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新型智庫、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總體部署,遵照黃坤明同志提出的“把握正確方向,秉持家國情懷,堅持唯實求真,著力深化重大問題研究,不斷提升諮政建言能力,努力打造一批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的高水平智庫,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的明確要求,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聯合行業及社會力量,於2019年8月發起成立了“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

在過去僅僅6個月的時間裡,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初步建成並上線了“文化大數據1.0平臺”,以此為基礎,運用行業智慧與多重算法相融合的分析模型,形成面向紙質與數字出版、版權IP的影視化、動漫業、融媒體傳播、全民閱讀、城市人文、知識服務等領域的一系列大數據分析與研究報告,引起了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及文化投資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2019年11月26日,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學術委員會成立,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名譽理事長柳斌杰,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分別擔任主席、副主席。2020年3月3日,“全民閱讀與融媒體中臺”項目入選工業與信息化部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民生大數據創新應用領域”試點示範項目,是全國新聞出版行業唯一入選項目。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歷經百餘年的石庫門已成為上海最具特色的城市人文IP。

丁大偉 攝

溝通出版與閱讀:讓高質量出版與高品質閱讀彼此滋養

2020年1月10日,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在第33屆北京圖書訂貨會“紅沙發”高端訪談現場,正式發佈了《讓書香滋養民族心靈,讓民族精神厚重深邃——主題出版與主題閱讀發展報告》。報告回顧了2003年以來我國主題出版活動的發展歷程和主要成績,聚焦於“主題出版引領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深化主題出版”的核心理念,分析了主題閱讀在媒體融合趨勢下的呈現方式,通過直面和剖析問題,從內容建設、思想傳遞和內化實現等角度對未來主題出版和主題閱讀的協同發展及立體化傳播提供了系統的思路與建議,以期推動高質量出版與高品質閱讀更加充分地彼此滋養。

基於大數據的量化分析並結合行業智慧的定性研判,報告總結了主題出版的五大亮點:其一,政策引領,權威著作迭出;其二,內容創作上,多角度折射大時代;其三,生產機制方面,開拓知識服務;其四,受眾共鳴,核心價值觀成為主流;其五,與時俱進,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報告還敏銳地捕捉了主題閱讀領域呈現出的新方式、新趨勢。

比如,出版發行行業聯合教育界,遵循“立德樹人”的宗旨,在全國中小學生中推廣“主題研學”,各地研學項目藉助深厚的區域文化資源、特色的古蹟遺產、豐富的歷史故事,帶領孩子們走出校園,“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展有趣的社會實踐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2019年7月,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還牽頭組織召開了中國研學實踐教育研討會,並籌備組建了中國研學實踐服務聯盟。

比如,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趨勢下,基於互聯網的數字化主題閱讀新平臺迅速成長,最搶眼的當屬“學習強國”,2019年1月1日開通上線後不到一年,用戶即突破一億,成為現象級的優質思想文化內容聚合平臺、融媒體主題閱讀學習平臺。2019年12月6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佈“2019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學習強國”入圍。

再比如,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聯合78家新聞機構發起成立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團結全國200多家媒體開展“書香中國萬里行”大型主題閱讀巡迴宣傳推廣活動。7年時間,聯盟媒體先後走進了杭州“西湖讀書節”、“北京閱讀季”、“深圳讀書月”、“書香溢襄陽”、蘇州“江蘇書展”、福建“書香八閩”、“書香上海”讀書周等20多個省、市、縣的全民閱讀活動現場,走進了寧夏、海南、貴州、山西、內蒙古、河北、深圳、陝西等地承辦的全國書博會現場,通過報刊、廣電、互聯網及“兩微一端”等全媒體立體傳播,線上線下相結合,推動主題出版,倡導主題閱讀。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名譽理事長柳斌杰給予高度評價:“播撒書香遍九州,中華文脈有傳人。全民閱讀鑄靈魂,走向復興更自信。”

基於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與研判,在梳理和總結成果的同時,需要指出,主題出版在許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潛力與發展空間。

第一,部分主題出版選題尚缺乏以出版為橋樑向影視、動漫、有聲讀物、短視頻等延伸的意願與動力,有能力形成多媒體、多形態、全產業鏈生產與傳播的優秀選題內容並不多。在大數據與融媒體時代,運用技術手段,建立用戶畫像,實現受眾與內容的精準匹配,可以引導主題出版更加符合讀者與市場需求。

第二,如何充分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升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方面,尚需進一步深入開掘資源、開拓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在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實現“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

第三,將“高大上”的出版選題與“接地氣”的表現形式自然結合,通過跨媒體開發與全媒體傳播,形成市場普及與受眾覆蓋,進一步提升主題出版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影響力。

第四,將思想的深邃、藝術的感染、內容的厚重與策劃的獨創、表達的曉暢、裝幀的新穎結合起來,在理論的冷峻中注入文化的溫度,讓“有意義”變得“有意思”,莊重之外,更添生動活潑,令讀者興味盎然。

概言之,面向未來,報告從三個角度對主題出版活動提出了建言:從內容建設角度,進一步梳理歷史文脈,提升民族文化精神,在更高的水準上大力宣揚紅色文化;從思想傳遞角度,加強儀式感建設,融媒體傳播,多感官觸達,內容接近百姓,覆蓋全體受眾;從內化實現角度,建立效果反饋評估體系,以受眾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提升,受眾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的提升為旨歸。

鏈接文學與影視:讓文學IP與優秀影視作品結伴前行

2019年8月,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成立之初,即發佈了一份《2019上半年文學IP影視開發報告》,對於文學IP影視化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梳理了一套文學IP影視化改編的思路與方法,提出了關於文學IP影視開發的五條建議。

報告表明,不同年齡層人群對文學內容的閱讀需求有所差異,“70後”偏愛名家經典與歷史傳記,“80後”和“90後”整體閱讀偏好分佈較為均勻,對浪漫言情類作品較偏愛,“00後”更青睞現代都市、科幻玄幻類內容,對名家經典類圖書興趣最小。

文學作品是影視劇創作的核心原動力。數據分析顯示,影視行業對文學IP改編需求旺盛,原創劇本逐年減少,改編與原創劇本的份額逐漸減少,網絡劇的改編劇本中,源於文學作品的數量遙遙領先。文學IP的影視化開發,帶動了整個文化產業鏈的發展,文學居於產業鏈的最上游,為影視、遊戲、動漫、音樂等下游環節提供內容素材,逐步形成聯動效應。

2019年上半年,臺網劇TOP50中有18部來自文學IP改編,佔比36%,TOP10中佔比高達60%,熱門劇中IP效應明顯;從題材選擇看,文學IP改編偏好劇情、愛情、家庭和古裝,喜劇、科幻、動作等題材開發不夠;臺網劇受眾年齡偏大,目標受眾多為“60後”“70後”,現實主義、歷史及經典文學IP受青睞,體現出“60後”“70後”人群對歷史和經典文學類圖書的偏好、與同類題材臺網劇方面偏好的一致性。

2019年上半年的頭部網絡劇目中,由文學IP改編而來的佔60%,其中,IP劇中80%為平臺獨播,獨播中自制劇佔70%,文學IP改編成為各平臺拉動用戶創造獨家優勢的制勝法寶;網劇TOP50主要集中在劇情、愛情、古裝、懸疑、犯罪五大題材,冒險題材的文學IP改編度較高,喜劇、科幻、戰爭等題材改編度不足;網劇受眾人群多為“85後”“90後”,35歲以下受眾佔比56%,IP改編題材多元化,追求受眾長尾效應。

院線電影改編自文學IP的比重偏低,但已改編的文學IP市場表現優秀,比如,《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鄉村教師》三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國產影片,位居TOP20之列。對比而言,美國頭部大片中,52%改編自漫畫;電影受眾中25—34歲為觀影主力人群,佔比51%,科幻、現代都市故事等IP題材受歡迎。

網絡大電影中,動作、奇幻、古裝題材佔據主流地位,34%來源於IP改編,其中懸疑類文學作品被改編最多,其次是傳奇故事和魔幻類;就平臺而言,愛奇藝最愛改編劇,優酷第二,騰訊則偏愛原創劇本;18—35歲人群為網絡大電影主要受眾,其中31—35歲人群看過網絡大電影的比例高達57.58%。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學IP影視化開發中臺網劇與網劇偏好現實主義題材,臺網劇中文學IP改編表現亮眼,網劇則主要以網文改編為主,口碑大部分不如人意;追根溯源,網文中又以玄幻、奇幻的比重最大,這部分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影視化改編的難度大,易脫離實際。同時,一些撈快錢的資本行為傾向於製造出質量差、內容俗的影視作品。

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報告面向業界提示了一套文學IP影視化改編的可行性思路框架。首先,儘量貼合原著,對故事人物、情節進行合理改編,除了設置突出的高潮點、把握好節奏外,還要面向受眾進行針對性的改編;其次,在劇情的傳播設計上,需要進行破圈層改編,直擊各個圈層的要素,不拘題材,重在打動人心,引發各個圈層的情感共鳴;最後,衝突的設置需要從劇情、角色、發展性三個方面考慮,同時,在細節方面,包括場景如何濃縮、出場順序如何把握、動作描寫如何取捨。

根據當前文學IP影視化的現狀,報告給出了下一步的開發建議。

建議一,堅守品質,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文學作品是影視創作的源頭,唯有提高源頭質量,影視作品的品質才有保證。在有趣味、有養分、有傳承、有創新的文學出版的基礎上,文學IP影視開發才有“甘甜可口的源頭活水”。

建議二,挖掘優質題材,引導受眾關注。數據顯示,歷史題材IP儲備較多,但開發並不完善,更加系統地通過歷史題材的改編可更好地弘揚悠久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90後”一代的成長,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了濃厚的科學教育薰陶,有針對性地開發科技、科幻題材,可有效引導受眾增加關注。

建議三,完善版權市場,豐富文學IP開發生態。加大對版權侵權的監測與查處,推動用戶提高版權保護意識、付費意識,為版權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和社會環境;文學IP的開發方式,從影視、動畫、遊戲,逐步拓寬至旅遊、主題公園、虛擬人物、線下密室逃脫等更加多元領域。

建議四,鼓勵創作轉型,為開發隨需應變。影視化出版帶動文學出版的“二次爆發”,隨著《流浪地球》爆紅,劉慈欣的其他作品也隨之爆發閱讀熱潮,電影為相對窄眾的科幻小說打破邊界,更多非科幻迷加入了國產科幻的讀者甚至作者的隊伍;文學IP的影視化有助於作者在創作時獲取更大的動力,鼓勵作者在寫作時更多考慮作品影視化的可能性,寫出更多優質內容的同時,也有助於部分優秀作者向編劇轉型。

建議五,突破產業格局,逐步走向精細化、立體化、國際化。從出版全環節入手,從策劃、編輯、設計,到營銷、管理、運作,全面精細化,推出精品力作;與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和深度融合,開展跨地域、跨領域、跨行業、跨產業合作;研究傳播規律,採用海外受眾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現代化的文化傳播,賦中國故事以世界表達。

詮釋文明與城市:讓文明傳承與城市人文塑造相互砥礪

2019年8月,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成立之初,還同時發佈了報告《城市人文IP的立體塑造》,報告梳理了城市人文立體塑造的六個思考維度,並以上海為例,詮釋了城市人文IP立體塑造的五大步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

如何延續城市歷史的文明脈絡,塑造當代城市的人文品格與外在形象?報告基於大數據分析,進行了以下維度的建設性思考:挖掘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留下城市記憶,豐富藝術表達,凝聚時代智慧,遵循道法自然。

其一,挖掘歷史文脈。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文明的搖籃,城市與其歷史文明密不可分,中華民族在其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從城市人文遺產中挖掘歷史文脈,是尋找一個城市、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根與魂”的第一步。我國曆史文化遺存基數龐大,品類豐富,發揮文化遺存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是立體塑造城市人文的基石。

其二,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群眾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將三者貫穿融入到城市人文品格的當代塑造之中,在講述城市故事、鍛造城市品格的過程中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其三,留下城市記憶。“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對傳統佳節的弘揚、對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對民風民俗傳承與展現等等,讓城市人文活色生香、熠熠生輝,讓城市人文的生命與個性得以延綿不絕、歷久彌新。

其四,豐富藝術表達。城市人文的立體塑造,需要糅合多樣化的藝術表達,觀念與手段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融合,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進行全方位塑造,是各種藝術要素與技術要素集成後的深度創新,可以通過動畫、電影、音樂、歌劇、周邊產品及主題公園等方式多元呈現。

其五,凝聚時代智慧。城市人文塑造需要順應科技潮流,從中汲取力量。當前全球科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變革創新,凝聚了時代智慧的結晶,必然會帶來城市人文發展的新模式、新特徵和新機遇。

其六,遵循道法自然。自然環境是城市人文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人文的立體塑造離不開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應尊重環境、因地制宜、保留自然特色。所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城市只有與自然環境相互依託,才能得到持續長久的發展。

在系統思考的基礎上,報告提出了城市人文IP立體塑造的五大步驟。

第一步,從歷史中尋找文化元素。從書籍、文獻、繪畫、音樂、古蹟等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縱向挖掘歷史記憶與文化元素,匯聚跨領域專家,建立智庫,整合跨學科研究成果,發掘文化元素與各相關學科的內在聯繫,聯動科技,系統開發。

第二步,糅合元素,講好故事。匯聚糅合城市人文IP元素,跨行業汲取知識與靈感,孵化成為內容充實豐富的城市故事,以期吸引更多受眾群體。

第三步,多元藝術形式表達內容。在優質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聯動多種行業增加藝術表達的張力。聯動影視,參與影視開發過程,向內容綜合服務轉型;聯動動漫,開展線下主題文化活動,將城市特色實景隱藏於動漫作品中;聯動遊戲,藉助AR、VR技術,全面調動感官;聯動音樂,包括主題音樂、有聲書等;聯動文創,包括主題博物館、設計具有城市人文特色的周邊產品等;聯動雕塑,與知名藝術家合作,打造網紅雕塑,建構城市打卡新地標,提升城市藝術氣質。

第四步,打造城市人文空間。一個城市的人文IP要深入人心,必須結合城市空間的打造,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通過IP授權將IP元素加載在體育館、地鐵站、道路或其他建築上,讓文化元素滲透進城市的每個細胞。

第五步,全媒體延伸傳播廣度。藉助報刊圖書、廣播影視、互聯網和移動端,全媒體傳播城市故事和人文品牌;拓展到教育領域,宣揚人文IP中的文化內涵及真善美的價值觀,創造IP童話故事,讓少年兒童接受城市人文薰陶;拓展到旅遊行業,設計文旅路線融合人文地標,以遊記、短視頻、微電影、紀錄片等方式提高大眾對城市人文的認知,帶動文旅繁榮;藉助“一帶一路”,推動城市文化走出去,用國際語言,講好城市故事,在全世界範圍傳播立體生動的城市人文品格與美好形象。

以上海為例,第一,找尋上海文化的根與魂。發掘上海從農耕、工業到信息時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元素,聚焦於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三大文化特色,在時空交錯中,形成上海獨特的城市人文矩陣,比如石庫門文化、工業遺址文化、外灘碼頭文化等獨特歷史文化元素。

第二,從時空中匯聚文化IP元素,形成上海城市故事系列。以石庫門為例,石庫門融合了英國聯排建築和江南傳統民居風格,以獨具特色的建築類型成為上海的“城市底盤”,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容器,對於東方城市文明具有重大意義。跨越時空將關於石庫門的書籍、圖片、影像等資料匯聚到智庫,形成IP體系,整體展現石庫門風貌,這其中,可聚焦石庫門歷史文化空間中的紅色革命故事,可講述徐志摩與泰戈爾的中印文化交流故事,也可藉助夏衍作品《上海屋簷下》,描繪上世紀30年代上海平民百姓的眾生相,等等。

第三,多元藝術表達。藉助電影、電視劇、綜藝、動漫、遊戲、主題公園等藝術形式,充分呈現石庫門所囊括的歷史文化故事、人間百味、世間百態。

第四,打造城市文化空間,點亮城市之光。整體打造石庫門歷史風貌區,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兼收幷蓄。融入旗袍、美食等百姓生活元素,展現石庫門裡的歷史文化印記,藉助全息影像或VR、AR,沉浸式模擬和體驗近代生活場景。

第五,全媒體傳播。加大線上線下的運營互動宣傳,將石庫門塑造成為上海的文化符號、城市名片,讓上海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彰顯上海城市人文品格,展現大國文化形象。

從2020年4月起,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在完善技術平臺建設的同時,將全面啟動下一步研究主題:數據匯聚研究,為決策、監管部門提供參考依據;數據分析研究,梳理文化產業的現狀、問題,做監管工作的“延伸手臂”;趨勢分析研究,為文化企業運營和投融資提供助力與數據支撐;內容甄別研究,為淨化網絡環境提供方向引領;版權保護研究,通過區塊鏈技術,打擊盜版保護原創;文化跨界研究,包括文化與科技、資本、新零售、不動產等領域的跨界互動,探索文化增長點。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溝通出版與閱讀,鏈接文學與影視,詮釋文明與城市——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的實踐探索才剛剛起步,面向未來,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的目標是要努力成為推動全民閱讀繁榮的風向標、成為助力文化供給側改革的導航儀、成為引導文化消費潮流的指南針、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大數據與融媒體傳播平臺。

(作者系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理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