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請不要再給自己報那麼多的網課

(提前聲明,這篇文章並不是號召大家不要去學習,而是希望大家的學習能夠更有目的性)

“今天晚上我要上課,剛剛在網上報的理財課。”

“這個週末我給自己報了一個英語課,我要去學習”

“我報的python課程還一集都沒有看,我要趕緊在截止之前去看了”

攝影教程……英語課……法語課……心理學課程…………在各種焦慮營銷下紛紛加入到大家的手機、筆記本電腦裡面:

“你現在不學習,以後就沒法學了!別人都學會了的時候,你再學就晚了!”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你現在不學,等機會來了你抓不住”

年輕人,請不要再給自己報那麼多的網課

鋪天蓋地的網絡學習課程

以上的對話有沒有覺得熟悉,或許你佔了其中的一樣,或許你佔了其中的好幾樣

你是不是也曾一時衝動,覺得未來的自己無所不能、無比自律,給自己報下了一大堆的課程;是不是也曾看到網上的文章,覺得“優秀的人都比我更努力,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

但是大家有沒有認真的想過一個問題

這些學習,真的對我有用嗎?

這些“學習”,真的對你產生價值了嗎?

“小邏輯”的生活7*24小時都非常的充實,6:30起床晨讀英語,然後下樓跑步,洗一個舒服的熱水澡之後前往工作,工作完有健身教練敦促,健身完畢回家打開電腦有《每天理財10分鐘》在等他,睡前還要讀一讀文學名著增加修養;週六上午是法語課,週六下午要學計算機,周天上午約了心理學老師,周天下午進行一週總結。多麼“社會精英”一般的生活,光看看就令人嚮往。

可實際上"小邏輯”作為一名地產顧問,平常看房租房的需要用到英語的地方尚且還算有,而法語……就算是看電影都不怎麼看得到法國電影;

每天的理財課程吹的神乎其神,什麼基金、固收、信託………在裡面吹得神乎其神,但實際上打開賬戶一看收益率負10%;

python課程倒是的確實用,前前後後學了兩個月,又辛辛苦苦地碼了一週的代碼,“小邏輯”終於編寫出了一個小程序,能夠幫助自己鼠標點一點,就解決之前偶爾要花10分鐘做的一個excel表格;

心理學老師跟“小邏輯”講了各種普通心理學的效應和理論,幫助他系統性的以一種科學的角度去認識了心理學,只是在日常社交中的大部分人們因為沒有學過心理學而不按套路出牌,表現得奇形怪狀,不跟著劇本走。

直到半年後,所有的課程都培訓完畢,正在上游泳課的“小邏輯”正好遇見一個證券公司的大美女,想用法語搭訕的時候忘了“你好”怎麼說,好不容易搭訕成功,開始侃侃而談自己的理財,卻被大美女微微一笑:“你這個方案比較適合一年前的市場,現在市場已經變了很多了哦”

看似一個很荒謬的故事,但是有的東西禁不住品,你品,你細品,你是不是竟然從裡面品出了似曾相識的味道?事實上,如果你真的能夠徹徹底底的對自己已經學,或者正在學的東西仔細地審視一番,或許你會發現,你花了大價錢買的課程,對於真實生活中的你,幫助並沒有那麼大,至少並沒有你按下付款按鈕的時候想象得那麼大。

如果僅僅是浪費了錢,至少還獲得了心裡滿足感,可問題是,這種學習可能還會有其他壞處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們在學生時代,那種在某個學科頂尖的學生往往會出現一種現象——偏科,根據我的觀察,學生時代的偏科往往存在於“英語——物理”;“語文——數學”;“英語——數學”這三個矛盾體中;

當我們全心全意投入到一個項目裡面的時候,這時突然老闆又給了另外一項工作,是不是會突然覺得背都有點挺不直了;

有時候下班回到家裡面,是不是有一種每個細胞都散發著疲憊的感覺;

年輕人,請不要再給自己報那麼多的網課

我們經常希望自己是神,但其實不是的,我們只是人。固然有的人意志堅定一點,有的人意志薄弱一點,但總歸還是有個範圍的。經常看到網上說“清華大學學生每天只睡4個小時”,有沒有考慮過這句話是事實,還是誇張的修辭手法?即便你打遊戲,打到凌晨兩三點的時候,是不是也感覺似乎效率變低了?沒錯,到了那個點,你身體裡面的腎上腺素會告訴你“大哥,我快不行了,你讓我歇歇”。這才是科學

更經常的情況是,經過一天的疲憊,回到家已經連打開飯盒的心思都沒有了,只想舒舒服服地窩在沙發裡,今天的課程明天再上,明天的課程後天,最後累計了大量的課程完全沒上,乾脆保存起來放在F盤的一個小角落,幻想著自己哪一天心血來潮或許會看看,可幾天後,美滋滋地看著《歌手—當打之年》的你會完全忽略,我好像還有點東西沒學。

如果真的能夠像上述說的情況,你完全忘記他的存在,其實也還好,最痛苦的是,當你特別繁忙的時候,他或許又會重新回到你的腦子裡,“除了ABCDE這五個工作,我還要學習……”,這會給你造成一種心靈上的很沉重的負擔,這種對於你精神的消耗,才是最為致命的。它會讓你產生一種很強烈的負面情緒,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你的工作和生活。

不要用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別人的飯碗

關於培訓的其他課程,我或許沒有發言權,但是對於“理財”類課程,我雖然算不上權威,但是也算是有自己的見解。

這一類的課程在我看來簡直就是韭菜速成培養機器,

先通過不斷地利用中年危機、通貨膨脹等一些犀利的字眼無情的打擊人們心中關於“錢財”的神經,激發人們的心中的焦慮,然後給出一個看似可行的解決方案“來吧,來吧,來跟我們學理財吧”;最後隨便派一個不知道誰的誰誰誰,在上面一通忽悠,講得頭頭是道,一旦實操就發現結局可能慘絕人寰。(具體情況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

朋友們,當你們覺得自己能夠通過一些業餘時間去學習一樣東西學得跟他的從業者一樣專業的時候,請換一個角度來考慮,你目前從事的職業,讓一個完全不相關的人來從事,要達到你目前的熟練程度,需要多久?

一個理財經理的一天,白天看新聞、看宏觀分析、看研報,晚上看美股、看特朗普、看上市公司公告,一篇研報可能就3、40頁,裡面可能一個詞的模糊,就需要去看另外兩三份2、30頁的研報,這是理財經理的一天,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我只要每天花1個小時跟著某某老師學一學,就可以自學成才自己炒股了呢?(那10%的能夠自己炒股、買基金賺錢的牛散請忽略這一段話,但即便是那10%的牛散,在炒股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我相信每天應該至少也在8個小時以上)

其實仔細來看看,理財課程的初衷是沒有錯的,是呼籲大家意識到目前的金融市場,不要再把錢傻傻的存在銀行活期,這一點一定是沒有錯的。但是,錯就錯在過度高估自己的職能了,市面上的理財課程,只需要讓大家瞭解各種理財的品種就可以了,不應該把定位放在培養學員成為專業的人員,這一點就簡直荒謬。

學習有錯嗎,其實沒有錯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大呼“好濃郁的一碗毒雞湯!”“照你這意思,大家下班之後就該去打農藥咯?”

我呼籲大家不要學習的,是那種通過販賣焦慮,讓你衝動學習的課程。但是在我看來,有兩類課程是大家可以學習的,第一類:真正的能夠直接幫助到你工作的課程;第二類:你喜歡的能讓你產生正面情緒的課程。

可能是因為受過九年義務制教育反而留下的後遺症?現在的人往往容易混淆“瞭解”和“學習”的區別。其實對於很多的事情,尤其是你不感興趣的事情,你是沒有必要去專研的。如果你不喜歡車,那麼只需要知道怎麼開車,不需要知道如何造車;如果你不喜歡編程,你只需要學會excel裡面的常用邏輯,不需要專門去學會python;如果你不喜歡金融,你只需要知道各個理財產品的特點,不需要去對未來的市場進行分析。

過度的學習是無意義的,因為你既沒有精力,也沒有動力去學好它,投入產出比過低!

只有對你工作有直接幫助,或者能讓你產生正面情緒的東西,才至少能夠在某一方面讓你擁有專研的精神,而也只有這一類的學習才能對你產生更為積極的意義。

畢竟學習嘛,要麼能夠給你未來帶來金錢上的收益;

要麼能夠給你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在這裡我想引用一句話:

孩子,當你童年的時候,我們講英雄的故事給你聽,並不是一定希望你一定要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純正的品格;當你少年時侯,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了讓你的心靈填滿高尚的情趣。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