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半夜氣得睡不著,寫下這首七律,郭沫若稱:唐人風韻可稱絕唱

1933年,魯迅先生寫下了雜文《為了忘卻的記念》,在文中他寫了這樣一段話:

在一個深夜裡,我站在客棧的院子中,周圍是堆著的破爛的什物;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

魯迅半夜氣得睡不著,寫下這首七律,郭沫若稱:唐人風韻可稱絕唱

這段話是魯迅回憶兩年前的一個不眠之夜時寫的。1931年2月,在客棧避難的魯迅,聽到了一個讓他氣憤的消息:柔石、殷夫等23位青年遇害。柔石是魯迅的學生兼好友,魯迅十分欣賞這位年輕人,聽到29歲的他就這樣被秘密處決,魯迅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於是就在這個深夜裡,氣得睡不著的魯迅隨手寫下了一首名為《無題》的七律。

魯迅半夜氣得睡不著,寫下這首七律,郭沫若稱:唐人風韻可稱絕唱

這首詩是魯迅的經典律詩之一,他的老對頭郭沫若先生曾評此詩:原詩大有唐人風韻,哀切動人,可稱絕唱。後來郭沫若還曾模仿著寫了一首《歸國雜吟》,但這首詩無論從語言還是意境來看,都與魯迅的原作有不小的差距。所以說魯迅這首詩,是郭沫若有意模仿卻學不來的詩。讓我們來品一品:

《無題》

現代.魯迅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魯迅半夜氣得睡不著,寫下這首七律,郭沫若稱:唐人風韻可稱絕唱

“唐人風韻”這4個字別說用在近現代詩作上,就是用在宋、元、明、清的古代名家身上,都是極高的讚譽,魯迅這首七律顯然擔得起這樣的讚美。

詩的首聯寫自己當時的困苦境地。自己已是頭髮斑白的年歲,卻被迫帶著妻兒四處避難,雖已是春季,但卻只能在長夜裡帶著種種苦楚地度過。詩人拋出長夜這個意象,用長夜的黑與春天的暖意相對比,一語雙關。

魯迅半夜氣得睡不著,寫下這首七律,郭沫若稱:唐人風韻可稱絕唱

次聯則由夢境想到現實,夢境裡是老母親為自己擔憂,而現實中卻是混戰中城頭的旗號換了又換。人事漂泊,讓詩人生出萬千感慨。這讓我們想到了《登高》中“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杜甫,一樣是為家國悲苦,只是詩聖也是一樣的愁。魯迅又在頸聯中他抒寫了自己的一腔憤懣。詩人看著年輕的朋輩就這樣隕去,那白色的刀叢讓他覺得讓他覺得憤怒,他要用手中的筆與惡人決戰。

尾聯是全詩最妙的部分。可是哪怕他再吟誦,寫下的文字卻沒有發表的地方,陪伴他的依然只有天上的明月,清冷的月光照在避難者的緇衣上,令人更加傷感。我們很少在魯迅的詩文中看到這樣傷感的情緒,面對23位有志青年被害,他的怒氣和恨意無法抒發,50歲的他百感交集。

魯迅半夜氣得睡不著,寫下這首七律,郭沫若稱:唐人風韻可稱絕唱

從遣詞上來看,這首詩寫得是極有特點的,全詩短短56個字,將夜色和月光等意象完美融合,寫得悽美動人。而從感情上來看,全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令人動容。89年前的那個不眠夜,魯迅先生是真的被氣著了,才會寫首七律。很多人不明白,為何魯迅就不能像其他文人一樣,寫些風花雪月的東西,為何非要讓自己的筆桿子成為匕首?其實讀懂了這首詩,就能明白,先生心中藏了太多的愛與恨,或許只有將這些情緒化為文字他的內心才能安寧。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