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獨角獸”衝刺科創板 寒武紀遭遇客戶變對手

成立僅4年的AI芯片“獨角獸”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寒武紀”)衝刺科創板的消息,近日來持續發酵。

“寒武紀如能順利登陸科創版,將會引發AI企業跟風上市,為長期缺少資金的國產人工智能芯片產業提供新發展思路。”4月1日,深度研究院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員張孝榮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以“寒武紀”命名,寓意著“AI大爆發”,充滿著神秘感和野心。

3月26日,上交所披露,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隨著招股書的披露,寒武紀的經營狀況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招股書顯示,寒武紀2017年-2019年,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4.44億元。同時,寒武紀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也連續三年為負,共計約16億元。

鉅虧之下,上市或是寒武紀尋求更多資金支持發展的最佳選擇。

但對於寒武紀來說,上市不是結束而是重新開始。技術研發困境、商業場景落地等難題仍是寒武紀亟待衝破的阻礙。

正如寒武紀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天石在2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得那樣,“我們有遠大的志向,但長跑才剛剛開始。”

對於寒武紀面臨的技術、商業探索等問題。3月31日,時代週報記者屢次致電致函寒武紀董秘辦,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3年虧16億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寒武紀成立於2016年,僅發展4年,但卻在AI芯片領域備受行業關注。

一方面,寒武紀是目前國際上少數幾家全面系統掌握智能芯片及其基礎系統軟件研發和產品化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

另一方面,寒武紀的創始人陳天石也是話題的中心。出生於1985年的陳天石,從小被視為天才少年,16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5歲在中科大計算機學院拿到博士學位。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紀已獲得授權的專利共計65項,其中境內專利共計50項,境外專利共計15項。PCT專利申請120項,正在申請中的境內外專利共有1474項。

憑藉著上述“光環”,寒武紀被眾多明星投資方看好。其戰略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科大訊飛、中科院創投、國新資本、國投基金等重量級企業和資本方。

有媒體測算,如今寒武紀IPO前估值高達到222億元。根據以往科創板上市的半導體行業公司來看,首日市盈率大多在100%—200%,寒武紀上市後市值或可達到500億元。

而在上市標準上,寒武紀選擇了第二套上市標準,預計上市後總市值不低於15億元,擬發行不超過4010萬股股份,擬募集資金28.01億元。

儘管受到資本青睞,但眼下寒武紀的盈利情況卻不容樂觀。連年“燒錢”,對寒武紀的盈利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驗。

招股書據顯示,2017—2019年,寒武紀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和4.44億;同期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3.81億元、-4104.65萬元、-11.79億元,三年虧損超16億元。

寒武紀表示,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研發支出較大,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且報告期內因股權激勵計提的股份支付金額較大。

“核心芯片的生產研發成本太大了,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資金投入才能完成。”張孝榮坦言,一個芯片的生產製造,需要經過多個環節的工藝流程,包括芯片設計、晶片製作、封裝製作、成品測試等,每個環節都可能需要百萬級千萬級乃至上億的資金投入。

張孝榮進一步舉例,臺積電第二代7nm EUV工藝的流片費用大約2億元,而臺積電5nm全光罩流片費用大概要3億元。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寒武紀分別確認了研發費用2986.19萬元、2.40億元和5.43億元,每年研發費用都遠超營收。

有業內分析認為,盈利能力孱弱是寒武紀目前面臨的巨大問題。

“有錢並不代表有市場,還是要看真實的實力。”3月31日,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的虧損也折射出國內芯片行業的普遍現狀。

張孝榮表示,與英偉達、英特爾、AMD等國際芯片巨頭相比,國內AI芯片大多處於起步階段,與國外廠商依然存在較大差距。

“除了落地場景難,AI芯片研發需要數據訓練,數據成本高昂。”張孝榮表示。

現在的AI芯片大多著眼於雲端芯片發力,但數據庫資源都掌握在雲計算大廠手裡,從這些雲廠商購買一個數據庫,費用高昂。幾十萬上百萬不等,如果要更多的話,還得投入更多的錢,簡直是個無底洞。

客戶變對手

實際上,為提升盈利能力,眼下寒武紀已在市場佈局多款產品。包括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芯片、基於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雲端智能加速卡系列產品以及基於思元220芯片的邊緣智能加速卡。

但研發產品不等同於變現。如同很多AI企業一樣,市場拓展成了寒武紀發展的掣肘。

招股書顯示,目前寒武紀產品廣泛服務於知名芯片設計公司、服務器廠商和產業公司。

然而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寒武紀的客戶集中度很高。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寒武紀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00.00%、99.95%和95.44%。

這意味著,寒武紀開拓市場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對此,寒武紀也在招股書中提示,“公司面臨著新客戶拓展的業務開發壓力,如果新客戶拓展情況未達到預期,亦會對公司盈利水平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AI芯片是算法實現的硬件基礎,由於目前的 AI算法往往都各具優劣,只有給它們設定一個合適的應用場景才能最好地發揮其作用。AI芯片設計廠商,往往強於設計,而在場景應用方面較弱。”張孝榮說。

回顧寒武紀的起步,在其商業落地的探索中,華為是不得不提的一大“功臣”。

2017年華為發佈全球首款手機AI芯片麒麟970,搭載的人工智能計算模塊NPU採用的正是寒武紀的處理器。一時間,寒武紀聲名大噪。也為寒武紀帶來了營收的突破。

招股書顯示,2017和2018年,公司終端IP授權業務收入分別為771.27萬元、1.17億元,對主營收貢獻達到98.95%和99.69%。

不過,好景不長,華為最終還是選擇和寒武紀分手。2019年,華為發佈了全新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麒麟810,採用華為自研達芬奇架構的手機AI芯片。

客戶變成對手,這對寒武紀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公司A(華為)為寒武紀貢獻的營收大幅減少為6365.80萬元,佔當年公司營收的14.34%。

為抵禦風險,2019年,寒武紀2019年公司拓展了雲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此次寒武紀募資用途主要集中在新一代雲端人工智能芯片。

就這樣,寒武紀2019年也吸引了新的客戶。但其客戶資源很大程度靠政府支撐。

譬如其第一大客戶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就為其貢獻了2.07億元收入。

“僅僅靠政策推動是不能長久的,芯片公司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實力。”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除了華為的芯片拔得頭籌,其他公司的芯片在技術和成本方面相較於國外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與此同時,芯片行業也在湧入更多的競爭者,競爭進一步白熱化。

根據市場研究和諮詢公司 Compass Intelligence 今年初發布的2019年全球AI芯片公司排行榜中,華為海思位列第12,寒武紀和地平線分別為第22和24位。

“談何上岸,我們才剛剛啟航。”對於陳天石而言,謀求科創板上市只能看做是“中性”的消息。

“我們只是進入上市輔導階段,離上市還有很長距離。就算上市了,要成為偉大的公司還有遠大的征途。”陳天石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