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勢在必行,更要轉變思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開會議,會議強調,要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生活服務業正常經營。要擴大居民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啟動實體商店消費,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要加強國際經貿合作,加快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保障國際貨運暢通。

公共消費指的是政府或非盈利機構供公眾消費的包括國防、教育、社保、公共衛生在內的服務或者商品。這裡需要與財政支出做出區分,財政支出是為了給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而進行的支出,而公共消費是政府直接進行購買且消耗的產品或服務的支出。

公共消費的資金來源是社會基金,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財政收入和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非盈利機構,因此公共消費事實上是政府購買性支出的重要部分,其的目的在於分配社會基金,促進消費公平,防止居民消費水平差距過大。不過公眾消費品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很容易導致市場缺乏競爭,供給不足,是公共消費的重要缺陷。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公共消費的目的在於刺激居民消費,但是其對消費的刺激和拉動作用其實有限。

同時,公共消費佔最終消費的比重在25%-28%之間,就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而言,比重偏低。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當前消費不足,另一方面表現在存在一定的消費不公平現象,比如醫療、住房、社保方面。此外,公共消費中政府自身消費增長過快,也導致了社會性消費不足,對內需拉動後勁不足。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公共消費的比重應當建立在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制度基礎之上,隨著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技術的發展,公共消費比重的提高是必然趨勢。但是考慮到目前的疫情影響,用以財政收入為支撐的公共消費來刺激經濟,對於那些具有財政壓力的地區而言是具有很大困難的,因此公共消費的增長還是應該量力而行,漸次展開。

需要指出的是與消費券相同的是,雖然公共消費可以直接快速有效的促進消費,但是就長期發展而言,若想持續拉動消費,根本上仍在於調整勞資關係,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且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內在的邏輯在於,公共消費與居民消費的此消彼長,互相替代的關係。

一般而言,當公共消費不足時,一方面會導致居民消費風險增加,居民消費的不確定增加便會增加個人儲蓄,進而增加社會總儲蓄,促進社會投資。另一方面,會“擠入”其他方面的消費,導致居民總消費水平降低,反之當公共消費充足時,會“擠出”部分資金,用於其他消費,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 事實上,除了以上提到的財政收支的壓力外,影響公共消費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於地方政府進行公共消費投資的意願。過去在地方性財政激勵和競爭下,生產性投資為政府部門熱忱,如今在經濟動能轉換、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如何引導並激勵政府調整生產性投資和消費投資結構,引導經濟動能轉換,是事關長遠的謀劃。

因此,公共消費是一個事關效率和公平、生產和消費的概念和行為,就短期而言,實現基本消費的“公平”是最緊迫的任務,就長期而言,提高公共消費比例是基本趨勢,擴大居民個人消費是中間手段,促進經濟動能轉換,經濟恢復是最終目標。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