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媽媽天賦教育法:孩子和你都是鑽石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述閱讀《哈佛媽媽天賦教育法》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示。

哈佛媽媽天賦教育法:孩子和你都是鑽石

這本書的作者姚青萍,祖籍在浙江諸暨、她出生於臺灣高雄、是成長在臺灣的美籍華人,

在她的身上有很多光鮮亮麗,引人矚目的標籤。

博士:她從澳洲的南澳大利亞大學,獲得了管理學博士學位,她從美國的印第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獲得了計算機理科碩士,並在臺灣的臺灣大學,獲得了人類學文科學士。

高管:她曾是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高管,負責領導152個新興國家的技術領導人才戰略,轄區橫跨亞洲、澳洲、東歐、中歐、非洲和拉丁美洲。

教授:她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的兼任副教授,現於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金融工商管理碩士(FMBA)的領導力和組織行為的課程。

資質:她還是全球認證的項目管理師(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MBTI心理諮詢師,以及優勢輔導(StrengthsFinder)諮詢師。

哈佛媽媽天賦教育法:孩子和你都是鑽石

以上光鮮的履歷只是她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很多人都說事業和家庭很難兼得,但是姚青萍卻偏偏做到了,她還是一個懂愛的妻子,一個成功的母親。

姚青萍的先生是美國的組織行為學博士,目前在國內知名商學院擔任組織管理學的教授。

他們相識於大學校園,在結婚的這40多年裡,相濡以沫、相互成就,他們不止教學育人,更以身作則給年輕人一個幸福人生的好楷模。

他們夫妻二人將自己的一雙兒女,按照他們自己獨有的天賦和激情,培養成才。

兒子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的雙博士,現在在美國硅谷一家世界頂尖的生物科技公司做研發高管;

女兒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學士和馬里蘭大學管理學的博士,現在在美國西海岸一所知名大學做組織管理學的終身教授。

翻開這本書,在字裡行間我讀到的是父母和孩子們共同創造的養育經驗,因為教養孩子其實沒有公式可循,是很個人的事情。

就像作者的女兒在讀後感言裡說,我們的這些經歷構成了所有父母和孩子一生參與的旅程——彼此的發現、理解、影響和尊重。

在我看來,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不斷的自我成長,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看看一家四博士的成長故事。

1、發現天賦:每個孩子都是鑽石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每個孩子都被賜予了獨特的天賦,做父母的職責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創造並提供環境,鼓勵和支持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天賦,找到他們的激情和人生目的。

哈佛媽媽天賦教育法:孩子和你都是鑽石

姚青萍的一雙兒女個性完全不同。

兒子兩歲半的時候坐馬桶就要看書,去幼兒園時,只喜歡自己一個人在邊上看書,自己玩積木,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

姚青萍是個外向的人,她懷疑孩子有自閉症,帶去看醫生,醫生說他這是專注,將來是個做研究的好人才。

後來隨著兒子的成長,姚青萍發現原來兒子天生就是“解決難題型” 的孩子,特別專注。要是當時自以為是,假借做父母的權威,老是按照自己的條條框框做標準來論斷兒子和批評他,很可能兒子就被耽擱了。

女兒比哥哥小四歲,她兩歲半的時候和哥哥迥然不同,在椅子上坐不住。爸爸和哥哥天性很像,以為女兒有毛病,要她坐在椅子上不準動,還用安全帶把她綁在小椅子上,防止她掉下來。

她內向的爸爸以為這個女兒是多動症,也帶她去看心理醫生,結果心理醫生說她是活潑可愛、社交能力強、陽光型的人,是做父親的看不懂搞錯了。

後來,媽媽發現女兒的學習方式很特別,不是哥哥讀書那種方式,而是用聽的、用唱的和用說的,特別是和一群人一起學習時更有勁。

你看,兩個孩子個性很不同,作為父母,真的要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性,不能用同一種方式對待不同的孩子,先天氣質、順勢教養,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活出她們自己最亮麗的一面。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鑽石,每個孩子被賜予的天賦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樣。千萬不要和其他的孩子比較,不要一刀切,不要用一個標準去衡量。只有因材施教、智慧管理,才能順應孩子的天賦,讓他們自由生長。

2、持續激情:發揮孩子的優勢

史蒂夫.喬布斯說:成功的法則就是激情——要愛你所做的事,不要妥協。

有激情的工作可以把人體天賦、潛能充分發揮,也就是達到所謂的自我實現。管理學上也說,一個成功的人跟他的激情有很大相關,有了激情之後,加上有能力、有時機,就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那發現孩子的激情和潛力是誰的責任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我們做好父母角色該有的技能。那就讓我們看看,姚青萍是如何發現孩子的激情呢?

兒子從9歲起迷上了電腦,14歲的時候打遊戲打到不吃、不喝、不睡。媽媽如果抓到他打遊戲,就要他到外頭跑步一小時才能回來。後來,媽媽覺得這麼管也不是那麼一回事兒。

她想,既然他對打遊戲那麼有激情,那能不能讓他挑戰,用電腦編程寫一個遊戲出來。

結果14歲的時候,兒子就寫了一個多用戶虛擬空間遊戲,這就是類似“王者榮耀”的遊戲。

當年,這個遊戲風靡了他們家附近的街坊,左鄰右舍幾十個小孩子全部都加入那個遊戲,玩得不亦樂乎。

後來兒子大學唸了電腦系,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媽媽問他為何電腦編程這麼有天分,兒子說是因為他從小寫遊戲、打遊戲玩出來的。

後來,兒子雙博士畢業後,在頂尖的生物科技公司,領導一個研發部門,用人工智能分析基因大數據來診斷早期病變。

他說就是因為小時候打遊戲需要用算概率的技巧來找寶藏,這幫助他日後用概率來分析基因大數據,尋找病變的遺傳基因。

從這個故事裡,我看到了一個母親對孩子打遊戲的引導方式,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孩子們都會接觸到電腦和遊戲,它們不是洪水猛獸,關鍵是我們怎麼對待它,如何設置界限,如何引導孩子的激情。

哈佛媽媽天賦教育法:孩子和你都是鑽石

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激情,你就要掌握機會,讓孩子挑戰它,讓他鑽得更深和爬得更高,以他的激情切入來幫助他發展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3、開放的心: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對中國的父母來說,發現天賦是件挺困難的事情,因為對大部分的中國父母而言,我們從小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做個性化的教育,而西方的教育本身就帶有這樣的基因,這也是我們要向西方學習的。

我們思考一下,姚青萍的兩個孩子個性完全不同,她看不懂兒子,以為是自閉症;她的先生看不懂女兒,以為是多動症。那問題出在哪兒?出在父母自己的認知侷限,我們的自以為是啊!

所以,千萬不要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孩子,如果孩子和你認為的孩子表現不一樣,到底是我們的認知侷限,還是我們不瞭解孩子的適齡性行為。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一樣,人間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帶著專屬於自己的天賦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懷著開放的心態,用長遠的眼光看孩子的現實表現。

無論現在的社會是唯分數論,還是唯學歷論,關鍵是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看見孩子的閃光點,有沒有激發孩子內在的熱情,有沒有轉變家庭教育的態度,真正意識到孩子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現在國內大多數教育可能未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差異和個性。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們更要做好家庭教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作為父母的言傳身教也是同等重要的。

字聖許慎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將“教育”二字分別解釋,講述了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宗旨:“教”指要從父母自身做起,孩子會模仿著父母的行為;“育”則是要將孩子培養成善人。

家庭創造的優秀氛圍,才是真正對孩子的耳濡目染,否則哪怕找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資源,花最多的錢購買學區房,都無法改造孩子的命運。

這本書中一共寫了50個小故事,還融入了管理學和心理學理論,有道有術。

每個故事都很打動人心,因為這裡有著普通孩子的影子,雖然教育沒有標準答案或者一招制勝,但是閱讀中,可以引領我們思考,不斷的踐行。

如果你讀完此書,能夠學習到這樣的開放心態,我想也就足夠了。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鑽石,如果父母擁有開放的心,就能發出它天生獨有的璀璨。


我是果媽閱讀創始人果媽李璇,喜歡我歡迎點擊上方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