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8種常見的作用

1.塑造環境或背景

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如王昌齡《從軍行》之“青海長雲暗雪山”。

2.塑造意境

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也只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等

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

3.以景襯境

(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

如:

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

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

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松”,

以亮景襯暗境——“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4.營造氛圍


如:《琵琶行》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這一作用與“塑造環境或背景”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


5.奠定情感基調

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為全詞奠定了淒涼、傷

6.襯托人物節質或性格


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徵手法比喻修辭

比喻修辭

如:雪、松、竹、梅、鶴、荷、平仲、金風玉露等等,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

7.以景襯情

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種方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

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綠”襯托想思情濃,“絲”“枝”分別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樂景襯樂情或用樂景襯悲情,

如:杜甫《登高》一詩,是用悲景襯悲情,而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則是用樂景襯悲情。

8.借景抒情(最常用)

一切景語皆情語。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大都具有這一作用。要區別於“以景襯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