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言的歷史起源

漢語是漢文化的重要載體,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漢語方言的複雜性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漢語不同方言間的差異,甚至大過歐洲不同種語言間的差異。比如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自用本國語言是可以彼此交流的,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之間各自用本國語言交流也基本沒多大障礙。但我作為一個東北人,聽江西同事給家裡打電話,基本上就像聽外語一樣,完全聽不懂。好像最難懂的方言是溫州話,傳說抗戰時期,抗日武裝部隊都會用溫州人做情報員傳遞軍情,因為不怕被偷聽——聽也聽不懂。

按照現代通俗的分法,現代漢語可以整合劃分成為七大方言,即官話、粵語、吳語、客家語、閩語、湘語和贛語。每一種方言下面又可分為若干片區(大片區也稱次方言)。比如官話又分為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和西南官話等八大片區。其中,北京官話就是普通話的藍本。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區之間,差距有大有小。官話的不同片區間的差異就較小,互相之間是可以聽懂的。比如我是一個講東北官話的東北人,去大西北的陝西,能聽懂陝西話,因為陝西話屬於中原官話;我去大西南的四川,也能聽懂四川話,因為四川話屬於西南官話。官話之間,除了一些地方性的詞彙外,彼此間都能聽懂。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區間的差異就非常大,差異最大的是閩語。比如說同屬於福建的福州和廈門都講閩語,但福州話屬於閩東片區,廈門話屬於閩南片區,彼此很難聽懂。

方言形成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比如原住民語言的影響、時間流逝導致的自身變化和地理環境的阻隔等,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歷史上移民導致的語言分化與聚合。比如,秦朝南伐百越,大量軍人、官員移民兩廣,促成了粵語的形成。再比如,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導致了北方官話語音的變化。所以,每一種方言的形成都有它背後的歷史原因。

有湖北宜昌的朋友就跟我說過,他們在外地說話總被認為是四川人。四川話是西南官話的代表,西南官話是雲、貴、川、渝等地的方言,湖北也有一部分地區使用西南官話。為什麼湖北人要講四川話呢?其實大家弄反了,並不是湖北人講四川話,而是四川人講湖北話。今天的四川人大部分並不是古代巴蜀人的後代,而是湖北人的後代。明朝時就有大量湖北人移民四川,更大規模的移民則是發生在清朝初年。明末有個農民起義領袖叫張獻忠,據說他小時候隨父親在四川販棗,被當地人欺負過,所以對川人懷有深仇大恨。他起義造反後,就帶著軍隊從陝西進入了四川,開始大肆屠殺。岷江以北的四川人,被張獻忠殺了大半,十室九空。所以清初康熙年間,清廷將大量湖北、湖南民眾遷去四川充實人口。因為清初兩湖地區是湖廣省,所以歷史上又稱此次事件為“湖廣填四川”。當時的湖廣人講的是當地的江淮官話,所以移民到四川后就將江淮官話帶到了四川,慢慢融合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話。所以不是湖北話像四川話,而是四川話像湖北話。

四川地處大西南,而官話主要是在北方,為何四川話也屬於官話呢?剛才說了,四川話來自於明朝的江淮官話,江淮官話的代表則是明朝初期首都所用的南京話。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將明朝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同時將南京話帶到了北京,慢慢形成了北方官話。所以,四川話和北方官話的源頭之一都是明朝的南京話,二者都屬於官話,四川也成為南方少有的講官話的地區。只是經歷了數百年的演變,四川話和北方官話聽起來已有差異了,但兩地的人彼此聽懂是沒有問題的。

再比如說,有的南京朋友去雲南旅行,感覺雲南一些地方的方言和南京話很像。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雲南官話也來自南京?還真是!雲南最早的原住民並不是漢族人,也不講漢語。雖然從戰國開始就有大量內地人移民雲南,但始終未撼動雲南原住民佔大比例人口的地位。在語言上,新來的內地移民被當地人同化,慢慢地也就不怎麼講漢語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朝初年,朱元璋為了鞏固在雲南的統治,向雲南大量移民內地人口。移民來源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軍隊,明朝在雲南建立了很多衛、所,相當於軍事駐屯區,所以不少軍人和軍屬移民到了雲南;另外一類移民就是南京人,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對南京人不放心,認為他們“政治不合格”,所以就強行將大量南京人移民到雲南。今天很多雲南人的家譜上就會寫著,其祖上來自南京。明朝學者顧炎武就說:“初明太祖之下金陵也,患反側,盡遷其民於雲南。”明朝的移民政策改變了雲南的人口構成,來自內地的漢族移民開始成為雲南人口的主體。大家都是移民過來的,若各自用原來的方言彼此就沒法交流了,而南京話使用人數眾多,又有政治地位,所以大家就逐漸都用南京話了。到了清朝,又有許多四川和湖廣的移民進入雲南,新舊移民融合在一起,在南京話的基礎上慢慢形成了今天的雲南話。明朝的南京話,其地位就是那個時代的普通話,也是雲南話的源頭。所以,今天南京人聽雲南話會倍感親切,畢竟五百年前都是近親。

有的朋友會產生好奇:中國這麼多方言,古代又不能像今天這樣大力推廣普通話,那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交流時豈不是得用翻譯?是的,的確有用翻譯的,特別是在對普通話一竅不通的閩語地區福建。文獻記載:清朝時有個叫朱潮遠的官員到福建辦理一個案子,堂審的時候身邊就得有翻譯在場,否則真聽不懂閩語。一國之內,不同地區的人得用翻譯才能聽懂對方說話,中華文化的確是太博大精深了!

中國有句話叫“同文同種”,我們之所以能保持長時間的統一就是雖然“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的文字以及後來衍生出的“科舉制度”以及“陽儒陰法”的文化,讓我們國家一直保持統一甚至有輻射整個東亞的“中華文化圈”。希望國家越來越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