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語華章之《一二一》

前段時間,有位來訪者問我:“許老師,很喜歡您的文章,想冒昧地問一下,您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這位來訪者很可愛,但這個問題,我是沒有辦法回答的。我告訴他:“你可以問我高中是文科理科,也可以問我大學的學位。但你問一個工作多年的人文科還是理科,這是沒法回答的。”為什麼呢?當我們問一個人“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時,我們的期望是:他的專業出身,賦予了他一定的特質和能力,並且這種特徵是二元性的。但是,對一個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來說,工作所給予他的特質,遠遠超過學校和專業出身——因此,這個問題是無意義的。也就是說,這個人是不能夠用“文理”來衡量的,這是不恰當的維度。這就叫做問錯了問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落入這樣的困惑中:我該選擇感興趣的工作,還是選擇擅長的工作?錢和理想之間,我該選擇哪一樣?我應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我應該選擇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我看到過太多這樣的提問。無論是初出茅廬的新人,還是工作多年的老手。但事實上,這些選項,真的是對立的嗎?就拿大公司和小公司來說。很多人覺得:大公司有嚴格、規範的管理流程,小公司沒有——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許多小公司的團隊,有完善的敏捷開發管理體系。雖然人數不多、規模不大,但流程化、標準化程度要超過大多數大公司。相反,管理混亂、硬件陳舊、流程不合理的大公司,比比皆是。這些大公司因為規模太大,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未能根治,也跟不上技術發展,在管理上並不出色。同樣,很多人覺得:大公司結構臃腫,做事拖沓,小公司效率更高——不妨看看亞馬遜。亞馬遜在全球擁有23萬名員工,絕對是頂級的大公司。但是人家的危機處理流程、客戶服務體系,可以在幾小時內調動多個部門,合作解決掉一個前端問題。這是許多小公司都無法想象的。相比之下,很多小公司,因為人手不足、資源不足,一個問題拖上幾天、幾周,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公司的邊緣業務、支撐部門,跟小公司的核心團隊,能拿來比較嗎?顯然也是完全不能的。在這些預期的特徵都不符合的情況下,人為將公司劃分成大公司、小公司,有什麼意義呢?同樣,興趣跟擅長,一定是對立的嗎?錢跟理想,一定是不可兼得、難以權衡的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似乎天生就有這樣的能力:無論面臨多少個選項,都能夠將其砍到兩個,並且提取兩個選項中最顯著的特徵,將它們對立起來,問自己:我要走哪一邊?這就叫做“單一維度的二元對立思維”。這是個很長的概念,因為它有三個關鍵詞:單一維度,二元,對立。不妨簡稱為二元思維。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思維呢?因為,生活中的大多數概念,比如“公司”和“人”,都是極其複雜的概念 ——它們往往有著眾多的因素,也有著多種衡量的維度。甚至,有很多問題,本身就是無法被定義的,甚至很難被理解。但是,我們的大腦,天生不善於處理複雜概念。因為這會佔用大量的認知資源。所以,我們會不自覺地期待確定性。

我們會希望,一切事物都是可預知、可理解的,一切問題都有答案,一切現象都有結論,一切故事都有終結。因此,我們會下意識地對事物進行簡化,抽象出事物最顯然、最突出的特徵,來為事物貼上標籤。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一個後果,那就是以偏概全。我們所貼上去的標籤,很可能只佔事物本身的30%、40%,但在我們思維中,很容易就用這種特徵來代表事物整體,從而造成認知歪曲。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曾經在知乎回答過一個問題,叫做:“為什麼有些看上去很開朗的人,總是喜歡獨來獨往?”這個問題拿到了一千贊。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他內向。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尤其是性格。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理論和學說,企圖給性格分類,將不同的人歸類到一起。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質說”(多血,膽汁,黏液,抑鬱),現代則有星座、血型……各種奇奇怪怪的性格分類理論。但比較受學界認可的,還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提出的The Big Five(大五性格模型)。這套分類法,將人的性格用五個維度來衡量,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和神經質。每一個維度都有兩端。像外向性的兩個極端,就是外向和內向。你在量表上離內向更近,就說明你傾向於內向。這說明什麼呢?兩個內向的人,表現出來的特徵,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總是喜歡用外向和內向去描繪一個人。在我們心目中,外向者健談、熱情、衝動、直率,內向者低調、謙虛、溫和、脆弱,等等。但實際上,一個內向的人,也可以非常易於衝動;一個外向的人,也可以非常謙虛溫和,甚至玻璃心。原因就在於,外向性,僅僅佔到了一個人性格成分的20%(不確切地說)。它只是用於形容一個人在社交上的傾向,並不能用來支撐所有的性格特質。但是,我們很容易就用外向、內向去代表一個人,把20%,當成這個人的100%。這就是把多個維度簡化,把所有的性格特徵,簡單歸因為單一維度,並用二元對立來劃分類型。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是有偏差的。這也是造成決策失誤,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從本質上,人其實是喜歡爭鬥的。為什麼?因為通過爭鬥,人才得以確認優越感。而在漫長的繁衍和文明發展歷程中,優越感是存活下去的信號。所以,為什麼是二元,不是三元、四元?因為二元是最直接的模式,也是最針鋒相對的形式。三元、四元,都存在協調和統一的可能性,但二元沒有——或者說我們不希望有。因為有的話,問題就不復存在了。當你畫下一個圈子,你就天然地把這個世界,劃分成了兩部分:圈子裡面和圈子外面。喜歡錢?對不起,你是個商人,我鄙視你。選擇情懷?來來來,你是個理想主義者,我們是一路的。藉由加強圈子之外的威脅和對立,從而提高圈子內部的凝聚力,亦即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劃分成朋友和敵人,然後黨同伐異——這是我們用慣了的方法。在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故事,還不多嗎?這裡就不展開講了。所以,我們喜歡站隊,喜歡從立場出發。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迅速去界定“你是誰”,從而決定要對你採取什麼態度。

一個大企業和員工發生了矛盾,員工的利益受損了,必然會有大量的人站在員工這一邊,為員工主張利益。但凡有人為企業說話,都會被人鄙夷為洗地、公關,而不管事實究竟為何。同樣,一個事件發生之後,立刻會形成針鋒相對的兩派,且必然會互相攻訐、對立——但實際上有沒有人真的想弄清事實呢?沒有。大家只是忙著通過站隊,來展示自己的立場和姿態。所以,二元必然伴隨著對立——當你選擇站在某一邊的時候,你就已經跟另一邊形成了對立。差別只在於,這種對立是強,還是弱,有沒有斡旋和爭取共識的餘地。在很多事件裡面,總會有人問我:你怎麼看,你到底支持哪一方?——為什麼我一定要支持某一方呢?這世上的事情,很少是非黑即白的。大多數事情,都落在中間的灰色地帶上。過早的站隊,貼標籤,定性,形成對立,都是不恰當的。大多數時候,這隻會使問題,向更不好的那一面發展。

那麼,說了這麼多,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要保持審慎的態度。不要匆忙、草率地給一個事物定性,更不要隨意站隊,尤其是在沒有充分足夠信息的前提下。要麼,去獲取更多的信息;要麼,就保持審視的態度。尤其是對於任何熱點事件,追求全面,永遠是更好的做法。大多數時候,使問題變得更加不可收拾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其次要重視思維的過程,而非結果。我們害怕不穩定,渴望有確定的回答,幫助我們增加對這個世界的信息。但大多數時候,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往往會給自己一個結果,並讓自己去相信,拒絕掉對立的可能性。實際上,這只是故步自封而已。不要太重視結果,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我們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這才是更加有意義的。第三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叫做“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益”。這句話很功利,也很黑暗,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它:很多時候,一個事物如何去定性和評判,並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如何理解它,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理解、吸收和揚棄。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對於那些無法言說之物,我們應當保持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