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小小的佛像,講述了1400年前徐州的種種……


徐州博物館古彭千秋展廳的隋唐文物展櫃裡,有一尊鏽跡斑駁的銅佛造像。佛像通高14.9釐米,寬5.2釐米,底座邊長5.3釐米,重283.9克。這尊佛像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在淡綠色的鏽蝕之下,仍能清晰地看到佛像呈站立的姿態,肉髻高聳,面形略長,眉目清晰,袒胸跣足,立於覆缽形蓮臺之上。

一尊小小的佛像,講述了1400年前徐州的種種……

佛像右手上舉於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施無畏印;左手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結與願印。佛頭周圍有頭光,端莊肅穆。蓮瓣形的背光上鏨刻著流暢舒展的火焰紋飾。頭光和背光,象徵著佛陀的大徹大悟。這尊佛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而非早期造像的偏袒右肩造型,這正是佛教傳入中土之後被逐漸漢化的結果。

蓮臺下有雙層的四足床趺(fū)座基,座基上鏨刻有銘文三十個字,現在可以清晰辨認其中二十六個。字數雖然不多,但是“大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的字樣,明確地記載了這尊佛像來自短暫的隋王朝。確切的紀年時間,和明顯的時代風格相印證,這尊小小的佛像向世人講述著一份1400年前佛教信徒的虔誠。

一尊小小的佛像,講述了1400年前徐州的種種……

徐州博物館珍藏了這樣一尊精緻的隋朝小銅佛,而在博物館南側的雲龍山上,還有一尊體量更加雄偉、年代更加久遠的大石佛。雲龍山位於徐州市區南部,《徐州府志》記載“山有云氣,蜿蜒如龍”,所以這座山取名雲龍山。雲龍山最高處不過142米,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雲龍山第一節山峰東麓的蒼松翠柏之間,有一座古剎——興化禪寺。香火氤氳的大佛殿內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半身坐像,這是一尊北魏年間的巨大摩崖石刻造像。

一尊小小的佛像,講述了1400年前徐州的種種……

興化禪寺的大石佛方面大耳,闔眸微笑,法相莊嚴,雙手交疊置於膝上。佛像高達11.52米,約合三丈四尺,而殿堂的後牆利用原有的山體崖壁作為基礎,僅僅使用了三層磚就支撐起了大殿的後簷,也就有了“三磚殿覆三丈佛”的美譽。

據《徐州志》記載,北魏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揮軍南下,路過彭城時,手下的士卒用兵器依山崖雕琢了一個巨大的佛頭,所以後世人把這座山叫做石佛山,石佛雕刻處叫做佛頭巖。還傳說太武帝拓跋燾在佛頭巖東北的石壁上,用鐵鞭敲擊刻畫出“阿彌陀佛”四個大字。

一尊小小的佛像,講述了1400年前徐州的種種……

後經專家考證,佛像雕刻的具體年代應該是比傳說稍晚的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主持雕刻者是孝文皇帝的弟弟,駐守徐州的彭城王元勰。這樣算來,至今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北魏時期,由於石窟頂部坍塌,僅僅雕刻了一個佛頭就匆匆停工。到了唐代,大石佛兩旁的崖壁上,又出現了數千尊小石刻佛雕。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徐州知州王黽 (mǐn) 承請來石雕藝人,為佛頭續鑿了胸和兩臂,使其成為了一尊完整的釋迦牟尼佛座像。

一尊小小的佛像,講述了1400年前徐州的種種……

在古代中國的版圖上,徐州屹立於華夏的東方,既是商埠重地、交通要衝、軍事重鎮,又是東部沿海地區文化、宗教的重要發祥地。東漢早期,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六子劉英被封楚王,駐守彭城。信奉佛教的劉英既是中國最早的佛教信徒,也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浮屠祠”的建造者,更是中國第一個佛教團體、第一次佛教活動的發起人。

一尊小小的佛像,講述了1400年前徐州的種種……

大智大慧的佛教文化,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徐州相遇,精美的佛教雕刻、造像技藝也在這片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特有的印記。徐州博物館館藏的隋朝銅佛造像和雲龍山興化禪寺的北魏大石佛,既是中華佛教文化的精品文物,又是徐州地區佛教傳播的真實佐證。

一尊小小的佛像,講述了1400年前徐州的種種……

徐州廣播和徐州博物館聯袂打造文博探索類節目《徐州寶藏》

播出時間:

【本週六】

FM103.3—8:50 18:50 20:50

FM91.6— 12:00 20:00

【週日】

FM93— 10:55 14:55 18:55

FM105— 22:45

您還可以下載以下APP關注本欄目

本期撰稿:郝心耀|播制:張強|編輯:智慧、劉瀟遠(實習)

「 特別鳴謝 」

徐州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