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號房事件”帶來警覺,孩子需要提前明晰哪些自我保護的防線?

韓國發生了令人震驚的“N號房事件”,被脅迫的女性達74人,其中還包括16名未成年的孩子。N號房的運營人正在接受警方的調查,他們將難逃法律的制裁。目前韓國已有超過300萬民眾在青瓦臺問政平臺上請願公開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總統文在寅更要求對全體N號房的26萬會員進行調查。因為參與圍觀的這26萬會員,無疑也是這場駭人聽聞的集體性侵的“共犯”。

發生在現代文明社會的“N號房事件”,讓人不寒而慄,這反人性的一幕在黑暗的角落上演,是對人類良知和底線的挑戰。

憤怒情緒從普通人的錯愕中不斷流出,除了公眾的強烈譴責和法律的嚴厲制裁外,作為父母,從這起事件中,要能獲得怎樣警覺,來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到罪惡的侵襲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

“N號房事件”帶來警覺,孩子需要提前明晰哪些自我保護的防線?

回顧事件的始末和一些細節,N號房運營者首先在網絡中尋找受害目標,以提供物品、免費小禮品的方式作為誘餌,引誘一些未成年孩子上鉤,進而要求他們提供真實姓名、學校、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作為交換。當孩子全盤托出後,他們又會威脅孩子會在他們的學校和社區散佈詆譭他們的信息,以此作為恐嚇,進一步逼迫他們拍攝裸照。

孩子們以為拍好照片後就能停止被糾纏、被恐嚇,殊不知這只是噩夢的開始。運營者以掌握他們的裸照為威脅,逼迫受害者拍攝隱私部位等各種涉嫌性犯罪的視頻,然後再把這些視頻發送到收費聊天群,也就是1號、2號……N號房間,收取不同等級的會員費。除此之外他們還以贊助、招募、兼職等各種誘餌誘騙涉世不深的女性一步步陷入深淵。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他們青春期甚至更早,父母都需要告訴他們保護自己的防線究竟在哪兒。我們總是以為孩子已經知道了不少,其實很多孩子對其中微妙的界限還相當模糊,在被披著“幫助、關心、溫暖“的外衣一步步誘導後,不知不覺地陷入絕境。

1、要教給孩子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

要經常提醒孩子,不能把自己的個人信息,包括:真實姓名、學校名詞、所在小區、父母的名字、工作單位等隨意告訴陌生人,尤其是網絡上的網友、網上主動搭訕的“好心人”,無論情緒好與不好,無論在網絡上尋求怎樣的幫助,這些個人信息都不能隨意發出。如果確實需要告訴別人,必須提前告知父母,再做出判斷。如果隨意洩露,後果可能會相當嚴重。

孩子可能問,為什麼?這些信息有什麼好保密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老師、同學、親戚都知道啊。但對於陌生人,尤其是網絡上的陌生人則完全不一樣,他們在掌握了你的確切信息之後,可能會對你另有圖謀,並可能帶來無法預知的後果。其中的區別,父母需要跟孩子進行一番討論,讓他們完全明晰。

2、衣冠不整的時候拒絕任何拍照

無論任何情況,拍照都需要在穿著得體的情況下才進行。就算身著睡衣和家居服的照片也不要允許別人隨意拍攝。

一個朋友告訴我一個生活片段,讓我記憶猶新。因前一天加班到很晚,週末她打算晚點兒起床。可一大早,她6歲的孩子就來到臥室和她玩耍,並用她的手機給她拍了一張照片。她一看,照片上雖然只有她的臉龐和亂蓬蓬的頭髮,但依然能判斷出是半睡半醒的狀態,她告訴孩子這張照片需要立即刪掉,不適合留在手機上的,因為她還沒起床,也沒整理好衣著。

後來,孩子與她的聊天中明白了,哪些情形下不能拍別人,也不允許別人拍自己,更不能為了好玩隨意發出去,甚至發到家庭群都不合適。這樣的界限需要日常小事中,跟孩子逐漸明晰。在關鍵時刻,他們才能做出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判斷。

“N號房事件”帶來警覺,孩子需要提前明晰哪些自我保護的防線?

3、敢於說NO,敢於求助

可以告訴孩子,不要為了擺脫麻煩,一忍再忍,去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要敢於說No,敢於向親友求助。

最近有一個詞兒叫“裸照羞恥”,犯罪分子利用女孩們害怕照片被公開,害怕遭到親友恥笑的心理,一忍再忍。總以為再滿足一次,他們就不會再騷擾了。誰知,越到後來,恐懼越有增無減,無力招架。

當感覺不對勁兒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止損,即使前期沒做到應有的警覺,也要有勇氣按下暫停鍵,不被施害者繼續威逼利用。要有勇氣及時向親人、朋友、警察救助。

當你的理性打破了他們設下的圈套,你就擺脫了他們的控制,獲得反擊的力量。因為錯不在你,不要在自己最無助的時候選擇沉默。

這些話父母需要找機會與孩子交流討論,讓他們瞭解背後深層次的意義所在。

4、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兒,這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好。

從小就要給孩子灌輸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兒,有的話,只可能是陷阱。說給他們這個樸素的真理大概還不能完全理解,但在行為上,孩子可是一學就會。有些爸爸媽媽帶孩子上無人售票車不買票,還有些父母讓身高已到買票標準的孩子,乘人不備,從地鐵欄杆下鑽過去……等等一系列不起眼兒的小動作,無疑給孩子上了最生動的一課:便宜可以沾,免費的不要白不要。

如此一來,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主意識以後,他們仍會啟動童年習得的經驗來應付身邊的事兒,無法分辨免費的小甜頭是不是誘餌,別人給的好處應不應得。

“N號房事件”帶來警覺,孩子需要提前明晰哪些自我保護的防線?

孩子的價值觀是在周圍人的行為中潛移默化獲得的,當他們在某些時刻需要做出選擇時,可能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因此與其說父母在教育孩子,不如說父母在時時刻刻通過日常小事影響著孩子,塑造著他們的價值觀。

N號房事件的運營者據說擁有不錯的學業表現,在學校裡成績優異也沒發現有什麼出格的行為,如果不被發現,幾乎沒有人會相信這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因此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完全識人的能力的之前,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防線與邊界有助於他們明辨是非,在緊急關頭做出有利的判斷。

受到侵害的孩子們雖然已經離開了魔爪,但心靈的至暗遠遠不能立馬撫平,逾越這個坎對她們來說並不容易。她們需要足夠的療愈,來面對今後的生活。

越是這樣,越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為孩子們建立安全的防線,讓他們少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多一些屬於他們的燦爛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