文章優異、思路清晰、深諳用戶心理、毅力又強的創作者迅速成長為大V,粉絲達幾十萬甚至百萬以上,靠寫作賺得了人生的一大桶金。

《季羨林談寫作》:想當作家沒有任何捷徑和秘訣,唯有多讀多唸書

不少金字塔底部的寫作者遙望前輩們的戰績羨慕不已,想快速成長為大V卻不得法,於是,就想到‘跟著大V有肉吃’,買大V的專欄、報大V的培訓班,動輒上千的投入,一股腦地投進去,妄想通過一次培訓,以後就能隨便寫出10萬+、100萬+的文章,實現財富自由。

殊不知,很多人錢花了,也學習了,可是效果卻並不怎麼明顯。寫出的文章沒人看,粉絲數增長可憐,更別提有什麼收益了。

很多人疑惑了:大V們寫的文章很受讀者的歡迎,培訓課程也說得頭頭是道,很有條理,自己也聽懂了,怎麼仍感覺學無所獲,寫文章不知從哪裡下手呢?

其實,不過是因為寫作培訓教給你的是寫作方法和技巧,以及怎樣契合平臺要求,規範化創作。至於文章至關重要的骨、肉、脈絡,還是要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感悟力分析力,這個是老師沒辦法教你的,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多讀書多看文章多思考,寫作是沒有什麼捷徑可言的。

《季羨林談寫作》:想當作家沒有任何捷徑和秘訣,唯有多讀多唸書

今天,推薦一本季老先生的《季羨林談寫作》,讀完這本書,會讓你油然而生一種對寫作的敬畏感,培養正確的寫作習慣,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多讀經典,才能寫出有價值的內容。

季羨林,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佛學家,語言學家,學術大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著作有《季羨林文集》,《牛棚雜憶》等,精通多國語言,並翻譯了多本印度佛教經典,搶救祖國古代典籍並作為主編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散文文筆樸實,感情真摯,多篇選進中小學語文課本。

一生淳樸,深受人們愛戴,生前曾撰文辭掉三大頭銜: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季羨林談寫作》一書收錄了季羨林關於寫作的一些文章,會帶給愛好寫作的青年一些啟發。

我們從四部分解讀這本書:

一、寫作有捷徑嗎?

《季羨林談寫作》:想當作家沒有任何捷徑和秘訣,唯有多讀多唸書

這是大多數寫作愛好者關注的問題,也很容易急功近利想走捷徑,但本書開頭就告訴寫作者:

要慘淡經營,多涉獵中國古典名著和國內外名著,不要相信寫作秘訣類的書,“讀書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

很多出版社出版了一些《怎樣當作家》、《如何寫小說》、《作文秘訣》類的書,不過是瞄準了學生的錢包,立章立節,東拼西湊,洋洋灑灑,神乎其神,實際上是一派胡言亂語,作者甚至自己都沒有創作出一部優秀的小說。

誰要是想從裡面找捷徑,尋秘訣,誰就是天真到糊塗的程度,花了錢,上了當,“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古今中外就沒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麼秘訣成名成家的。記得魯迅或其他別的作家曾說過:《作文秘訣》一類的書是絕對靠不住的。想要寫好文章,只能從多讀多念中來。


二、寫文章一定要注重結構,重視開頭和結尾

古代大文學家寫文章,都不掉以輕心,而是簡練揣摩、慘淡經營、句斟字酌、瞻前顧後、然後成篇,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古人作文,俱有間架,有樞紐,有脈絡,有眼目。寫文章一定要注重結構, 最重要的是開頭和結尾。

文章一起頭,必須立刻就把讀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讓他非讀下去不可,大有欲罷不能之勢。所以,作者都會對開頭非常重視。

《季羨林談寫作》:想當作家沒有任何捷徑和秘訣,唯有多讀多唸書

在這方面,古代大文豪歐陽修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歐陽修的《相州晝錦堂記》開頭幾句話是:“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據一本古代筆記上的記載,原稿並沒有這一句。歐陽修經過了長時間的推敲考慮,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突然心血來潮,覺得還不夠妥善,立即又派人快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來,加上了這幾句話,然後再送走,心裡才得到了安寧。

可見,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都是以非常慎重嚴肅的態度來對待文章的起頭的,也沒有哪一篇文章不在結尾上下功夫的,詩文總不能平平淡淡地結束,總要給人留下一點餘味,含吮咀嚼,經久不息。

寫散文雖然不能說是“難於上青天”,但也絕非輕而易行,應當經過一番磨鍊,下過一番苦功,才能有所成,絕不可掉以輕心,隨意寫之。

季羨林認為,散文最忌平板。平淡無味絕非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有波濤起伏,曲折幽隱,才能有味。有時可以採用點文言辭藻,外國句法;也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俚語俗話,增添那麼一點苦澀之味,以避免平淡無味。理想的散文是淳樸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

寫文章一定要認真嚴謹,注重結構,重視開頭和結尾。要忍受孤獨,不浮躁、忍得了慘淡經營,才有可能寫出流利、感情真摯的文章。

三、身邊皆是素材

《季羨林談寫作》:想當作家沒有任何捷徑和秘訣,唯有多讀多唸書

季羨林說:“沒有身邊瑣事就沒有真正好的散文。”

寫任何文章都一樣,不僅是身邊瑣事,新聞熱點、媒體採訪、網絡熱聞、還是歷史典故,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

寫作者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要養成愛觀察愛思考的好習慣。

十年文革期間,季羨林飽受紅衛兵的摧殘,住過牛棚,出過糞坑,遭受惡毒批鬥攻擊,處在人與非人的中間界限。

文革結束後,他一直期待有人能寫一寫這段歷史,但最終失望。在沉寂了十六年後,為了讓後代青少年銘記這段荒謬絕倫慘無人道的歷史,免得重蹈覆轍,寫出了《牛棚雜憶》。

散文要求的是真實,季羨林的散文都給人一種真摯淳樸的感覺,包括《賦得永久的悔》中對母親的遺憾,讓讀者讀來也扼腕嘆息。

文藝的生命在於豐富多彩,單調是文藝的大敵,古代歷史題材也必不可少。

魯迅曾出過一部《故事新編》,對古代神話、古代典故等重新編纂,形成了新的故事,“舊瓶裝新酒”,拿現代的眼光解讀老故事,與時俱進。

《季羨林談寫作》:想當作家沒有任何捷徑和秘訣,唯有多讀多唸書

三國、玄奘取經的故事,在宋、元年間就出現了大量話本,而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就是在民間流傳故事的基礎上,作者傾注自己的心血和見解編著的。

以歷史知識,名人典故為創作源泉,可以幫助人民總結歷史經驗,豐富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分清是非,辨別邪正。

利用歷史題材,並不等於寫歷史。我們當然不能歪曲歷史,但也不必斤斤計較歷史細節。題材是舊題材,思想內容卻完全是新的思想內容。用句通俗的話就是“借題發揮”,借用歷史題材抒發自己的感情。


四、文藝無國界,多讀經典

《季羨林談寫作》:想當作家沒有任何捷徑和秘訣,唯有多讀多唸書

好的文藝能增強人的智慧,能陶冶人的性靈,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能滿足人的審美需要。這樣好的東西,不管它原來產生在什麼地方,一旦產生,必然傳出國界和民族的界限,被那裡的人民所接受。

愛好寫作的人一定要好好讀中國古代經典名著,古詩詞,哲學書籍,近現代名著,外國名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裡面涵蓋了作者多年的人生智慧,從中還可以學到寫作方法。

季羨林曾領銜編纂過一部《中外文學書目答問》,為愛好文學的人提供一些常識性的介紹,並作一些閱讀輔導。從中你可以選出自己所喜愛的文學作品,再進一步閱讀全書。

總之,寫作沒有捷徑,還是要下苦功夫閱讀名著,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培養自己的鑑別欣賞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多讀多寫多練,認真對待每一次的創作,才會寫出行雲流水文筆通暢的文章,令讀者感覺心曠神怡,獲得豐富和美的享受。


——END——

推薦書籍 : 《季羨林談寫作》 作者:季羨林

麻辣兔頭,一個有趣的影視書評號,愛讀書,愛寫字,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