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系公募5週年:大佬“創業”命運不同

個人系公募5週年:大佬“創業”命運不同

外匯天眼APP訊 : 自首家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泓德基金於2015年3月成立以來,國內帶有“個人系”標籤的基金公司至今已有5年的發展歷程。在銀行、公募、私募等各行業大佬積極湧入並設立的背景下,目前累計獲批機構數量達到18家,開業的也已有15家。但就發展情況而言,各家公司卻明顯呈現出“步履”不一的態勢。為何會出現分化局面,缺少機構股東支撐的個人系公募應如何搭建自身的獨特優勢,也備受市場關注。

再迎新成員

5年獲批機構增至18家

在首家機構成立5週年之際,個人系公募也迎來了自己的新成員——興華基金。證監會最新披露數據顯示,審核逾3年的興華基金的設立批覆已於今年3月正式核准。同時,核准張磊任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王海濱任督察長。

據公開數據顯示,興華基金是一家全自然人持股的基金公司,也是首家設立在山東省的公募機構,註冊資本為1億元。從股權結構來看,張磊、唐俊、韓光華分列興華基金前三大股東,分別持股60.61%、5%和4.99%。此外,還有宿遷信仁、宿遷信禮、宿遷信智等6個作為員工持股計劃的合夥企業在股東之列,分別持股4.9%。天眼查數據顯示,張磊參與了其中3家的持股,唐俊和王海濱則分別參與了其中1家的持股。

一般而言,個人系公募,多由公募基金“大佬”或前高管設立,興華基金也不例外。Wind數據顯示,大股東張磊屬於公募資深人士,曾任清華興業投資管理公司證券分析師,2002年進入基金行業,先後在嘉實基金、泰信基金和華夏基金任職,在2010-2012年期間“奔私”之後,於2012年10月任天弘基金總經理助理,次年5月升任副總經理,最終,在2016年7月因個人原因離職。三股東韓光華也有較長時間的公募基金從業經歷,曾任華夏基金機構產品部副總裁、諾安基金產品研發中心副總監、嘉合基金副總經理。

自泓德基金於2015年3月成立至今,國內的個人系公募發展已完整地走過了5年。而在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個人系公募也從最初的“零星”,到如今的18家獲批,15家成立,在機構股東遍佈的公募基金行業闖出了一片天。“如今個人系公募的發展,得益於此前監管放開自然人持股,甚至是控股基金公司的政策,就近年來的獲批情況而言,也能看出個人系公募得到了更多的認可。”滬上一家個人系公募內部人士陳松(化名)感嘆道。

命運迥異背後

投研、資源“實力為王”

從2017年至今的公募基金獲批情況來看,截至4月1日,共有26家基金公司獲批,其中,帶有“個人系”標籤的機構就達到15家,佔到總數的57.69%。

某不願具名的公募基金從業人士認為,監管層加快個人系公募的獲批意在為公募基金注入更多的活力。個人系公募一般是專業人士持股,同時也會有很多專業人員隨之加盟,有望為行業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競爭力,更好地激活公募基金市場。

而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15家已經開業的個人系公募出現了“步調不一”的分化格局。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個人系公募中規模最大的為鵬揚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達到403.27億元,較2018年末的221.03億元,同比增長82.45%。而在鵬揚基金背後,是固收投資行業的老兵楊愛斌。據瞭解,他自1999年起開始涉及固收投資,至今已超過20年,先後在銀行、保險、公募、私募四個資管行業就職,並設立了私募基金公司——北京鵬揚投資,也就是如今鵬揚基金的前身。而該公司曾在楊愛斌的管理下,不足5年規模擴容至400億元。

而成立最早的泓德基金,截至2019年末,也累計發行25只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約為372.59億元,排在第二位。泓德基金的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王德曉則在創立泓德基金前,在保險投資行業“戰鬥”了18年,曾任陽光保險集團副總裁,以及旗下陽光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於2018年獲批的睿遠基金和中庚基金則在陳光明、傅鵬博和丘棟榮的權益投資“光環”下崛起。其中,睿遠基金髮行的2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分別刷新了當時公募基金的最低配售比例和最高首募規模。而在“機構的最愛”丘棟榮的加持下,中庚基金的公募基金規模也突飛猛進。截至2019年末,兩家基金公司的非貨幣基金規模分別排在個人系公募的第4位和第6位。

然而,成立於2017年的恆越基金和合煦智遠基金則在發展近2年之後,截至2019年末規模不足1億元。從旗下基金的2019年業績來看,不論是普通股票型基金,還是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全年淨值增長率,均低於同期平均水平。

某中型基金公司品牌部人士指出,一般而言,受股東方影響,基金公司的企業文化和業務推進模式也大相徑庭。他舉例稱,券商系的基金公司也通常會側重投研策略的摸索,更加偏好權益類投資。而背靠銀行的銀行系基金公司會從固收投資起步,逐步推進至全市場的大類資產配置。個人系公募雖然擺脫了機構股東的固有模式影響,但個人股東的自有資源,以及在業內的影響力,也就直接代表了基金公司的“IP”。

發展難點仍存

業績向好規模做大是核心

“缺乏機構股東的支持,的確給個人系公募帶來了一定的發展阻礙,”陳松坦言,“比如說公司在前期起步時,沒有那麼多的資金去做宣傳推廣,我們能想到,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做好業績。”

另一位接近個人系公募基金的人士也表示,雖然多數機構的創立者的確在其業內有很好的口碑,也有過往的優秀業績支撐,但創業就是重頭再來。“多數機構和渠道合作對基金公司的規模要求是硬性門檻,不會因為你過去做得比較好,就立即來找你合作。”他舉例稱,部分知名的中小機構的合作起點是20億元或50億元,而一些銀行機構的合作起點是100億元。

不過,該人士表示,個人系公募也具備獨特的優勢,比如公司管理相對扁平化、員工激勵更充分等。具體而言,公司高管基本都是大股東,對投資、風控等各方面業務的專業程度更高,也可以實時與員工溝通、糾偏等。

長量基金資深研究員王驊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在實施股權激勵和人員持股等方面優勢很大,能夠充分調動專業人才的積極性,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而對於個人系公募基金的未來發展方向,南方一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業績就是硬道理。公募基金是專業的財富管理機構,職責在於“代客理財”。這一點不論是頭部機構,還是中小型基金公司,抑或是個人系公募,都需要遵循。從個人系公募的角度來看,建議以自身團隊的投研優勢為出發點,做好相應的權益投資或固收投資,贏得投資者口碑和市場認可,並擴大一定規模後,再考慮拓展至其他資產的配置和投研,例如“權益+”“固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