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是否已成全球主旋律?

今年是非常傳奇的一年,每天的國內外新聞都說明:一些未曾考慮過的計劃、從未嘗試過的行動正在“倉促上馬”。如果喜歡打賭的話,那麼隨時隨地都有各種題材可以打賭:“東京奧運會最終是否會被取消?”“美英最終是否會實施封城措施?”“新冠疫情最先爆發於哪裡?”“美股今天是漲還是跌?”若換個角度去看待生活,這種“全民猜猜猜”的生活真的很有意思。可不可以不猜?沒有可能,當自己感到心中不安時,這正是“對未來不確定”在作怪。


最新的幾條重磅信息:《G20:應避免疫情防控對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障礙》、《為保經濟,巴西總統呼籲放棄抗疫措施:“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死”》、《紐約州州長:強制隔離相當於聯邦政府向紐約州“宣戰” 》。當我們自己還大概以為“抗疫勝利了”,放眼全球卻發現:原來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無論歐美頂尖的國家還是第二第三世界的國家,普遍還在猶豫“要不要抗疫”、“要不要模仿中國”。如果哪怕有一兩個國家選擇了“不封城”(比如正在打仗的那些中東國家,大概不會因為“疫情”而停戰)。那麼中國能獨善其身麼?有沒有可能意味著“儘管中國找到了一種辦法可以控制疫情、但是這個辦法對於政府的動員力、對於國家的經濟實力要求過高,所以不能被全球廣泛採納,所以最終只能任由疫情發展、指望全民免疫?”。如果全球各國開始仿照中國模式,那麼中國就是搶佔了先機,會比他人更早地完成抗疫任務,中國也可以憑此,在全球共同衰退中因為“別人衰得快、我衰得慢”而提升世界排名。而如果各國選擇“不封城”,那麼中國最後被迫也要跟隨去選擇“不封城”,不單“全民免疫”的進程會落後,而且,之前數個月負出的巨大經濟代價,也將毫無意義,中國的世界排名必會因“時間代價”、“經濟代價”的雙重打擊而大大掉落。這是一場豪賭。無論最終答案如何,起碼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從微觀看是一種結論、從宏觀看則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種結論。


於國家是在賭命運,於個人也是在賭命運。一旦對形勢判斷錯誤,就會導致投資失敗、計劃流產、行動失敗。如何在變化中預測得更準確?只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用最根本的“真理”去衡量與預測。“封不封城”這個問題上,“真理”只有一條:“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得病可能會死,事實證明:死亡率會達到2%甚至5%;那麼經濟出問題,沒工作、沒收入、沒飯吃,會不會死人?死亡率多少?每個國家的家底是不一樣的,最終的選擇也會不一樣。


無論“封不封城”,世界經濟秩序已經打亂。恢復經濟、穩定市場,必須要靠“宏觀調控救市”,而不是“市場調控”。現在新聞上反覆強調“制度優勢”,正是這一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資本主義”會出現“經濟危機”?應對“經濟危機”的手段是什麼?這些原本只在考題中出現的問題,現在正活生生地成為了現實。會不會全球各國進入了“宏觀計劃調控”的新時代,是不是預試著各國政制體制的變革要開始了呢?生活因好奇而不枯燥。


分享到:


相關文章: