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別有用心”的愛,會讓孩子“誤解”從而起到反效果,別犯傻

我曾經見過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會把金錢與孩子相聯繫起來,我們養孩子雖然要花錢,

但卻沒有必要讓孩子時時刻刻記住你花錢養他的恩情,如果這樣我們教育孩子好像就變了味道。

比如,有的父母經常會說:我辛辛苦苦賺錢養你供你上學,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好報答我和你爸爸。我這麼辛苦賺錢供你上學,你卻不好好學習,你對得起我嗎?等等這些話。

我們作為父母供孩子上學是監護者應盡的義務,把孩子撫養長大也是作為監護者應盡的義務,真的沒有必要每天把金錢掛在嘴邊對孩子說。

父母“別有用心”的愛,會讓孩子“誤解”從而起到反效果,別犯傻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作為父母這樣做也是“別有用心”的,我們的真實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為了讓他懂事知道父母的辛苦,或者是為了讓孩子心存感激,又或者是控制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雖然真實的目的是這樣,但方法卻不對。

很多家長會認為,自己這樣說會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然後就能夠奮發圖強努力的學習,可實際上這並不會。

我們這樣做孩子可能並不會理解,孩子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的,會錯誤的理解你深層面的意思,反而會起到反效果,導致孩子因為你的話感受到心理壓力,或者把父母的愛當作一種交易。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即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還不會歪曲父母的意思呢?

父母“別有用心”的愛,會讓孩子“誤解”從而起到反效果,別犯傻

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奉獻,而不是投資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而且也是不要求回報的。但總有一些父母會把孩子當作養老的資本,以前有句話叫:“養兒防老”,如果這樣想就不再是純粹的愛和奉獻了,而是投資

我並不認同養兒防老這句話,如果單單養孩子是為了給自己養老,那你對待孩子時肯定就會有一定的“利益”關係在裡,從而也讓孩子感受不到你真正對他的愛,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緒。

父母“別有用心”的愛,會讓孩子“誤解”從而起到反效果,別犯傻

把生活的負擔轉嫁給孩子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為了養你我花多少錢,為了養你我們付出了多少辛苦,為了你我們怎樣怎樣等等這些話。

這會讓孩子倍感壓力,他會感受到你們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如果當他達不到你們的要求時,便會十分的愧疚,認為自己無能對不起父母。

養孩子花錢壓力大這是事實,但如果你把這些事情告訴了孩子,就相當於把壓力轉嫁給了他,讓他與你們一起承擔壓力,這會讓他認為都是因為自己父母才會花這麼多錢,而自己又不夠優秀,從而失去自信心。

父母“別有用心”的愛,會讓孩子“誤解”從而起到反效果,別犯傻

不要把愛當作交易

孩子在成長中一切的言行,大部分來至於父母身上,如果父母經常說:我養你花這麼多錢,你以後賺錢了要回報我們,要還給我們。這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愛,而是交易的“味道”。

甚至有的父母還會將大大小小的消費紀錄下來,並告訴孩子,這些消費你以後賺錢要還給我們的。

這無形中就將你們與孩子之間變成了債務關係,是一種交易,孩子會認為以後只要把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錢還清就好了,債務也就兩清了。

這種錯誤的觀念不能讓孩子產生,所以在面對孩子時,儘量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不要讓孩子錯誤的把你對他的愛當作交易。

父母“別有用心”的愛,會讓孩子“誤解”從而起到反效果,別犯傻

其實,我們在與孩子交流時,沒有必要把“錢”搬出來,我們可以與孩子好好溝通,談談作為父母你的想法,瞭解一下他的想法,然後共同探討一下,這樣很多問題也就解決了

另外,作為父母平時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也不要全部歸咎於為了孩子,孩子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而家庭是一個整體,你為了孩子付出其實也是在為了這個“整體”而付出,只有共同努力經營這個“整體”,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其次,父母也不用擔心你對孩子的愛他感受不到,從而時刻的提醒他你多麼愛他,你為了他付出多少這些話。就連嬰兒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更不用說孩子了。

所以,不用為了讓孩子感受你的愛,找孩子大吐苦水或者做一些行為說一些話。愛無須說出口,只需做就好,孩子自然會感受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