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過會的捷安高科供應商真實性被質疑,三版招股書數據前後“打架”

IPO過會的捷安高科供應商真實性被質疑,三版招股書數據前後“打架”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肖超 陳鋒 北京報道

一家IPO已過會的公司,新近被質疑招股書數據真實性。

4月1日,有媒體援引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數據稱,捷安高科2019年上半年的第八及第十大供應商的社保繳納人數此前均為0人,近200萬元的採購數據真實性存疑。

成立於2002年的捷安高科,是一家主營業務為軌道交通、安全作業、船舶和軍工等領域的計算機仿真實訓系統研發與技術服務提供商。2014年掛牌新三板後,兩度向A股發起衝擊,最終在2020年1月首發過會,即將登陸創業板。

招股書顯示,捷安高科擬募集資金3.40億元,其中投入到軌道交通虛擬仿真實訓系統技術改造項目、安全作業仿真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項目的資金分別為1.15億元、9700萬元、4800萬元,另有8000萬元擬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據招股書顯示,捷安高科在2016年至2018年間實現營收1.6億元、2.17億元和2.6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904萬元、4990萬元和7285萬元,並預計2019年全年淨利潤為7903萬元,較2018年度再增長8.48%。

主營業務集中

在逐年增長的業績數據中,稅收優惠政策對於捷安高科的淨利潤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捷安高科及其子、孫公司北京申謀、鄭州捷碩等分別符合高新技術和小型微利企業稅收優惠標準,2016年至2018年間,捷安高科享受的稅收優惠佔當期利潤的比例均超過30%。

但與此同時,捷安高科在此3年間的應收賬款淨額分別達到5624萬元、9759萬元和12160萬元,佔當期營收的比例逐年增加,並在2018年的佔比超過45%。捷安高科對此表示,公司客戶信用狀況良好,報告期內未發生應收賬款壞賬損失,但仍存在風險。

從主營業務上看,捷安高科的收入主要集中於軌道交通領域仿真系統,其收入佔比雖在近年來逐年下降,但截至2018年末仍超過70%。而與之相比,捷安高科船舶、軍工業務板塊的營收貢獻佔比不足7%。

捷安高科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產品的客戶主要為開設相關專業的學校、各地鐵路局及其下屬單位和地鐵公司、各地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門,且通常在當年第一季度制定採購與預算計劃,並在審批和編制預算後開展招標等活動,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進行產品的驗收,收入分佈具有一定的季節性。

而在目前受疫情影響,學校大多未開學的情況下,全年業績是否會受到較大沖擊,《華夏時報》記者就此多次致電捷安高科信披電話,但均未能接通。

此外,捷安高科也提示了市場競爭及技術更新與產品研發風險,認為行業發展較快,對於新產品新技術的市場發展趨勢研判、對客戶的需求動態掌握的及時性要求更高,公司需保持警惕,及時調整技術路線和產品定位。

在捷安高科所列的競爭對手中,也不乏已上市的企業。《華夏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其中一家名為運達科技的上市公司,該公司董秘辦人士在談到與捷安高科的比較時表示,運達科技的優勢在於在高端市場份額較大,但公司日後將會逐步繼續開拓其他市場。

而被問及疫情是否影響一季度項目準備與招投標時,該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現在也有電子招標等多種方式,受疫情影響不會很大。

前後招股書數據存出入

捷安高科此前在2016年即有過啟動IPO的經歷。在中途更換過一次輔導券商後,捷安高科在2017年8月正式提交招股書,但7個月後宣佈撤回,捷安高科對外解釋為“公司調整上市計劃”。

然而距離撤回僅5個月,捷安高科重啟IPO,並在2019年3月再次遞交招股書。當年11月,捷安高科收到證監會的反饋意見,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就規範性問題、信息披露問題等對發行人及保薦機構和律師提出了32個具體問題,包括捷安高科在2014年委託其實控人購買2000萬元理財產品、並在3年後才收回收益的合理性等。

捷安高科很快對此進行了回覆,而《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即使是2019年3月及11月的兩版招股書,其中的數據也存在“打架”的情形,如前後兩版2018年末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相差30餘萬元,2018年的營業成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淨利潤相差10餘萬元等。

此外,2016年的應收賬款餘額前五名客戶及前十名客戶也出現了前後不一致的情況。前者是在2019年的兩版招股書中由哈爾濱鐵路局替代了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而後者是在同2017年版招股書的比對當中出現差異,對十大客戶及銷售金額做了更改。

而對此,捷安高科及其中介機構一直未正面回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