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萬億金融行業迎變局:“零售擔保”崛起

“基本半死不活,空殼遍地”,一位民營融資擔保從業者如此總結行業現狀。

數量佔多數的民營擔保公司,2010年起開始經歷了近5年大洗牌,爆發了“跑路潮”、“倒閉潮”,目前整體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雪上加霜的是,隨著行業整頓,多數銀行切斷了與民營擔保的合作。

當前,普惠金融的發展,是融資擔保機構的一大機遇。然而,如果不找到與銀行差異化的定位與可持續的業務模式,融資擔保難以避免行業縮水的窘境。


又一萬億金融行業迎變局:“零售擔保”崛起


“半死不活”:困境重重

在金融行業眾多子行業中,擁有20多年曆史的融資擔保,是一個“尷尬”的存在。

一方面,融資擔保的功能不可或缺,合作主體遍及各行業,在保餘額3萬多億;另一方面,行業幾經沉浮,在前幾年曾處在崩潰邊緣,被戲稱為“未及興盛就開始衰落”。

過去五年,行業增長几乎停滯。2018年末我國擔保業在保餘額3.22萬億元,較2013年末僅增長25%;當前,融資擔保行業淨資產收益率只有1%左右,遠低於銀行業超10%、非銀金融約6%的平均水平。

“造成前期商業性融擔風險高發的制度性原因,是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在CF40撰文指出。


又一萬億金融行業迎變局:“零售擔保”崛起


效率低、問題層出不窮的背後,是民營擔保機構面臨的三大困境。

一是獲客依賴銀行。行業客群與銀行(對公擔保)高度重合,並且基本喪失了獲客、風控能力,無法覆蓋下沉客群。

“民營融資擔保機構傳統業務模式依賴對公業務和傳統銀行客戶資源,缺乏服務弱勢人群的能力,自身也缺乏發展活力。”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通過融擔促進普惠信貸研究報告》指出。

二是收益與風險不對等。目前,擔保機構單筆業務收費約3%,由於多數融資擔保機構議價能力低,與銀行合作時須承擔100%風險。“100單業務出現一單代償,另外99單就相當於白做了。”一位銀行從業者表示。

央行福州中心支行一份研究報告就指出,當前銀擔權責不對等,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機制不健全。目前,政府支持的擔保公司和銀行的風險分擔比例大多約定為8∶2或9∶1,而民營擔保機構基本是100%分擔貸款風險,潛在風險更大。

三是業務模式扭曲。過去幾年,民營擔保公司發生多起拒絕代償事件,更有一些公司觸碰監管紅線,違規經營問題突出,導致目前資金方對融擔增信不認可。

從民營擔保公司的行業處境看,目前監管缺乏統一明確的監管標準和監管主體,“批而不管”的問題非常突出。

最近,民營融資擔保行業還遭遇了法律困境。比如,近期江蘇某法院對融資擔保公司的一件爭議性裁定,引發了行業震動。

這一判決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小貸+擔保模式”本是合法合規經營,司法層面一般予以保護。這一事件,也充分證明健全的法律環境對融資擔保行業決定性影響。

歸根結底,要從根本上為融資擔保行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杜絕挪用資金、違規投資等亂象,需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監管與政策配套。

比如,就有行業專家建議,通過立法或制定部門規章等形式,將融資擔保機構納入地方金融監管體系範疇,賦予相應的監管職責。


又一萬億金融行業迎變局:“零售擔保”崛起


出路何在:做精主業

民營融資擔保公司真的“一無是處”?其實不然。

2019年初,河北省融資性擔保業協會對兩家民營融資擔保機構進行了專題調研。結果顯示,實踐證明民營擔保機構並不全是風險高發機構,也可以做得很好。

這些公司值得借鑑的經驗,主要在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上。

首先,是專注做好融資擔保主業。具體來看,包括堅持做熟悉的產業、堅持服務小微,不做其他投融資業務。從而力求把擔保業務做精做好,不追求過高收益。

其次,更可貴的是,這兩家民營擔保機構注重把握與銀行合作的主動權,積極履行連帶保證責任,扭轉部分銀行去擔保化的傾向。

這也是監管一直在鼓勵的方向。2019年中國銀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有關工作的通知》就提出,銀行要“加強與符合條件的融資擔保機構的合作,通過利益融合、激勵相容實現增信分險,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服務。”

最近兩年,在助貸與銀行合作的過程中,融資擔保作增信合規成為首要選擇。尤其是在141號文後,“助貸+融資擔保”模式大行其道。不過,2019年以來,銀行等在助貸合作中,對融資擔保公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此外,融資擔保跨行業的聚合模式也被鼓勵。《報告》提出,“有實力的全國性融資擔保機構可探索跨行業的業務聚合機制”,通過分工提升整體效率,覆蓋更下層的普惠信貸人群。

當前,從整個融資擔保行業的健康發展來看,需要儘快構建良好的擔、銀、企合作關係,積極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又一萬億金融行業迎變局:“零售擔保”崛起


又一萬億金融行業迎變局:“零售擔保”崛起


“零售擔保”:醞釀新生

銀行業曾有一句話,“銀行不做零售就沒有未來”。民營擔保公司未來的出路亦是如此。

融資擔保在銀擔合作中一般集中在對公業務。在對公之外,零售信貸決定了融資擔保行業能走多遠。

上述《報告》中就首次提出了“零售擔保”。作為政府性融資擔保的互補機構,民營融擔機構需要從對公業務向零售業務拓展,包括拓展2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向零售業務轉型,是打破普惠金融轉型難僵局的必要之舉。

張承惠也指出,融資擔保要“從傳統的‘對公擔保’領域轉向‘零售擔保’領域、從習慣的大額擔保業務轉向小微擔保業務,探索與銀行差異化發展之路。”

具體來看,民營融資擔保機構可與第三方合作,在提高獲客效率、識別潛在風險點、圍繞識別優質客戶提高服務效果等方面,主動拓展零售擔保業務。

同時,融資擔保機構之間也可以通過業務分工與合作,聯合發展零售擔保業務,通過規模化解決單筆業務規模過小導致的成本問題。

從對公往零售擔保轉型並不容易,需要民營融資擔保機構徹底轉變既有思維和業務模式,找到擺脫當前困境、煥發新生的突破口,從而抓住金融“零售為王”時代的變革機會。


又一萬億金融行業迎變局:“零售擔保”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